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的思想的真諦是什麼

時間 2021-05-06 12:29:55

1樓:菩提樹下的牛頓

對於「仁」的解釋,一般的說法無外乎「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己欲立而欲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如果說這就是「仁」的話,那孔子的思想和人盡皆知的常識又有什麼不同呢?

所以我認為,這些只是「仁」的表現,或者說是行仁的途徑,而非」仁「的真諦。那麼,「仁」的真諦究竟是什麼呢?其實《論語》一開篇就已給出了答案,只是太多人沒有注意到。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論語.學而》)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世間的芸芸眾生,與我們關係最密切的,就是父母和兄弟姐妹了(注意為什麼不是配偶和孩子),兄弟姐妹與我們是一奶同胞,而我們又是父母所生,與他們本是一體。所以,「仁」的真諦乃是萬物一體。

2樓:湘湘

仁,就是把家庭中自己的定位延伸至社會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仁。

當你把自己定位為家庭中的中流砥柱,則也同時把自己定義為社會中的中流砥柱。

這種思想是極具有生命力的,仁的社會的穩定性是空前的。

但是它不代表生產力,所以時常被歷史車輪碾壓。

然後又會復活。

3樓:小渡

我認為是以己推人,因為我希望別人對我好,尊重我,於是我先以此標準要求自己,開始努力對別人好一些。這就是我思考的起點。

有的人說仁是假的,沒有錯,但他們的思維還是太膚淺。在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什麼真假,真作假時假亦真。重點在於你的目標是什麼,而不在於你的工具長得什麼樣。

4樓:玄易道人

不請自來,slay全場。

親親為仁,孝悌為本。這還不夠清楚嗎?基於親情的等差之愛。這是孔子的仁,至於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足以保四海,則是將仁的範圍擴大化。

具體分析詳見政治思想史敘評——諸子時期(孔子) - 知乎玄易道人:政治思想史敘評——諸子時期(孔子)

5樓:35度

無中生有萬物,生而不有,長而不宰,無有私親,萬物相齊,才是大仁,感而遂發,無不中節,無不在規矩之中,才是大義,隨心所欲而不踰矩,才是功成而不自知。

6樓:伍氏

(以下內容為節選)

……要理解本章,先要明白什麼是仁。

仁是儒學的終極追求,是由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理念所組成的乙個道德體系,其最高形態為「大同世界」, 即乙個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友愛互助、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當然,這是乙個遠大的理想,至今也未曾實現,故而在大多數時候,儒學的「仁」是降階使用的。

譬如說,在個人德行修養層面,孔子就這樣描述:「克己復禮」及「愛人」(《論語顏淵》12. 1及12.22)。

克己復禮,是克制自己遵行各種禮規,這是仁的內在修煉方法;愛人,是跟身邊的人和諧相處,相敬相愛,這是仁的外在表現形式。

孔子認為,當乙個人接受儒學教化,自覺遵行各種禮制,就會表現得彬彬有禮、敦厚可親,擁有一顆跟所有人和諧共處、相敬相愛的仁愛之心。社會上每多乙個人接受儒學教化,就會美好一分。而當所有人都接受儒學教化,世界大同就可期了……

不過,正如上面所說,這個遠大的理想,至今也未曾實現。

故而,儒學的仁,永遠是在路上,只能是努力去踐行,盡量去接近。孔子在另一部儒學經典《中庸》提到「力行近於仁」,就是這個意思。

更多的論語註解,請參見本人專欄《論語斬件》。

7樓:蔡玉志

孔子能算什麼思想家?除了認賊作父還有什麼?最著名的仁就是個笑話,先說東也是仁,西也是仁,南北也是仁?

弄得連他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是仁的時候,才來了個克己復禮為仁。孔子要復的周禮是個什麼東西?首先週是奴隸制!

講究的是血統論,王的子孫永遠是王,侯的後代永遠是侯,奴隸當然更是代代相傳!而且,春秋戰國連打了幾百年,原因何在?明顯就是周朝制度的必然結果!

真的克己復禮了,中華民族除了不停的打之外,還能這樣?後來的父皇兒臣,父母官子民,都是拜孔子所賜,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就是這種制度的直接結果,推論就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想想這些「思想」造成的後果,兩千年一目了然,一無例外!還有就是中國婦女,千年以來的生不如死,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也都是拜孔子所賜!

這樣的思想家,古今中外,可曾見過?

8樓:小月半豆子

仁者愛人,仁就讓大家去愛人。愛家人,愛身邊的人,愛接觸到的人,愛世上所有的人。是由此及彼,由近至遠,有層級,有遞減效應的。這就是仁為什麼先講孝和悌。

9樓:lendy

「仁」就是假仁假義,這樣才能符合需求理論,因為假的事情,只做表面,出力少,成效快,既表現出你的仁義,又能收穫利益。所以信奉孔子的大部分人,做人做事做到最後往往只留有虛偽的表面,做成了偽君子。

我這裡不是說,沒有真正的有「仁」的真君子,我是說如果你把「仁」作為乙個考核標準去衡量乙個人,那麼就會讓「仁」只徒有虛名,大家都只做樣子,做成了偽君子,這樣才是利益最大化。

例子就懶得舉了,其實你們自己生活裡有很多,仔細想,細想。論證也不想費力,因為孔子的言論也通篇沒有定義,推理,我也學其表面,不推理,不論證,直接給出結論

10樓:「已登出」

「仁」的核心其實從讀音上已經解釋了,就是「人」,孔子認為生而為人尊重「人」這個概念是第一大事。

仁的核心就是「愛人」,有人認為生而為人是痛苦的,因為人有思想,人擁有很多動物都沒有的枷鎖和包袱,顯得十分痛苦。

孔子認為生而為人是一件很光榮,很幸福的事,所以要好好做人。在某種意義上,推崇中庸之道的孔子可以說是乙個完美主義者,謹言慎行,卻有崇高追求,這是從自我本體來講的「仁以愛人」。

而對待他人孔子則更加強調「克己復禮」,典型的不仁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不仁之人常常只是將自己視為「人」而將其他人視為「芻狗」(工具),這也恰恰違反了禮的核心,所以禮也是孔子人仁的核心。

禮形象的理解就是「履」,是行為的工具,因為人不能用人,但人又是社群性的動物必須要互相協助,所以創造了禮,人人用禮就避免了以人為器的不仁,而能讓人使用禮的前提就是克己。

「克己」其實是對普適性的追求,雖然孔子認為人應該是崇高的,與其他動物有本質的區別,但與西方的「創世論」不同,人不是一切的核心,而是眾生的一員,所以所有的生靈都應該可以好好的一起生存而不是你死我活。

最近看了《飢餓站台》,那個例子就是克己的反面。

想想在100層的塔中,每層人數相同,每日供給的食物剛好夠所有人食用,食物從塔頂自上向下,自由取食,理想狀態下每個人都能剋己按量取食,每個人都能活著,但在現實,一段時間過後會有多少會死去?(這裡實在不願做想象)

人類是社群性的動物是行為共同體,不可能真的「雞犬相聞而老死不相往來」,共同勞動收穫卻是自上而下的分配,上層過度的占有導致了下層的疾苦,所以才有「朱門酒肉臭,路有餓死骨」的情況,所以孔子說這幫人「是可忍,孰不可忍」,孟子也提出了「富貴不能淫」的要求。

而這種垂直分配還好,在水平分配上資本主義的不仁更甚,要麼壟斷,要麼淘汰,真的就是你死我活的狀態。中中國人在儒家文化的薰陶下並不喜歡這種狀態,在經濟競爭中不會不斷的擴大壟斷,不會一昧追求利潤率的提公升,這也是中國沒有發展資本主義的原因之一;在國家政權問題上,也是不殖民,不擴張,不干涉他國內政,主張和平,所以只會挨打是種美德(看別人挨打是缺德),克己也有推己及人的意思。

綜論,仁的核心就是克己,愛人。

11樓:北鷹

翻開《論語》,我們就會發現孔子自己就對「仁」有過很多解釋,比如:

在《論語·顏淵》中,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加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在《論語·陽貨》中,子張問仁於孔子,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使人。」

在《論語·雍也》中,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在《論語·子路》中,孔子又說:「剛毅木訥近仁。」

等等。你會發現,至少在孔子自己的描繪中,「仁」的涵義是相當豐富的,仁是「克己復禮」、是「愛人」、是「恭寬信敏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但同時我們也會發現,在所有這些關於「仁」的涵義中,其實都同時指向了一條統一的內在邏輯,即:至高的道德要求

雖然隨著語言的發展,當我們現代人在提到「仁」這個字眼時,所指代的意思是「內心善良」,但至少在孔子的話語中,「仁」是一種符合至高道德標準的外在表現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孔子說「剛毅木訥」只是「近仁」而非「仁」本身呢?

因為「剛毅木訥」僅僅是被動的外在表現,而非主動的知行合一。

也就是說,在孔子看來,所謂「仁」,是君子所應具有的「盡善」的內在品質,並在這種「盡善的內在品質」的驅動下而產生的外在表現。是以利他主義為內在核心所驅動的、符合至高道德標準的外在表現。

而談及孔子的「仁」的思想真諦,其實並沒有那麼複雜深奧,孔子自己的邏輯是非常簡單的。

眾所周知,孔子生活在春秋戰國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而孔子一生的最高理想便是「恢復周禮」。

什麼是周禮?周禮實質上就是一種社會等級制度,是建立在周朝分封制基礎上的,對社會各個等級的行為規範。

而所謂的「禮崩樂壞」,實際上就是這種這種社會等級制度的崩潰。用我們現在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這種等級制度的崩潰實際上是進步的,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新的經濟基礎對舊有上層建築提出的新要求。

但做為生活在那個時代的孔子,受到歷史的侷限,在他看來之所以會「禮崩樂壞」,是由於社會各階層自我慾望的膨脹,不肯遵守其本該遵守的規則導致的。

也就是說,孔子認為「禮崩樂壞」是一種「不本分」的產物。

那麼如何讓大家重新變得「本分」起來呢?

很簡單,放棄以利己主義為核心的個人慾望,轉而追求以利他主義為核心的至高道德。

於是「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禮還是仁

HappyTU 個人認為既不是仁,也不是禮,而是中庸。先看禮。荀子主張 性惡論 而用來規範人的就是禮。但是,荀子師從子夏,在論語中有 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這是明明白白的對子夏的思想的否定,而且荀子的徒弟韓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將禮發展成了法,所以 禮 就不可能是孔子思想核心。個人認為...

古代的孔子老子等思想家放在現代是什麼思想水平?

舒凱 仍然是。不是說過了這麼久沒有是進步,而是大道至簡,有些道理不是很複雜,只是因為其它人沒想到,有人想到了說了出來,大家都是會認同的。當然思想的傳承,後人比前人想得更多更深入,或者解釋得更多,這是進步,但其核心思想不變,不管是兩千年前的人,還是兩千年後的人,都會這樣想。 tony 不具備比較的基礎...

修行的真諦是什麼?

雲藏 1 喜歡談論 真諦 的人,都是有大根器的。看您已修到 第九境 恭喜恭喜。2 雖然恭喜,但必須指出的是 修行實際上沒啥真諦。為什麼?找 真諦 的人都是些想修到 究竟圓滿 之地的主兒。可問題是,只要人還有 修 的念頭,就修不成,也不可能修成。3 修行 的一念心起,當下就創造了 此岸和彼岸 或者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