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到底是什麼? 是古人的錯別字嗎?

時間 2021-05-06 14:11:13

1樓:夜語軒虹

這裡邊涉及乙個重要原則:古人重音不重字「音有定,字無定,隨人填入耳。各土各時有宜,貴知其故。」

「漢碑字見形相似,即借用之」

「因有一音,則借一字配之」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發現這個秘密的是清初方以智

也就是說,只要音對,你寫什麼字都可以

就像你問「通字是什麼」,

寫成「通字是什麼」一樣,

音對,字隨便填

2樓:坑爹的人工智障

問:如何跟IT人解釋「錯別字」與「通假字」的區別?

答:你在資料庫建表時,欄位名敲錯字母了,被隊友發現要你改正過來,這叫「錯別字」。

前輩在資料庫建表時,同樣是欄位名敲錯了,但因為已經投產許久不方便修改,後續接手人只好將錯就錯,這叫「通假字」。

3樓:赤與墨

通假字通常有幾種情況。我想到啥寫啥

一,作者筆誤寫錯或者記錯字。

二,作者為了避諱先人或者皇帝的名字而換讀音相近的字代替,或者把這個字少寫一筆以示尊敬。

三,歷經滄海桑田,文字發生了變化,為了讓現代人更好理解所以用的字本意。

4樓:湯圓的

通假字意思是:(科舉與公文中)通用的假(借)字。

漢字是具有表意功能的文字,所以每個文字裡都有表示意義的部件,符號,比如:「休」,人倚靠在樹木下休息

但有些比較抽象的感念就不容易用字形表達了,當然,日常生活對話中能用語音表達,那麼就找乙個同音的字來表示這個意思。比如:「而」,本意是下巴上的鬍子,因為與漢語言中表轉折的音er一樣,所以用這個字在文章中表示轉折關係。

這樣的字被稱為「假借字」,實在沒辦法了借來用一用。

那麼如此抽象的概念還有很多。比如說表示earlier和morning這個概念,語言中發音是zao。就選取同樣讀音的「早」或者「蚤」或者隨便這個讀音的字來「假借」這個含義都行。

但是等到隋朝建立,科舉興起,考試的時候你就不能愛怎麼假借就怎麼假借了。朝廷規定你要表示earlier或者morning這種概念必須用「早」,用其他字就不對。但是這時候有大臣(或是考生)反對,說四書五經中很多用「蚤」來表示earlier和morning的概念,難道說上古的先賢也是錯的嗎?

上古的先賢當然不能是錯的。於是朝廷妥協,除朝廷規定的假借字外,在公文和科舉考試中適用四書五經中先賢使用過的假借字也不算錯誤。

這些假借字被稱為「通假字」,通用的假借字。

5樓:偷星的貓

所謂錯別字是有正牌字以後,對冒牌的稱呼,但是古代比如春秋戰國或以前,一些字正牌都沒有,那就不管南北對峙或者三國鼎立,都算正統寫法,只有局面相對變化比如統一或者一方勢力更大之後,用勢力大的那個才慢慢有了正確的意味,但是用勢力弱的也未必算錯。

6樓:秩序教長

中華文化圈的幾乎所有國家最開始幾乎都是採用拼音加文字的方式夠成語言的

任何國家都是先有音後有字

對於類似英語這種拼音語言,只要有讀音,隨手就能造出單詞。而中文這種語素語言則不行,造字遠不如拼音組合那麼簡單,所以古人為了方便,選擇了兩種語言混用,既有我們見到的文字,也穿插著拼音。

只不過這個拼音和我們現代的拼音不太一樣,古人是通過某個具體的字來當做拼音(讀音)的,也就是所謂的通假

比如女——汝

女是聲旁,作用等同於拼音(不要糾結為啥倆讀音不一樣,古代讀法和現代不一樣)

所以在汝字出現之前,汝的讀音就出現了,但是汝字還沒被造出來,古人發現汝讀音類似於女,直接將汝寫作女,以女替代,相當於拼音

其本質與小學生字不會寫寫拼音完全一致

所以通假字的產生原因是因為讀音先出現,字卻沒出現,於是使用同音字代替。相當於文字拼音混用,有點類似於現在的日語。

7樓:「已登出」

emmm……你有沒有發現通假字出現頻率好多?還都是特定的通假……

如果古人都用那個字,那是古人錯了,還是現代人錯了呢?

後世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8樓:大便超人

錯別字的定義就是「和現代漢語字典不一樣」的字,哪怕是魯迅的文章都有通假字,因為那時候都還沒有現代漢語(當時「女」就是當「汝」用咋滴),所以現代人用現代的標準去衡量古人那是很搞笑的。

9樓:

通用和假借的字。

以前漢字不夠用,想要表達的東西沒有合適的漢字,就把另乙個漢字借用一下。還有些時候是真的寫錯了,後人將錯就錯就傳承下來了。

10樓:寇沚嶼

簡單來說就是,古人一開始沒有造出那麼多字,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產品的豐富,需要命名的東西變多了,但是沒有那麼多字,所以你有兩個選擇要麼造乙個新字,要麼用乙個字音相同的字來代替,第二種情況就是通假字出現的原因

11樓:糖醋

通假字,常為~「通」~,因為音似或形似被用來臨時假借。

古今字,常為~「同」~,歷經時代變化,承載同乙個詞項意義的字發生變化。

上學期剛學的,也不太確定。

12樓:

通假字這事比較複雜,只能說有的是錯別字,有的不是。

錯別字就不說了,主要是沒什麼好說的。

不是錯別情況比較多,其中最多的一種是當時沒那個字,用了個同音字代替。

比如現在咱們用來音譯英語fans的「粉絲」這倆字,可能再過幾十年,人們覺得這倆字容易跟那個叫粉絲的食物弄混,乾脆就造了倆字,可能是這樣:

等這倆心字底的字又流行了一百多年後,那時候的人們回頭看咱們現在沒心字底的「粉絲」倆字,就會判定為通假字。

還有一種也很多的情況是,時代不同,正字標準不同。

比如「照相」和「照像」,倒退回幾十年,「照像」才是正確的寫法,但現在換成了「照相」,那麼幾十年前的「像」字,相對於現在的「相」就是通假字。

還有一種通假字情況是,乙個字有多種寫法,比如茴香豆的茴字有幾種寫法啊

好了,正經舉例子,比如「漢」這個字,據不完全統計,寫法有如下很多種:

像這種情況,也可以算是通假字。

13樓:伍常君

錯別字是現代人自以為是的想法而已,實際上通假字就是古代人根本就沒有那個字,譬如「越」通「悅」,因為那時候根本沒有「悅」這個字,而「越」就含有高興、快樂的意思,所以古人會用「越」這個字。

14樓:水產退散

不是哦,在最開始的時候,只有這麼多字,但是要用的地方有很多,所以就會出現乙個字有多種意思的現象(為了區別,一般會有不同的讀音),然後漢字不斷演進,為了使用方便又造出許多字來分擔意思,後世在閱讀前代文章的時候,就將他們看做通假字啦

15樓: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一詞多義,一義多詞。現代人講究咬文嚼字,一字不差。

古代人沒有那麼多講就,他們更喜歡隨性發揮,想作詩,喝兩杯就詩意大發。想記錄一下事情,隨筆就寫。通假字就是他們的錯別字而已,只是現代人更敬重他們的作品,所以以通假字來表明自己對古人的尊敬。

然後把文學作品按照自己的意思進行翻譯,從而對一些文學名人進行了解。

我們從小學開始就特別糾正於漢字的書寫,老師也會嚴格批閱,不會允許「通假字」的出現,只因為,這是乙個比較重視文學,文化素養的時代。古代沒有科舉制以前,主動自主學習的人特別少,不僅是愛好問題,還涉及經濟條件,所以很少人會專注於文學與寫作。因此古人留下的作品,很珍貴,不僅是因為他們才華橫溢,還因為這些作品歷史悠久。

物以稀為貴嘛。所以即使是錯別字,依舊不會有人指責,反而是命名為通假字,來表明對古人的尊敬。

16樓:liuhl6

有的是,有的不是。上古時期漢字不夠用,人們在表達一些本無其字的概念時便借用同音字,然後由同音字逐漸分化出形聲字。當然,也有錯別字的情況。

17樓:louzhiguo0000

通是通用,假是假借。

漢字早期字少,當寫乙個尚不存在的字時,人們不得不用乙個同音或近音的字代替,比如屎字,早先沒有造出來,於是人們用矢字代替。

可是即使後來很多字被造出來,仍然有些抽象的字很難造出來,比如早字,於是人們不得不用同音或近音的字來代替,比如用人體的耳代替虛詞的耳。但是這個過程裡人們用哪些同音的字來代替還沒有統一,比如早字,早先的時候,有人用跳蚤的蚤來代替,有人用皂角的皂來代替,於是就形成了用不同的字來代替同乙個字的情況,後來人們把皂角的皂字略作變形,成為早字。

所謂通假字,大體上就是這兩種情況。

18樓:

通假字現在也經常在用,比如:

「有木有」的「木」通「沒」、「額滴個神吶」的「額滴」通「我的」、「舉個栗子」的「慄」通「例」。

19樓:謝先

舉個例子。我學校宿舍宿管記乙個同事名字:李小紅,而她真名李曉紅。

這裡可以說是小-曉通假字。

因為沒有文化,只能找乙個形近或者音近的、自己學過的字來代替。古代的文人很多都不能保證所有字都認識,也有可能是提筆忘字,就順手寫個。因為古代沒有規範的字典,學習都只能說是道聽途說而來。

所以通假字沒必要糾正,反而應該培養學生學會在古文中識別通假字。

例:蕩胸生曾雲中,曾通層(層),可以說是杜甫年輕時不了解曾的意思,以為曾就是層。

還有一種情況:假借過久,借而不還,本義易之。

「隊」這個字,本義是墜落,後來音近(沒有原字),沒拿來當做「隊」。墜落的意思就另造一字「墜」

20樓:黃冰楠

其實就是古人寫文章時偷懶的一種表現,大家都一起懶,有正字不用用別字,久而久之就成了通假字了。再就是古代文人比現代人死要面子得多,錯了也不肯承認,比如「矮」字和「射」字,這兩個字在上古時期的含義和現在是完全相反的,「矮」字的意思就是現在「射」的意思,從字形上看,就是乙個女子臥在草叢中,邊上還帶著一支隨時待發的箭——「矢」;而「射」字呢——「身」、「寸」,身高只有一寸,那不是很矮嗎?但是據說這個錯誤就是我們偉大的孔老夫子在講課的時候說錯了,但又不好當著眾多學子的面糾正,於是就一錯再錯,流傳到現在了

21樓:啦啦啦

簡單來說,通假字即是別字(PS,說通假字是錯字似乎有欠妥當,但是是別字是肯定的)

至於通假字產生的原因,感覺一方面,古人有這個習慣和傳統,出於節省筆畫或者想不起來字怎麼寫的原因,就臨時寫別字代替;另一方面,可能也和文言文的人為仿古有關,即明明知道本字怎麼寫,但是故意要寫別字以仿古。

通假字和幾個概念應當有所區別:

(1)通假字和假借字:區分這一對概念的最重要標準是,「通假字」是「本有其字」,而「假借字」是「本無其字」。通假字是在漢字使用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現象,而假借字雖然不是造字標準,但是它是一條造字原則。

假借字的假借義往往表示虛詞意義。(例如「其」本為「簸箕」意,假借為「其中」之「其」,之後另造新字「箕」為「其」字本義,「其」字本義廢而假借義通行。)

(2)通假字和分化字:分化字指的是乙個漢字承擔多個義項,為了簡化職能於是另用新字(或用異體字、或造新字)分擔其中的義項。當然,分化字產生的方式中也有借通假字分化本字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通假字和本字就變成了兩個不同的字(當然這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

再者,還要注意,在文字使用過程中,通假字很有可能會變成主流用法,而本字因過於冷僻而不再使用。所以因形求義的時候應當盡可能找準本字。

為何魯迅的 病句 不矛盾, 錯別字 是通假字?

朋友你幫幫忙 從沒感覺這是病句。第一句裡 似乎 表示的是憑印象回憶的模糊,確鑿 表示對回憶得出結論的肯定。在我的回憶中 百草園裡好像確實只有一些野草。第二句裡 大約 表示自己推斷的可能,的確 表示對人們傳言的印證 孔乙己可能真的 和人們說的一樣 是死了。 聞笛秋江 首先這不是魯迅不魯迅,當年任何乙個...

為什麼文言文中有 通假字 ?而不是視為錯別字?

事實解說家 因為讀音是後來的人改的,古文是原文。錯個毛線,後面還一大堆引論 就像馮虛御風,古文讀ping虛御風,當真,老子表示懷疑,但是那幫弼馬溫就是這樣教的,你不這樣做,你怎麼辦?砍他們,殺他們,私下老子還是念feng.如果蘇軾自己跑上來說這個字應該怎樣念,或者要去蘇軾的故鄉或者親戚找找,還有沒有...

古人常說「靜」字,到底是什麼含義?

徐懷清 靜,是有大學問的。在太極學中,生命是有著動靜 虛實 有無三學的。動靜是三學之一,動以靜為根,歸根覆命,以靜制動。一般的人對 生命在於運動 是比較熟悉的,但對 動 的根源是 靜 認識不足。常常有盲動 妄動 亂動 燥動 胡動的表現,將其生命動病了 動毀了 動沒了,也不自覺。這就要求回到靜字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