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如何踐行儒家的禮?

時間 2021-05-11 12:12:35

1樓:

不要踐行

儒家提倡的禮在今天應當作為文學或歷史角度上的研究資料,其規範在小農經濟體制下是一套好的解決方案,不意味著它仍然適應今天的生產力和社會秩序。

儒家講禮,不是友好平等的禮,而是強調尊卑貴賤有別的禮。通過行為規範強化心理上對等級制度的認知,維護古代皇帝的統治。

當代人應當建立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相信現代社會不需要跪拜作揖也能建立穩定和諧的社會秩序。

2樓:徐曉軼

在下面的回答中:

?我指出了儒學的治理思想到底是什麼。

夫子的治理思想其實並沒有著落在禮上,而是提出並踐行的文教之治上,也就是由士垂範、帶領民眾奮鬥而建立起小共同體的和諧繁榮,所謂:庶之、富之、教之。

凡此種問題,都是不管不顧傳統中國和現代中國的社會基礎已經是完全不同的,而精耕小農、高密度低流動性熟人社會所發展出來的社會治理手段已經完全不適用於高流動性、半陌生人、市場經濟的市民社會了。

法治原則,儒學沒有;

個人權利,儒學沒有;

科學理性,儒學沒有。

而這些都是現代國家的支柱,所以再談儒學如何如何治理純屬從未睜開眼睛看世界、看當下,妄圖在故紙堆裡讀二三子言就想做帝王師來訓世牧民。

儒學永恆不變的價值是其精神,中國精神:

積極進取: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與人為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堅持不懈: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守死善道、擇善固執、知其不可而為之

實用理性:以中為用、吾日三省吾身、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

宣傳這種精神、弘揚這種精神,然後以此精神認識當下、研究當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是吾輩當下要做的事,期以百年,或有小成:使後世中中國人與聞斯文也。

方可說繼夫子之絕學,小子問心無愧也!

3樓:幻十郎

儒家的禮本質是制度,是規範各階層行為所制定的行為規範。

與其追求形式,不如踐行儒家內心的準則: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4樓:wyxygmx

有時候看到一些亂七八糟的回答就壓不住火……明明不是很有價值的問題,還是忍不住花時間說兩句。

簡單地說三點,先列提綱,正文部分慢慢再更。

第一點是老生常談了:說話要負責。有些人靠腦洞說話,靠情緒抹黑,這是對自己不負責,對讀者不負責,對自己的人格不負責。

有沒有奴隸社會?什麼是跪舔蠻夷?這玩意和禮,和儒家有什麼關係?

這些人一概不管,扣帽子就得了。真是省事啊!為什麼甘心對自己說的話如此不負責,自暴自棄,甘心墮落呢?

第二點是從考據的角度,看看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中儒家的禮到底是什麼,古人是怎麼對待的。古人沒那麼迂腐,明明不適用的東西還抱著不放。現代人比古人的知識多,這是不假;但若說現代人就更聰明,更懂得什麼是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恐怕難講。

不管什麼時代,明白人和糊塗人都是有的。

第三點是從哲學的角度,讀書人應該怎麼對待「禮」。現在讀「禮」,何必要拘泥於從前的制度?禮者,理也。

合乎道理才是核心,具體的表現形式並不重要。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方式方法,但是精神核心往往是一脈相承。

有空再更。

第一點沒什麼好說的。說到底,無非就是,人要自重,要對自己說的話負責。

第二點,因為個人原因,對古禮興趣不大,或許有說錯的地方,隨時指出,隨時改正。五經中,「禮」最初是「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其中,《周禮》和《儀禮》講了很多具體的規章制度,而《禮記》則是對前兩者的解讀,或作為學習材料、筆記心得而流傳。

所以漢朝的時候,《周禮》、《儀禮》地位要高於《禮記》。但是現在,又有幾個人知道前兩部書呢?其中原因,大概是因為,具體的制度只適用於具體的時代和環境。

所以隨著時代在發展,人們也會選擇符合時代的東西,而非膠柱鼓瑟地照搬前人的典章制度。而《禮記》中記錄的,很多內容是「禮」的精神,乃至於《大學》、《中庸》、《儒行》、《學記》、《禮運》等篇,具有很強的超越時代的精神。

隨手摘抄幾段吧。《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勸諫學者進學、反思,而不要固執。

《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今天作為很多高校校訓而廣為人知。《儒行》:

「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立義以為土地;不祈多積,多文以為富」,義在利先,修身為本。《學記》:提出「豫」(預防)、「時」(適時)、「遜」(漸進)、「摩」(觀摩)四種教學方法。

《禮運》:「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講儒家理想國的美好願景。

這些是超越具體時代、具體環境的,所以,當《周禮》、《儀禮》慢慢遠離人們視線,《禮記》卻後來居上,因為不管什麼時代,這些精神和方法,都可以給人們以滋養。

這就是實事求是,也是與時俱進。順便批一下以荒木為代表的某些人,張口就是儒家沒發展。有些東西是不發展而發展,有些東西是發展而發展。

不發展而發展的,包括形而上的很多哲學,涉及到人性、認知、本體的很多問題,是不存在「站在巨人肩膀上就比巨人更高」的問題的,我們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和方向,不斷地回歸和接近古代聖賢的高度,古今中外都是如此。並非讀了道德經「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無欲以觀其妙」,就明白了其中深意,更不是就可以自己做到。

不過這個道理,懂的人早就懂了,不懂的人,估計別人說了,他也不會聽。

第三點,其實是直接上承於第二點。我們學習儒家,並非學習古人怎麼穿衣吃飯,婚喪嫁娶。所以學者(即學習者,並非學術研究工作者)既要有嚴謹性,不可不懂裝懂;也要有超越性,不可拘泥於書本文字,而要古為今用。

所以,「禮」的具體表現形式並不重要,重要的在於其精神核心。合理的,就是合禮的。切不可以泥古不化,如果一定要亦步亦趨,那還不如不讀,腦子還少一些條條框框。

王莽的乙個問題,就是刻板照搬古書中的制度。

最後,借用《論語》中的三段話,簡單講一下我從儒家之「禮」中學到的東西。

1、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這段話講的其實是「禮樂」。「禮之用,和為貴」當中,「和」指的就是「樂」。禮主敬,樂主和。

敬,是人和人之間要有恰當的界限和分寸,不可以因為親近而沒了尊重;但敬過了頭,人和人的距離就太遠,所以要有「樂」來拉進人的距離,協調人的關係。所以「禮之用,和為貴」,指的是,「敬」為主的時候,要有「和」來調節。而反過來,「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就是「和」為主的時候,如果沒有了原則沒有了界限,也是不可以的,所以也要有「敬」來調節。

這段話當中,禮主要是乙個「敬」字。

敬,同時有敬畏之意。敬畏不同於害怕。害怕,是對於具體的事物;敬畏,是不針對於具體事物的。

敬畏是一種自己的修養和態度,是《中庸》中所說「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是慎獨。敬是程頤極其重視的乙個字,是君子對事對人對己的乙個重要態度。

2、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這段話很容易理解:與其關注禮的細枝末節,不如保留禮的精神。與其奢侈地遵循禮的規章制度,不如簡約樸素;與其刻意做出外在的樣子給人看,不如真誠一些地做好自己的情感。

3、顏淵問仁。子曰:「克已復禮為仁。

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

「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孔子用「克己復禮」來說「仁」,又用「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來解釋「克己復禮」,按照北大楊立華老師的解釋,目的在於,不可以空泛地談論「克己」,而要落在實處,要有著眼的方向和執行的尺度。僧人苦行也是克己,但與儒家的克己復禮,卻絕非同一件事。

雖說「禮」即「理」,但「理」更偏重形而上的道,「禮」更側重形而下的器。精神的形而上,最後執行時,還是要落到具體的層面上去。否則,就成了古人譏諷的「百無一用是書生」,「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不過是個自了漢罷了。

儒家的關切點,還是在具體的世道民生的,不是空談心性就夠了。所以,形而上的「仁」要有形而下的「禮」作為補充,才能篤實無虛。

5樓:風化沙雕

你得有最終解釋權才行。

儒家的禮的核心就是薛丁格狀態,你要質疑禮,儒家的禮就會變成好東西讓你無從下手,你要遵從禮,禮就變成了儒家的工具讓你跪舔。

當然了儒家勢大禮就是要人們跪舔儒家,儒家式微就是儒家跪舔有勢力的人。

6樓:licanjian

世上根本就不存在乙個確定的儒家的禮。那要怎麼踐行?

孔子說克己復禮,並不是要什麼恢復周禮。而是要克制自己,克制個人的慾望,重新恢復秩序,制定共同遵守的禮儀!

7樓:百年風暴人

孝就是禮的大部分內容了

好多人覺得前人提倡的孝簡直就是愚孝

解釋如下:社會是有一定彈性的類似彈簧,彈簧用久了左偏,你把他直過來,他還是有一點左,你必須右偏他才能正好直,就是矯枉應當過正的道理

過去沒有提倡父母愛護子女,然而父母之愛未見少,提倡棍棒出孝子,然而溺愛子女者比比皆是

現在不提倡子女孝父母,子女真的會不孝,如果再提倡父母無恩,唯法律是從,恐怕子女虐待老人的比比皆是

因為父母之愛出於天性,人之自私也出於天性,這就是矯枉必過正

既然處於天性,為何不順天行事呢?孝其實是戒的意思,天地之間人為大,人統治世間萬物,人之中,皇帝為大,皇帝統治一切人,皇帝不戒,下場都知道了,人不戒亦如此。

8樓:solon

恢復奴隸制 ,廢除義務教育(想上學?先給私塾先生送十箱臘肉),不得反抗家暴(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父母死了每人守孝三年(三年內要辭職去墓前長跪,禁止聽歌玩遊戲追劇),老百姓禁止買車開車(因為德不配位),等等等等,其餘禁忌還有八千多條,請自己參照周禮

9樓:愚潛

愚以為,如《銀河補習班》所述,人生如射箭,先找到耙子,再練拉弓。

儒學,正己而成物是其核心踐行的禮。

何以為禮?朱子說,仁是萬物之始,這是善的種子。種子用心培育成長,而成為義。義生長後生得果實,收穫的果實是禮;把禮收藏起來,在適當場合適時使用就是智。那麼禮是果,仁是始。

而仁又是何物?何為善的種子?

這就要扯孟子的人獸之別了。人與獸之別只有一點點區別。獸明顯特徵就是趨利避凶,只看眼前,以喜惡決定行動。

朱子稱之謂「欲」。人以肉身承載,與獸無別而有欲。而相對以「欲」決定的行動,用與天道相近的天理行動時,就產生「仁」。

仁就是與以自我為中心的慾望相差別(不一定相反,不一定相對,只是有差別),以遵天循地的思考方式決定行動的概念。把仁思鞏固、發展,則形成個人對世界的價值觀,稱這價值觀為義。仁義不斷發展與沉澱,則形成習慣,形成符合天道的禮。

把禮收藏,適時適地適情而用,使形成智慧型。

故,智是目標。禮是過程,踐禮,是形成以天道,以仁義為思考判斷世界事物的方式。

成仁,種仁,則是每天的拉弓。禮智是耙子。踐禮,是從生活,從現實中找答案,迷惘時,在經典中找方法。而是從經典中找答案,在現實中找迷惘。

儒家強調「天地君親師」,現代人又該如何踐行忠君思想?

小島主 儒家思想由於時代的發展變化 多數表現在外在的形式都消亡了。現代人應該踐行儒家最根本的本質思想。儒家的忠君思想是建立在勝者為王的理論基礎之上的。我們現代人只需知道尊重道德高尚的人就可以了。 好久沒運動 現代有君嗎?重要的問題說三遍 現代有君嗎?現代有君嗎?現代只不過有人想把自己當君,哪怕只是乙...

杜甫是如何踐行儒家思想?

龍江秋月 杜甫 712 770 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瑤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以後轉衰的時期。在社會戰亂和顛沛流離的貧困生活中,杜甫深深地感受到統治階層的腐朽和人民生活的痛苦,這為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安史之亂前,杜甫在長安時,寫了 兵車行 麗人行 赴奉先詠懷 等現實主義傑作。...

黑道是儒家思想的忠實踐行者嗎?

愚潛 盜亦有道。如果要長治久安,儒學理論適合任何場合。什麼仁啊,義啊,禮啊,眾說紛紜,我們不從字面去解。請讓我用人體系統來說明 腦,是負責指揮的。手,是負責拿放物體的。腳,是負責行動的。眼,是看 口,是吃,說 鼻,是呼吸 耳是聽。等等。每個器官,都有特定功能。眼雖小,非眼不能明視 口雖小,非口不能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