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五蘊色受想行識的正確排列次序?

時間 2021-05-30 19:16:00

1樓:獅子奮迅

明蘊次第

頌曰:隨粗染器等,界別次第立

1、隨粗次第

五蘊是由粗到細的乙個順序。色是有對(障礙)的,受想行識都無對,所以色放在第乙個。

受想行識四個裡面,受是最粗的,比如我們一般會說,我的手好疼等(苦受),而不會說我的手好想。

想和行比起來,想是比較粗的,比如男女想,冤親想,這是比較容易了知的。

行又比識要粗,貪和嗔等狀態(行蘊所攝的心所法),也是比較容易了知的。

識是最細的,因為識是取乙個總的相,難以分別。

境相有兩種,一是總,如色聲等。二是別,如違順等。

心所取別相,識取總相。

2、隨染次第

無始劫的生死輪迴以來,男女於「色」,互相產生愛樂。而這種愛樂的產生是由於耽著「味受」的緣故。

耽受又是因為顛倒「想」而產生的。顛倒「想」的生起,又是因為業和煩惱。煩惱又是被「行蘊」所攝的,如是種種煩惱,又是依「識」而生的。

由此隨染的次第,而安立五蘊的順序。

3、隨器等次第

器等,等是取飲食,調味料,廚師,和食客。

如果要請客,首先得有「食器」,也就是餐具,然後需要「公尺麵」等食材,「鹽醋」等調味料。再交給廚師進行烹飪,調和五味。

飲食準備好了之後,就可以請客人們進食了。

色蘊,就如同「食器」,因為是受所依的。

受如同「飲食」,有好吃的,不好吃的,吃了對身體有好處的,吃了對身體不好的。

想如同「調味料」,如世間的鹽醋等。起怨想的時候生苦受味,起樂想時生樂受味。

行如同「廚師」,因為行蘊中有業和煩惱可以感得異熟果,就如同世間的廚師可以做出飲食。

識如同「食客」,因為識是受果報的,如同食客受用如上的飲食。

4、隨界別次第

欲界中有種種妙欲的色相比較明顯,先說「色蘊」。

色界中有殊勝的喜樂等受相比較明顯,然後說「受蘊」。

三個無色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的概念上的想相比較明顯,然後說「想蘊」。

非想非非想天的思心所最強,行相明顯,然後說「行蘊」。

這前面的四個蘊,識住在其中,叫做四識住。所以最後說「識蘊」。

四蘊如同田,而識蘊如同種子。

由上面的四個涵義,安立五蘊的次第。

2樓:

感官看見,聽見,嗅到,嚐到,觸控到,想到榴蓮時公升起好受與難受,這種體驗來自記憶,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或者觸景生情,然後情緒化地或理性地作出反射式言論與行為。

(識色/色識)觸六入受想行識。

六入處是色。

因為識緣名色,名色緣識,而色相對於識來說容易分別,所以四念住/處的排序是一,(色)身隨觀。二,受隨觀。三,心(想/行)隨觀。四,法(識+色受想行)隨觀。

3樓:普波居士

欲界的特徵是「色」,所以色蘊擺第一。色界的禪定都有喜樂受,那麼這個受的作用是第一,擺了——色界是「受」。無色界修的時候,加行修觀想,前面三個無色定都是靠觀無邊空、無邊識這樣地觀想出來,所以「想」蘊擺第三。

最高的乙個定,他的業報最殊勝,那麼他造業的思心所最突出,這是三界第

一、福報最大的思心所,思心所屬於行蘊,所以是「行」。那麼最後——識,就是四識住裡邊能住的是識,所住的就是前面四個,那麼能住的擺在最後。叫做色、受、想、行、識,這個次第就是這麼的,就舉這個例解釋。

還有其他例,比較複雜,就不說了。

學習五蘊,一定要懂得五蘊皆空的道理,以此斷除二執取。如果不能斷我法二執,不明理,學了五蘊,一樣迷惑顛倒,也是白忙。

4樓:鋼鞭的故事

於愚根樂三說蘊處界三。五蘊的意義在於破除「有我」的錯誤見解,次序並不是五蘊所關注的重點。或者說,五蘊根本沒有次序。

契經有說,根塵和合生識。根塵識和合曰觸。在這裡,塵是色蘊,識是受蘊、想蘊、識蘊(觸、作意、受、想、思幾個心所有法是一起生起的)。

行蘊,是流遷變化之義。萬事萬物遷變化,所以色蘊與身根才能合和生識。可見,行蘊只是一種屬性,它與其餘四蘊不同。

它是通過有情感知其餘四蘊後總結出來的客觀規律。

在這個過程中,世尊只是強調根、塵,必須同時存在,才能有識的產生。

那到底是先有色再有識?還是因為識產生了有情才能感知但色的存在?這個問題永遠沒有答案。這個是各部各宗的分歧。

5樓:劉微塵

請看母音老人的心經決隱。

你受了才能想,接受了。

連接受都沒有接受,你想啥啊?你想肯定有個想的東西,對立而有,接受才有對立。

如同你現在提出的問題,就是乙個你接受了的概念。

因地,外道取難於佛。

佛問:你以什麼為宗啊。

外道:以不受為宗。

佛:那你這個不受的宗,你自己受不受啊?

外道無言以對,隨即皈依佛出家修道。

多看母音老人的開示,就都明白了。關鍵你自己要實行,不是自己思維道理。

道理是指導實行的。

比如念佛,心念耳聞,你這樣做就可以了,沒有為什麼?到時候自然會走到哪步,明白佛經裡說的哪步。祝吉祥

6樓:華藏淨流

你說話挺文(難懂)的,但我挺欣賞你的思維態度。

色受想行識的排列順序不會有錯。根塵識和合就有觸,由觸生受。也不代表識在觸(乃至受)前。

色受想行識都是心法,既然是心法,他的生起次第是作意(引心令起),觸(根塵識和合),受(領納),想(了別),思(發起行動),都可以稱為識的功能,受是排在想前的。如果再細分的話,心的生起次第是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相續心。率爾心尋求心是受所攝,決定心以後才是想所攝,因為想就是了別義,是這個東西是什麼的決定無疑的判斷。

把東西領納了挽在心後才分別是什麼。就像我們把麵條挽在嘴邊才往嘴裡吸一樣。

色受想行識的排列順序是由粗到細,越往後越微細難斷,所以依此排列。

所以受是絕對排在想之前的。

南無阿彌陀佛!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7樓:護法居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

何等為五。謂

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云何色受陰

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

是名為色受陰。

復次 彼色是無常苦變易之法。

若彼色受陰。永斷無餘。究竟捨離滅盡。離欲寂沒。餘色受陰。更不相續。不起不出。是名為妙。是名寂靜。是名舍離。

一切有餘愛盡。無慾滅盡涅槃。

云何受受陰

謂 六受身。

何等為六。謂

眼觸生受。

耳鼻舌身意觸生受。

是名受受陰。

復次 彼受受陰。無常苦變易之法。

乃至滅盡涅槃。

云何想受陰

謂 六想身。

何等為六。謂

眼觸生想。

乃至意觸生想。

是名想受陰。

復次 彼想受陰。無常苦變易之法。

乃至滅盡涅槃。

云何行受陰

謂 六思身。

何等為六。謂

眼觸生思。

乃至意觸生思。

是名行受陰。

復次 彼行受陰。無常苦變易之法。

乃至滅盡涅槃。

云何識受陰

謂 六識身。

何等為六。謂

眼識身。乃至意識身。

是名識受陰。

復次 彼識受陰。是無常苦變易之法。

乃至滅盡涅槃。

比丘。若於此法。以智慧型思惟。觀察分別忍。是名隨信行

超公升離生。越凡夫地。

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

比丘 若於此法。增上智慧型。思惟觀察忍。是名隨法行

超公升離生。越凡夫地。

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

比丘。於此法如實正慧等見。三結盡斷知。

謂 身見戒取疑。

比丘。是名須陀洹果。不墮惡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後究竟苦邊。

比丘。若於此法。如實正慧等見。不起心漏。名阿羅漢

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得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8樓:吾明

我個人理解:五陰(蘊)先後次序為、在欲界先有色身才能有名隨之,色是在第一位,沒有色(身)、名是不存在的,有色身後次出場的為識陰(蘊),沒有識如何了知世間萬物,依次為、受、想、行,這其中的道理非要親隨善知識學習才能領會。從你提問題時就知道你正知正見太少,一時無法跟你解釋清楚。

你對識陰(蘊)也了之太少,何著說你不知道人有幾個識(心)。連識都不知道有幾個、衪們的功能就更不知道了,那後面的、受、想、行識就更無法講下去了。楞嚴經不是什麼人都能看的懂的、我建議你要想學佛法先看四大阿含經丶上面講五蘊十八界講的很清楚。

阿彌陀佛!

五蘊「色受想行識」中的「色蘊」如何理解?

從現象認識色。因其被破壞故稱為色法。被什麼所破壞呢?被寒受破壞,被熱受破壞,被飢受破壞,被渴受破壞,被虻 蚊 風 熱 蠍 蛇所接觸而破壞。色就是一些 會受侵擾 的東西,會受寒 暑 飢 渴 風 熱 虻 蚊 爬蟲侵擾。因為 會受侵擾 所以這稱為色。對於各種色,不論是過去的 未來的 現在的 內在的 外在的...

色受想行識,五蘊(五陰)是怎麼來的,又是怎樣的存在?

竹廬烹雪 色受想行識,怎樣的存在不用說吧?色就是與眼根所對的一切,一切物質都是色的範疇。受是六根接觸六塵之後的感受,想就是想,行就是運動不停,識就是由此產生的認識,思想理論個性脾氣等等都屬於這個範疇。至於怎樣產生的,楞嚴經說的非常詳細,由一念覺明無同異中熾熱成異,於是晦昧生虛空,依空立世界,由心的濁...

請問心經中的五蘊是指的哪五蘊?

supervisor 五蘊,梵語pan ca skandha,巴利語pan ca khandha 又作五陰 五眾 五聚。三科之一。蘊,音譯作塞健陀,乃積聚 類別之意。即類聚一切有為法之五種類別。一 色蘊 梵ru pa skandha 即一切色法之類聚。二 受蘊 梵vedana skandha 苦 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