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佛教的生命觀?

時間 2021-05-31 11:03:35

1樓:芙蓉花開

佛說人吃了有意識的動物以後會增加惡報,而地藏經是讓人消以前的惡報,相當於還債的意思。那麼舊債未還完你就去欠新債,繼續殺生就不對了。

眾生自久遠劫來,依據功德的不同被投進了不同道裡,卻不包括植物。詳情可看經書。動物愚拙是因為它們業債深重,須以此還債,有機會再次獲得人身。

人身寶貴在於有智慧型,可以修行。只要積了大功德就有機會去其他「天」裡生活,也就是投生為天人。動物本質與人一樣,植物和我們之間是不同的。

動物雖愚仍有機會修行得大智慧型,而草木就沒有了。

這是我的一點愚見,見笑了。

2樓:風小山

善知識難求,你到知乎上來求解是對的,大家的答案你滿意了嗎。

也就是說,五戒裡不殺生也是指的有情眾生,不是植物。

還有,你喝開水時,水煮開的過程,肯定殺死了很多細菌,這些細菌是動物吧,有情還是無情,不能追問的太細,否則你就喝生水吧。

佛祖教我們的辦法是,以細的濾網過濾後即可喝了。我們學佛修行,遵從佛祖的指教即可啦,肯定無錯。有時,想得太細太多也是不必。

再有,學佛修行境界未到,欲求淨行、梵行,是極難極難的,幾無可能,明白嗎。

3樓:

你和她引經據典她會信服嗎?「那也是一條命」這個論點我不承認,這是科學的認為,科學連什麼是生命都沒有弄清楚,有什麼資格進行分類?植物和動物的區別在哪?生命是怎麼產生的?

植物根本就不是生命,是大地之力化生出來的。

4樓:

因為你現在還在輪迴之中啊,業力的束縛就使得你無可避免的會傷到其他生命。而我們現世在做的只是在盡量避免纏上更多的因果業力,而不是也不能完全擺脫。

能完全擺脫的時候不就已經成佛了嗎。

5樓:普照

關鍵不是命,關鍵是痛苦的程度,有神經跟沒神經差別很大,就像剪頭髮和砍下手指的痛苦程度是不一樣了,為了口腹之慾,給別人製造那麼大的痛苦,是不應該的。。。

至於證明有神識,現在這種情況,好像乙個小學生,要證明相對論一樣,不是不能證明,是沒到那個程度。。。

6樓:阿公尺

佛陀只是說不能殺生,無論是葷還是素,當被做成菜的時候已經沒有生命了,自然是可以吃的。不止葷菜要有淨肉,素菜也有「淨」一說。南傳比丘在化緣時。

如果遇到含有種子的蔬菜水果,還能生長的植物。也是不能接受的,必須是燒過的,切碎的,無種子的或者去除種子的才能接受。

佛教傳入中國後,開始吃素當然是很好的,但是盲目的吃素,站在道德制高點的吃素,並不見的能在修行的道路上有多大的裨益。

7樓:從行

佛教的生命觀究竟是什麼樣的?(跪求不要跟我科普無情和有情的差別!跪求!

我想問的是為什麼無情就可以吃?針對同學說的【那也是一條命】的話應該怎麼回答?)

這不就是對生命的定義問題嗎?

普通人所說的生命,是基於現代科學對生命的定義,注重的是一些化學元素的組成

佛陀說的生命,是依據佛陀智慧型觀察後對生命的定義,注重的是是否有執受功能,有的話,就稱為有情,沒有的話,就是非有情

所以,如果按照科學來說,生命就是一堆化學元素組成,那麼動物和植物當然是一樣的

而佛陀認為是,有執受的有情生命不能殺,吃也能只能吃三淨的,這個對自己來說,是制止因殺戮造成我們的心識與他們的執受心交織,而產生惡緣,以後互相傷害。對有情生命來說,是讓他們免遭痛苦。而植物就沒這些問題。

怎麼證明有情眾生有神識?(好吧.....因為是佛教徒,所以這個概念被我華麗麗地不求甚解了。現在跪求一下深入經藏的各位,最好教證+理證。)

這個根本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就算能說,恐怕題主也不一定理解。學佛就要不停地學習教理,自我體證,僅僅來網上求個回答,會越來越糊塗的,對於這個問題,建議樓主學習下《百法明門論》

什麼是生命觀?你的生命觀是什麼?

kema 吾須合一,合一得留。吾宜愛伴,愛伴為妻。吾須友善,友善得發。吾宜有詩,有詩配酒。善必有留,欺必由愛。施捨為憐,憐不可久。愛如伴妻,有別有依。思若有悟,常悟常思。吾亦有失,思過良久。 潮海湖湘 生命觀包括對下面這幾個問題的回答 1.什麼是生命?2.人是什麼 人是什麼樣的生命 3.人與其他生命...

佛教的輪迴觀講什麼?

普波居士 輪迴觀講的是因果相續性。這是因果法。若問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若問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今生無論你是富貴還是貧窮,都是前世的所造的善惡業的果報。而你今生所造的一切善惡業,決定你來生轉生善道還墮入惡道。這就是六道輪迴的道理。 那時的德黑蘭,已經滿大街的私人小車了。這就是後來的伊朗女人,不能不感嘆...

佛教的世界觀是怎樣的?

佛教所闡述的世界觀,破山禪師的一副對聯,就已經全部講完了。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雲催犢返 風瀟瀟,雨灑灑,飄飄黃葉止兒啼。 chico 佛經的一些關於世界的說法都是隨順印度人當時的認知,未必是事實,切不可認真。這些東西無關解脫,非法饒益,義饒益,梵行饒益。真實的世界觀是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