為什麼日本文學中屢次出現死亡美學?

時間 2021-05-10 17:23:21

1樓:Honeymoon

中國文學也有淒美之說,但是不至於像日本文學這樣不厭其煩。

究其原因:

一是同被稱為日本民族固有的文學觀「物哀」有關。

(「物哀」固然是指由外部景物引發的種種情感、意趣、和心情)二是同日本名族的宇宙觀有關。

面對宇宙永珍,中國往往強調「常」即迴圈反覆,關注傳統延續、萬古流芳日本則每每留意「變」即「無常」,面對永珍的流轉不居生出無可奈何的喟嘆,從而對瞬間的淒美格外敏感和情有獨鍾。這樣的文學觀和宇宙觀進入創作時,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悲傷之美」。

在川端康成的《雪國》作者所推崇的虛無之美美如夜行火車窗玻璃上的鏡中影象,是不確定的、流移的、瞬間的,隨時可能歸於寂滅,任何使之復原的努力都是徒勞的。美因其虛無、因其歸於「無」而永恆,而成為永恆的存在。

文中形容聲音之美:「美麗的令人悲傷的語聲」,凡凡種種,無一不將美與悲傷聯絡起來,即「以悲為美」 ,在川端康成看來,美的前提是潔淨,美的極致是悲哀,美的保持是徒勞,美的歸宿是虛無。

2樓:蛋喜

従日本列島文明的出發點、也就是上古日語「死」之含義一詞的由來可以窺見些許日本列島古來對於「死亡」的認識。

首先節選一段日本語言與人類研究學者山本博通關於日語「ひときpitoki(棺、柩之意現代日語:ひつぎhitsugi)」的語源考中一段對日本列島面對「死亡」這件事的認識的闡述,以下為譯文:

(前略)

對於日本列島的古住人,「死亡」意味著乾淨漂亮地讓一切歸零而終止。在佛教傳入這片土地前、根本沒有人想過在死後的那邊的世界裡有極楽淨土這種東西,祗知道那裡有無邊無際的黒暗無比的「黃泉之國」。

所以每個人的一生都要以乾淨漂亮地方式結束。人們在每一件事上都珍視讓事物乾淨漂亮地終結的卡塔西斯(Katharsis,指通過感受與接收悲傷、寂寞、憐憫等情緒讓精神與靈魂得以淨化。)而生活著。

這就是大和言葉(漢字傳入日本之前的日本固有語言)的文化。

冰河期終結日本列島與大陸分離、人們逐漸失去了在水平線的對面還有著乙個世界的印象。已經沒有人従那邊過來,也沒有人能到水平線後面的世界去。

那邊「甚麼都沒有」。告訴自己那邊一定「甚麼也沒有」。也祗能這麼想了。

視線終點的水平線,就是世界的「終點」、而水平線的那段「甚麼都沒有」。

一切都徹底乾淨地消失、迎來終點、每當想到這個的時候、就會帶來很深的卡塔西斯。於是那就變成日本列島對於「死亡」的感受。

日本列島的文化與美意識就在於揚棄「乾淨漂亮地讓一切歸零而終止」這件事上。這也是無可奈何的。

對於「ひとき」這個詞的音響、似乎能若隱若現地感受到它的嚴肅和華美、它將日本列島的「死亡觀」表現了出來。

古時期起日本列島就相信「言霊」(古代起日本列島就相信寄宿在語言當中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受悉曇學影響以橘守部為首的很多日本學者提倡在日本列島最早的神代言葉中、一音對應一義(音義說)、每個音都對應某些特定情緒、感慨,發出這種感慨、進而變成語言。)的存在。

大和言葉全都是像這樣、作為表露情緒感慨的「言霊」而誕生的。要追溯大和言葉的語源、就等同於追尋「言霊」。作為向人們共有「言霊」的作用、大和言葉就誕生了。

(中略)

「ひ」一音總包含著「靜謐地隱去」語「孤獨」的感慨、例如「ひっそり」「秘める」。

「と」即是「止める留める」的「と」。有「終結」之感慨。

「き」則是「ありき」中表示回想的助動詞的「き」、(假想)既定存在過的、(假想)已經有了的。有著「完結」「終結」的語感。

(中略)

「ひとき」也就是、「這裡面一切都終止完結了。」之意、也就是對於「棺」的感慨。

我們若死去就要被納棺、乾淨漂亮地逝去。死者不復存在、他祗存在於仍然活著的人們的記憶之中。我們無法與死者對話、並且、我們死掉之後、也無法與生者們對話。

我們要乾淨漂亮地逝去。那是何等美妙的事情啊。那究竟是何等美妙的事情、古人們早就深知。(後略)

我們不得不考慮為何日本列島的先民對於語言的一音一義為何如此執著。想必不僅僅祗是日本列島的氣候風土的影響、日本列島式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早在語言出現當初就顯現了。

像山本博通先生這樣従語言誕生之初的「言霊」來觀察人們的生死觀也是非常好的乙個方法。借用該方法我們通過神代言葉中的「言霊」的構詞來看一下「死」字是被怎樣的情緒構出來的。

「死ヌ」シヌsinu/tsinu

シ:微弱的光、止;靜寂、孤獨;終結語:である。

ヌ:中核、中心、核心;溼;知神心的努力;在上古日語中有表示將來向現在的動作的顯現或現在向過去的動作的沉落的構詞含義、是表示終結完結的助動詞、在「死」這個意思中相當於「死去」的「去」。

我們可以看到詞幹的「シ」在語言之初是表示了「靜寂、孤獨、終止」等感慨。像微光回到起初的無的狀態。像日落般隱去(這個「落日」的比喻在後面的又一表示死亡之意的「隠る」中還會提到。

)。我們注意到落日下沉(隱去)的動詞「シズムsizumu」則是「シ」構出的詞彙、「ズ」的在言語之初有「生命發生之源」的含義、在這裡指示海、「シズム」在言語之初的感慨大概就是表示「微光消逝在海平面上」之意。

此外與「死ヌ」有個有至關重要聯絡的詞:「往ヌ」inu。

該詞除了同樣有「死」之意還有「往、去」之意。「イ」在語言之初代表的是「命、氣息、生、祈禱;出、入、到;堅硬、固體」等含義、加上終結助詞「ヌ」形成了「死」之含義。

有人提出「死ヌ」的祖形實際上是「息往ヌ風往ヌsiinu」。至於論證上古「シsi」(祖形應該是「チti」、日語中常見的チ的破擦化現象導致ちし經常發生互換現象。「チ」是表示方位用的結尾詞,有時記作「方」)含有「息」「風」一意的主要舉證有表示息長的「シナガsinaga」、表示「息風ナ処sinato」的「科戸風sinato」、表示西風之意的「西ニシnisi」、表示靜音的「シンsin」。

我們無法找出單個「シ」作為「風」的例子、都是復合語,譬如「嵐」的語源「荒風」,「東」的語源「日向風ヒムカシ」、「旋風ツムジ」、「疾風ハヤチ」、「東風コチ」。

従這幾個詞可以看到古人們對死亡的印象就有靜寂、孤獨、終止、落日、沉(隱)、風止等關鍵印象。

然而有個問題是、這個詞的詞幹部「シ」很可能是來自漢蔵語系同源詞、那麼假設這個說法成立、那麼本土大和言葉中「死」之意的有沒有固有詞語?可能是「殺スKorosu」「枯ルKaru」「懲ルKoru」的祖形「殺ルKoru」(日本學者得到的結論、變換規則是*o*osu->-*o*u、至於論證過程太長我就在此省略)、後被更強勢的「シヌ」取締。「コ」在語言之初的意思有:

完成、完結;獣。

我們在『萬葉集』中還可以觀察到乙個「死」的詞語,就是剛才提到落日隱去中的「隱去」:

「隠ル」Kakuru

『萬葉集』巻第二 210番:

「うつせみと 思ひし時に (中略) 入り日なす 隠りにしかば」

詩中將「落日隱去」暗示為妻子的死去。

可以看到、如果音義說本身成立、那麼在語言出現之初、日本列島的古住人對於「死亡」本身多半是發出一種基於類似看到美景逝去情景而產生的卡塔西斯、是靜寂而美好的。我們再回來看山本博通先生所說的那句話:「乾淨漂亮地讓一切歸零而終止」,這大概是日本列島死亡觀最初的的美學底層。

3樓:hadd

以前的日本文學中

有武士道精神會貫穿始終

武士道以不惜命的覺悟為根本

他們認為死亡是美的是值得尊敬稱頌的

他們願意為他們所信奉的去生去死

所以很多日本文學中能看出對人命的犧牲的驕傲到近現代意識形態多少有流傳

最起碼從作者描寫人物人性中多多少少有執拗偏執的心理尤其寫死亡文學的時候會與人物的精神狀態以及宗教科學聯絡在一起所以看著作品走進人物就會讓從小接受珍愛生命、生命大於一切的社會主義青年的我們心顫顫震驚於日本人對死的悟以及作者的腦洞

4樓:

人口太多了,明著暗著的規則也太多了,讓人更加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渺小,所以精神壓抑,需要更多的刺激來豐富內心,更想要去證明和說服、肯定自己的特殊與唯一性。獵奇、恐怖和色情首當其衝,再用適合的方式將這些元素加工糅合,用可以讓人欣賞的方式表演出來,用富有感染力的手段去證明,去表演,去發洩訴說恐懼,活著的人可能很不同,但多數都有恐懼,死亡拉近了我們的距離,而每個人對死亡或異或同的見解,又將我們從人性這個較為真實的角度區分開來,達到一種不遠不近剛剛好的微妙距離感,又酷又嚴肅,嘲諷和理解,超脫和說服,能發揮的東西也很多

5樓:阿川

日本文學裡關於死亡與美的交融,大都源於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武士道精神可以算是日本極具代表性的思想流派,對日本文學的影響自然非常深刻。

三島由紀夫出過一本《葉隱入門》,是對日本武士道經典《葉隱》及武士道精神的獨特解讀。而說到《葉隱》,其對日本文化的影響之深刻,類似《論語》對中國的影響。

在閱讀《葉隱入門》的時候,可以很清晰地發現武士道精神對於『以死亡的方式求取精神的完善』極其推崇,真正意義上做到視死如歸。而在這種精神引導下對於死亡的看法,就好像是宗教中極樂世界與天堂,有著至高無比的美的意義。在這種語境下,死亡反而是一種美麗的,令人嚮往的事物。

值得一提的是,三島由紀夫本人受武士道精神影響很大,推崇極為嚴苛,自律,專注的生活與社會形態,在他的作品中多次表達對於現代社會浮華的不滿。最終,他於2023年自殺,奔向精神世界的至美。

在此列舉當時閱讀《葉隱入門》比較深刻的兩句話,其實在書中相隔很遠,但卻有著奇妙的前後呼應,相信可以令人窺見到這種極致的思想——

武士道,乃求取死若歸途之道。

於武士道而言,一心專念於武士之道乃是唯一正確的途徑。

6樓:藍冰

以前聽我們藝術老師說過日本覺得過程都不重要而是最後那一瞬間凋落才是精彩的就像櫻花生長的時候沒人去看死亡凋謝的那剎那美麗無比。所以日本國花櫻花。在日本的藝術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類似隱喻

7樓:

日本是個絕地

所以絕望在日本文化裡頭,有著其他文化無法想象的崇高地位,也因此,優雅寧靜地面對接受與處理絕望,是日本文化的絕活兒。

為什麼日本文學看起來有種美感?

感覺有些回答過激了,我猜以題主的審美觀念,應該也不會覺得中國文學不美的。題主的問題集中於為什麼覺得日本文學美,而歐美文學不那麼美。我感覺周圍的人有這種感覺的不在少數。日本文學對中國人來說,有一種特有的熟悉感和神秘感,這是我的看法。才疏學淺,不敢展開了。 感覺還是語言翻譯的問題,日語又源於漢語,文化也...

為什麼近幾年流行文學普遍以日本文學為主?

我感覺不是近幾年流行文學普遍以日本文學為主的問題。而是那些好的日本文學,給予大眾收穫與思考。有些引發人們情感上共鳴,有些令人探尋,符合當代人內心世界的規律。以上純屬個人觀點 學渣 中國文學也很棒啊,你這個問題有點偏頗啊。容易被某些格局小的人攻擊。對於真正愛看書的人來說應該不會問出這個問題的。日本文學...

為什麼日本文學整體存在一種憂愁的感覺?

何許人 日本文化十分認可佛教提倡的 諸行無常 理念。在日本人看來,萬事萬物沒有永恆,不可能不朽,再輝煌,再璀璨,也會消逝。當看透了這一點之後,文學,藝術的意義,都是建立在如何對抗這種人在無常面前的無力感。日本文學的確提倡一種 物哀 美,物哀只是美的一部分。這一美學概念提出的時間,並不伴隨著 源氏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