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儂」字吳語作「你」講,詩文作「我」講 「伊」字既可以做「他」講,又可以作「你」講,怎麼區分啊?

時間 2021-05-31 18:09:44

1樓:

貴縣話表示「儂」也指的是自己。

不過還有小孩還有兒子的意思。

不同的聲調表示的意思不一樣。

[nu44]我例:儂毋去咯~

[nu32]小孩例:只儂兒,真牛!

[nu24]兒子例:我個儂。

合起來用就:只牛儂兒是儂個儂。

當然在一般口語裡,三個字不會全出現,一般就是兩個。

日語的「儂」也表示第一人稱

其實我覺得還能表達乙個意思:人家。就是別人的意思,我見有的字彙是把這個意思也算在內的。(補充一下,這個表示人家的字是「偓」,是「人屋」的合音字)

2樓:tzihou

正因為如此,所以人稱代詞應當用通用字或詞訓讀,以便書面語的統一通用性。

單數人稱代詞就用「我、你、他(她、它)」分別訓讀為各地口音應該問題不大;

複數人稱代詞分別以「我們、你們、他們」來訓讀時,畢竟變化太大估計接受度會低一點,而且較為複雜一點,要將整個詞一起訓讀,甚至有的地方(如湖州)要訓讀成乙個音節的。

有關複數人稱代詞,假如有些地方用字比較通俗且無歧義的話,也可以如下寫法進行訓讀(參照知友方案略改,感謝):

杭州:我們/你們/他們(「們」即「門」,用「們」無歧義)

常州:我家/你家/他家(減少歧義,不用「家」)

無錫:我俚/你俚/他俚(「俚」即「裡」,用「俚」無歧義)

常熟:我俚/爾等/佢等(平常「佢」「其」可對立)

蘇州: 俉 /爾等/佢等(「俉gni(陽上)」是「吾俚」合音)

吳江:吾等/爾那/伊旯(用「旯」不產生歧義)

上海:我俉/ /伊旯(「」是「爾那」合音)

嘉興: 伢 /旯/伊旯(「伢」是「吾旯」合音)

湖州: 伢 / / 倻 (「倻」是「伊旯」合音)

寧波:阿旯/ /佢旯(「旯」表作「~~地方」)

金華:我儂/爾儂/佢儂(採用「儂」的本意)

溫州:吾倈/爾倈/佢倈(應該無歧義)

「伲」有歧義,故改用「俉」進行訓讀 gni(陽上)。

--- 2017-4-1 補充--------

第三人稱單數部分,撇開無錫、常州兩地的本字應該是 「他、她、它」 以外,其他吳語區的本字應是 「其」,但現在及不贊成統一用作 「其」,畢竟實際口語中還存在對立使用的情況。

但用 「他、她、它」 訓讀的話,「其他(其它)」 一詞無法對應訓讀,除非此處的 「他(它)」 作文讀定義。

3樓:吳語微信君

儂,本意是人。吳儂軟語,就是吳人軟語。至今在南部吳語裡(如溫州等地,人字仍然是講「儂」的)(閩南語裡的人也是儂,這也是吳語閩語有共同祖先的詞語證明之一)。

古吳語有三儂。表示我的我儂,表示你的爾儂,表示他的渠儂。在上海話、寧波話裡,只有「爾儂」這一含義保留了下來。

在金華方言裡,保留了「我儂」(a nan)。

4樓:

北部吳語的表示「你」的「儂」基本都是「爾儂」的合音:ng-non----》non。單個的儂應做「人」解,相對在南吳以及閩語中出現較多。

上海等地的「伊」其實是乙個借字。上海的第三人稱yi其實由渠(gi)脫落聲母而來,與其他吳語的ji啊gei啊之類的都是同源的,演變不同而已。「伊」這個字讀i,而第三人稱讀yi,兩者讀音上是有區別的。

但是伊字用來表示上海的第三人稱已經很普遍,音、形、義等方面都容易被廣泛地接受,所以我們通常把「伊」看成是正字,但本字應為渠。

吳語有沒有對應的方言字?

巴圖道爾吉 吳語太湖片 苕溪小片 湖州話 新派 拉丁字 O thung zeh ng uei teh tou yung ghou cieu ghe o fah vi poh,kuah z nga ghou cieu ning zei ka ing kei tsou keh z thi,kng gho...

為什麼吳語中 日本 的 日 讀作 zeh,而不是日字本音?

典型的文白異讀,白讀就是吳語本來的發音,而文讀則是模仿官話的發音,一般來講,近代以降的新詞彙與文言詞多用文讀。最常見的還有 小人 小孩 和 人民 的 人 字讀法不同,二 和 二十 的 二 字讀法不同。 高見裡 日字本音 是什麼?日 讀zeh是文讀層,讀nih是白讀層。歷史久的漢語族語言都有文白異讀現...

為什麼北部吳語中 言 危 等中古疑母字鼻音普遍脫落了

tittii 那些說 言 脫落疑母很普遍的,這是瞎說了,上海北郊都是讀nie1。另外,有關 危 這個字,在1850年的文獻上可以查到,當時是讀nguei1,危險一詞讀nguei hienn。然而實際上這個已經是文讀了,白讀參考台州ngiu niu。而同乙份資料上顯示,言當時確實已經存在yenn的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