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漢語中 東一 東三 冬 鐘 四個韻之間是什麼關係?

時間 2021-05-05 15:52:41

1樓:暮無井見鈴

我目前用乙個比較偷懶的做法:

遵循《切韻》劃分,認為東一東三的韻基一致,而冬鐘有細微區別。

西晉冬東部劃分和上古十分接近(除了冬部二等轉入東部),簡單地認為仍是冬部 /u/ 東部 /o/ 。並認為東三鐘(非唇音)在晉到晚唐這段時間的音位基本恆定。

認為《切韻》描述的南北朝音系中 /u/ 可以直接是一等韻頭,咽化掛掉了。原來的三等 /u/ 介音已是 // 。唇音後的尤變入侯是音值保持 [u] 。

切語本身可能有不少傳承,而非全盤重寫。(這條看看就好,因為傳承和重寫的切語不容易分辨出來,而且是否接受「有點不和諧的舊切語」也是未知的)

那麼《切韻》的東一就是 /u/ ,冬裂化成 /ou/ 。(初唐之後東一也裂化成 /ou/ 與冬合併)

鐘的韻基仍然是 /o/ ,和 /ou/ 很相近但有一點區別。

2樓:神晶

關於音值……嗯本著「我們對上古音的了解甚至多於中古音」這一老生常談,直接上音變動力學(誤)推演:

東一:*-o >-o冬:*-u >-u東三:*-u >-u鐘:*-o >-uo

(和 /m-/ 組合的「東三」可能會直接派入EMC一等,反切上表現為「莫~」切)

反正我是不知道為什麼「東一」「東三」算乙個韻,要是看不順眼可以考慮把「東一」統一成 /-u/,反正通、宕、江攝都有產生 /-w/ 類結構的傾向(躺

3樓:李柰

陽休之(北齊河北人)韻設得比較寬,就是冬與鐘江合併的。

另外夏侯詠(梁朝人)和杜臺卿(北齊河北人)都把尤侯合併,這和東一三就是平行的。王三註語的說法(我傾向這個註語是切韻原文)是跟從呂靜(西晉人)分的,陽李怎麼分的他也沒說——這個註語經常這樣,明明參考了五家,但大多數情況他不說全五家的全部情況,就很無語。

所以這裡有個問題,切韻分韻到底是按什麼來的。因為王三註語體現的原則,似乎都是根據五家韻書分合不同,而切韻總是跟隨分別的一方(或者a+b和b+c就把三類都分開),那我們就不能排除其分韻——至少有一部分因素,或者說,在符合他們數人開會認同的音系的前提下——是乙個依據文獻盡量拆韻的工作。

4樓:UntPhesoca

看看與它們前後對稱的韻母就清晰了:

真開 in-東一 uwng

真合 win-東三 juwng

先 en-冬 owng

仙 jen-鐘 jowng

還可以加上:山 n / 刪 n-江 wng(在韻母後面附上了白一平的轉寫)

可以看到,冬鐘之別非常像先仙之別。《切韻》裡先仙、蕭霄、添鹽、青清的分立很令人迷惑,似乎是三等介音的有無會影響韻腹的音值,那麼冬鐘的分立也應如此

如果堅持《切韻》同韻當且僅當韻基相同的原則,將先韻的韻腹擬為 [e]、仙韻的韻腹擬為 [e] 或 ,(並且堅持擬音對稱的強迫症)那麼就應該將冬韻的韻腹擬為 [o]、鐘韻的韻腹擬為 [o] 或 。模虞之別同理

《切韻》韻目中,冬鐘分立,模虞也分立;但是東韻沒有根據一三等分立,侯尤卻分立。這或許是因為侯韻沒有鼻音韻尾,比東韻一等更早裂化吧

另外,一些新觀點認為三等 C 類韻(周法高的命名。東三、鐘、虞、尤屬於其中)的介音不是 [i],而是靠後的介音

5樓:

主母音不同,不只是介音的區別,就要分韻。

主母音一樣,只是介音區別,就不用分韻。

形式上,參考了幾家韻書。但是就不能有內在意義?顏之推說唯金陵與洛下,絕對有個中心思想,不是單純彙編資料。

有乙個側面證據。有些韻,切韻系的韻書把合口韻單獨分韻。為何不是所有合口韻都要分?因為分韻的主母音圓唇化了。不是或不只是u介音。

上古漢語是怎麼過渡成為中古漢語的?

明朝的口音類似於現在南方一些方言,那麼清朝的口音,也就是大致的北京口音是怎麼形成的呢?我們中中國人學英語有中國口音,日本人學英語有日本口音,所以可能北京話就是滿族口音的漢語。普通人自然會學習統治階級的口音,所以整體口音慢慢就發生了變化。所以我覺得南北朝時期,由於北方被少數民族統治,統治階級所說的帶有...

中古漢語的聲調是如何從上古漢語演變成的?

小雲哥哥 我覺得很多梁朝人不知道四聲是什麼其實很正常。現在全國的人,除了知道普通話的四聲是啥,很少人知道自己方言有多少個聲調的吧。所以當時聲調可能已經發展出來,但是很少人總結,所以不知四聲。如同 貢顥 所說,一般認為上古漢語的喉塞音韻尾 變為上聲,而 s韻尾變為去聲。提出韻尾變成聲調的人,是法國語言...

什麼叫更接近 中古漢語語音 ?

80年代,西安人的陝罵還是zui音,就是 朘 字,算是普通話發音,只是尾音會長點音低些。現在都變成zai音了,音調都向高走,而且字都沒人知道怎麼寫了。那些千年前的音慢慢推演吧。 gnudeer 南方有很多方言比較接近古代漢語語音。因為古時比較閉塞。湘中語雙峰話 湘中語 主要分布於湘鄉 雙峰 婁底 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