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簡寫變成「道不遠人,遠人非道」意思還一樣嗎原文何意?

時間 2021-05-30 17:50:58

1樓:遼東柞

道理和人的活動同時存在,為了去追求道而離開了人的活動,道理就不復存在。這句話的意思是:理論是為實踐服務的,也就是道理是為做事服務的,如果脫離了實踐,也就是脫離了應用,道理就沒有任何意義。

就這個意思來說,簡寫比較準確。

2樓:以友輔仁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在認識和實踐中,不論大事小事,都是提高人能力的良好途徑。重點在於不論大事小事。

而「人之為道而遠人」是重點強調「遠」,有的人以為只有高逼格,高大上才能叫做得道,卻忽略了小事,忽略了身邊事。

所以,想要正確認識和實踐,一切事物都可以作為我們進步的途徑,而不是好高騖遠,故意高逼格來顯示自己。

3樓:東大街常無觀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我理解,這句話說的是人。孔子的「為道」是人以知識和真理教育他人。

這句話正確的翻譯是:道不排斥人,如果某人為道卻排斥人,這個人不能為道。

比如,某人當教師的,說他的學生是笨蛋,朽木不可雕,那麼這個人顯然不能為師道。

再比如,武漢某作家認為她的觀點才是真理,反對她的人都是極左,白痴。這不是知識分子之道。

「道不遠人,遠人非道。」說的不是人,是道。道不排斥人,排斥人的不是道。

兩個角度都是對的,核心思想是道不遠人。孔夫子的意思是人要為道,就必須有教無類。

遠人非道。道必須深入人心。這話不知道是誰說的,如果是你說的,你比孔夫子還高一籌。佩服。

4樓:稽古明今

兩種版本意思基本是一樣的。道不遠人是儒家的說法,換成今天的語言:道是普世價值,符合人的常識與通識,都是可以身體力行的。

但是問題說明裡面引用的原文提到了不同的內容,是出土竹簡這樣編連在一起嗎?還是提問者自己的聯想?

伐柯那段的解釋是誰作的?能確認切合詩經原意嗎?原意應該是「榜樣不遠」,但解釋恰恰相反。

孔子那段話彰顯自己按照「君子四道」是不合格的,但也可以做君子。是不是意味著道不是照葫蘆畫瓢、榜樣往往沒有,但道在人人心中,一樣可以身體力行。這樣來看,「以人治人」似乎應該以「以仁治人」才對。

5樓:幽靈

不太懂先秦思想史,胡說幾句。很明顯兩句的區別在於對「遠人」的限定不同,從這點上看是不同的(不過如果認為前句重點在於遠人這一結果,人之為道只是詮釋之一也不是不行,不過就需要旁證比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類的)。但不同的思想體系(即使是儒家內部)中對人和道的定義及其關係往往不太一樣,如果認為人與道本就是一體兩面,那麼是否可以說「道之遠人」就必然地與人發生關係從而可以視作「人之為道」的一種表現?

這樣一來恐怕未必不同。當然,以上只是乙個民科的胡言亂語罷了。

6樓:陳剛

完全不一樣。

道不遠人,遠人非道。是從理上,說乙個現象。

而子曰是從事上,說乙個道理。

說現象就是搗糨糊的人幹的事。好比講道理,網上哪個不是高手。有用嗎?

說道理是為了引導人們不走彎路。這是可以操作的。

7樓:

在翻譯這些經典時,很多人都直接加了很多自己的觀點,生怕不懂古文的人看偏,卻不會懷疑自己也解錯了。

道不遠人。就是道不遠人,不會離人遠。就是造端乎夫婦。

夫婦,普通人。道於普通人都是日用不覺的。恰是在《中庸》這篇的上篇說的內容,何就在這句話上解成「近道的人」呢?

不顧上下文,罔顧原意,任意斷句斷章取義,真很可惡。

道不遠人,人若創制的道而遠人,不可以(遠人的道)為道。道,有道、墨、法、名等等,也包括儒中的孟荀之辨與理心之爭,事實上,還包括每個人的認為的道。若這些「道」有遠離人,不近人情,不遵自然之情的,不能把看成君子之道(中庸)。

反之,卻近人的,是百姓日用不覺的,也是聖人修治的,近於道德經所說的「和光同塵」,既可以發光,又能與塵共舞。這才是道。

執柯伐柯。柯樹形態各異,用柯木做的斧來做新斧,執著大概,只要做成像適合不影響新斧使用的樣子就可以了(改而止),不用求全責備,非「睨而視」,使一模一樣才肯休止(怎麼看都「猶以為遠」)。

因而才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誰都不能複製別人,做自己,並做到大體關鍵正確的就可了,所以君子和而不同。

如此才用,孔子四未能來表達,有些事不是不願為,是不能為。非要求全之毀就「遠人」了。

庸德之行,庸言之謹。這段處理得相當耐人尋味,世俗變質的依據,也使「言顧行,行顧言」變得真「中庸」。在《易傳·文言·幹文言》中有類似說法「庸言之信,庸行之謹」。

用言要信,用行要謹,使邪不用,儲存真誠,善於處世而不好自喜功,這樣德博大而能使物因此而化。相反,把德當用(庸),把言不用「信」而用謹。使德不足而不得不勉強以為自己有德,愚而好自用,這叫「有所不用,不敢不勉」。

言有餘,能看到事物的根本問題,就是不敢盡。怕「鋒芒畢露」,怕得罪利益集團,謹慎而不敢盡言。若言得其禮,行得其義,何言不可盡?

何言不能盡?然而所謂的「長者」,常告戒不可太尖。而不尖,何以知道自己不足?

不知錯何來改正?固守以為對的,就是好的?非要力行走錯,才算真錯?

不能通過辯論,知自己的缺失?

我看,未必。只不過是社會意識流中,需要這種固化思維來壓制創新思維,以保證社會意識的短期內相對穩定。這是難以撼動的客觀因素。然而,這不是健康向上的思想體制。

所以,「行顧言,言顧行」,沒料的以為有料,有點料的以為很有料。所以,要「取乎上得其中,取乎中得其中」。孔子說,「胡不」。多少人揣著明白裝糊塗?

《詩詩·鄘風·相鼠》:「人而無禮,胡不遄死?」《·鄘風·相鼠》:

「人而無禮,胡不遄死?」《詩詩·唐風·杕杜》:「嗟行之人,胡不比焉?

人無兄弟,胡不佽焉?」《·唐風·杕杜》:「嗟行之人,胡不比焉?

人無兄弟,胡不佽焉?」《史記史記·張耳陳余列傳》:「苟必信,胡不赴秦軍俱死?

」《·張耳陳余列傳》:「苟必信,胡不赴秦軍俱死?」《漢書漢書·韋賢傳》:

「黃髮不近,胡不時監?」·韋賢傳》:「黃髮不近,胡不時監?

」胡不,就是何不。在用語境中就是:何不慥慥然!

為什麼不是坦蕩蕩的?而是要「行顧言,言顧行」,德不足而勉強有德,言可盡而不盡,以為了不起?!孔子都有四未然,有四未然就不是孔子了?

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事若是不能而非不願,則不能責備求全。事若是不願而非不能,方可責備成全。

能與願,乙個是客觀造成,乙個是主觀造成。外不可以勉而內可求,故對外己不欲,勿施人。而內修是君子必修。

對君子而言,主觀是能改的,必無不改之理。求人而成君子(若對方也志於君子),必有盡言,而不會「不敢盡」。

就到這吧。能懂的,也懂了。不懂的,也不願懂。

8樓:一介臣

如何理解「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當儒家講「道」的時候,在講些什麼?

參考閱讀

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傳.昭公十八年》)

「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荀子.儒效》)

當「道」出現在儒家典籍中,無特殊情況統一按「人道」理解,「君子之道」、「先王之道」都是同理

(人)道與天(道)的關係是這樣的:命自天降,性自命出,情生於性,道始於情,始者近情,終者近義,知情者能出之,知義者能入之。

天→命→性→情→道→義

9樓:善氏

我認為是不一樣的。原文的「遠人」前邊是有「人之為道」這一限定條件的。簡寫後去掉了限定條件,「遠人」的外延擴大,自然就不同了。

10樓:誠實的豬不戒

譯文有很多問題,不知是誰寫的譯文。下面筆者分三段試譯一下:

子日:「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詩》雲:『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孔子說:中庸之道,離一般人不遠。如果有乙個人,他所製作的「道」,遠離了一般人,那就不可以算是真正的「中庸之道」。

《詩》有說:「砍木頭來製作斧柄啊,製作的準則法式並不遠,(手上砍木用的斧頭就是。)」可邊拿著舊斧柄,邊製作新斧柄,眼角還要時不時來回掃一下以比較對照,這種做法還是太遠、太麻煩了。

君子用一般人的標準去整治百姓,讓他們自己發現不足並改正就行了,(根本不需要搬出什麼很高的準則)。而忠恕,離「中庸之道」並不遠啊,別人施加給自己的言行,自己不樂意,不要再施加給他人就是了。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至於「君子之道」啊,有四個,我就連乙個都遵守不了: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對父母卻未能做到啊;要求下級做到的,自己對上級卻未能做到啊,要求弟弟做到的,自己對兄長卻未能做到啊;要求朋友做到的,自己卻不能先做到啊。

「「庸言之信,庸行之謹」[1],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1]:《中庸》原文作「庸德之行,庸言之謹」,當以《易傳》中「庸言之信,庸行之謹」為正(言、行相對文)。這句似為古語而為孔子所引述。

(「君子之道」難啊!有句古語是這樣的)「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也要使它有足夠的說服力;普普通通的一件事,也要毫不懈怠地做。」(那些君子們,)要是還沒有兌現自己說過的話,就不敢不努力去做!

要是自己有能力兌現,事先也不敢把話說滿!說話時,考慮著自己能否辦到;踐行時,考慮著自己說過哪些話。努力使言行一致,君子便是這般的踏實啊!

(而我卻未如君子般踏實,因而也就難以遵守「君子之道」啊!)

子曰 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個「道」什麼?你的道是什麼?

草地上的羽毛 能在這裡回答這個問題基本上都沒有怎麼理解的,也包括我自己也只是理解個皮毛而已 我理解的 道 便是我的交易思想,我的無聊交易罷了 小賤 我想說最近不要和我談古文。因為我身上發生了一件讓我對傳統古教育失望透頂的事情。隨便說幾句,算是發洩一下吧。也不具體指哪家機構。我女兒幼兒園中班參加了10...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為道,修道之為教。怎麼理解?

梧桐樹下讀書人 性 即事物的自然本性,是事物與生俱來的,所以說 天命之謂性 率性 就是做事需遵循事物的自然本性,用道家的話來說是 順其自然 用馬哲的話來說就是 按客觀規律辦事 最後一句話就很好理解了,按照以上的做法自然就能夠做到教化世間。 徐曉軼 這種問題最討厭了,知道我就是個工程師,這種咬文嚼字的...

什麼是道 凡塵淨土不一而得,什麼是道。?

三青楠崇 道是萬物的生存法則,大到宇宙蒼穹的規律法則,小到微觀生命的生存密碼。所謂得道,是生命體在 有限 與 無限 中,找到了最適合的延續存在方式,萬物有道,眾道制衡。凡塵淨土不一而得 無論是柴公尺油鹽醬醋茶的人間世俗 凡夫俗子道還是聖者所住 無濁垢染的往生淨土 佛家之道都有存在的道理與價值,各求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