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詩書禮易樂春秋五經是如何演化成十三經的?

時間 2021-05-31 10:14:42

1樓:自然的聯合

「五經」是中國古代儒家的五本經典書籍《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的合稱,它們都經過儒家創始人之一孔子的編輯或修改,這五部書是中國儲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獻,也是中國古代的重要思想學術流派儒家的主要經典。「五經」長期作為官方指定的教科書,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至關重要、無可替代。孔子曰:

「六藝于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孔子曰:

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

《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其為人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矣;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矣;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矣;潔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矣;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矣;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矣」。「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兮,類之綱紀也。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說天者莫辯乎《易》,說事者莫辯乎《書》,說體者莫辯乎《禮》,說志者莫辯乎《詩》,說理者莫辯乎《春秋》」。《莊子·天下》揭示了「六藝」對社會生活的指導意義:《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舊唐書》簡潔允當概括為:一曰《易》,以紀陰陽變化; 二曰《書》,以紀帝王遺範; 三曰《詩》,以紀興衰誦嘆; 四曰《禮》,以紀文物體制; 五曰《春秋》,以紀行事褒貶。

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爾雅》,共十二經。

南宋朱熹在福建漳州將《禮記》中《大學》、《中庸》兩篇拿出來單獨成書,和《論語》《孟子》合為四書,並匯集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並曾說「《四子》,《六經》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具有劃時代意義,與千年前就有了的「五經」雙峰並峙,共同成為中國人精神生活的基礎柱石。

漢唐是《五經》(《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時代,宋後是《四書》時代。六藝五經,是後世文章的源頭和典範。《顏氏家訓·文章篇》雲:

「夫文章者,原出《五經》:詔命策檄,生於《書》者也;序述論議,生於《易》者也;歌詠賦頌,生於《詩》者也;祭祀哀誄,生於《禮》者也;書奏箴銘,生於《春秋》者也」。清樑章巨《退庵隨筆》則說:

五經如要典重,則學《書》;要婉麗,則學《詩》;要古質,則學《易》;要謹嚴,則學《春秋》;要通達,則學《戴記》……略得其意,微會其通,自然不同於世俗之為文矣。2000多年前,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華》中指出:「《詩》無達詁,《易》無達佔,《春秋》無達辭。」

在現代如何踐行儒家的禮?

不要踐行。儒家提倡的禮在今天應當作為文學或歷史角度上的研究資料,其規範在小農經濟體制下是一套好的解決方案,不意味著它仍然適應今天的生產力和社會秩序。儒家講禮,不是友好平等的禮,而是強調尊卑貴賤有別的禮。通過行為規範強化心理上對等級制度的認知,維護古代皇帝的統治。當代人應當建立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相信...

儒家的「禮」對當代社會的意義?

雜然小品 我來挺身回答吧!先定論沒用。所為禮就是社會秩序,公認的人人都遵守的,不同位置都有自己所要遵守的規則。但是在現實中有嗎?在公司內部老闆和親信的喜好風格就是做事規程,換乙個人換一套事理,換一套流程。在個人,不同人際關係中需要根據人情和兩個人相對的情感變化改變規矩,同乙個人接觸不同人處理同一件事...

現在的約之以禮,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類的儒家思想還用的上嗎?

高山流水 就單說 推己及人 最經典的要數孟子的那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從推己及人思想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叫做 愛的順序 不要認為這是不言自明的簡單道理,偏偏就是有許多人搞不清楚。推己及人 兩個核心內容 先己後人,順序不能亂 由己到人,過程不能斷。比 重要得多,就是說先把自己顧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