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做到 君子和而不同 求同存異 ?

時間 2021-05-06 01:28:07

1樓:月光舞者

君子和而不同,本來就是因為人的大腦思想千差萬別,本來就不可能強行一致,只要大家都是君子,大的方向沒毛病就行了

比如說打仗,一群將領出謀劃策,大家共同的目的是打贏,但是具體是分兵兩路還是三路,還是集中兵力,將領們不可能自動統一,他們會說出不同的意見,最後表決來決定,這就是「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就是其中有人看到長官說要分兵三路,自己明明不那麼認為,但是為了顯示自己和領導保持一致,就說分三路如何英明之類,從來不指出領導的錯誤,自己的觀點像是橡皮泥一樣隨便你捏隨便去變形來適應領導的看法。這就是沒有求同存異,最後如果領導的判斷錯了,也無法去及時發動眾人的意見進行糾正,最終造成戰爭失敗

如何去做到求同存異,首先是需要敢於保持和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並且不是為了故意唱反調,大家的目的都是打勝仗,只是具體戰術看法不同,對別人的說服抱有開放態度,一旦別人的戰術確實被證明行之有效,要及時改變自己的看法,不要抱有成見和為了面子盲目堅持

2樓:林彬懋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重點就在「同」與「和」兩個字的字義。

「同」者,合會也。從冂一,從口。「一口」皆在所覆之下,是「同」之意也。

從「冂一」的字尚有「冡」,覆也,從豕,有「豕何事於覆之」之意,故曰「冡」。以是,從口之「同」亦有「口何事於覆之」之意,故曰「合會」。「合」從亼口,亼,三合也,純體指事字,不得再解構;「會」從亼從曾省,「曾」,詞之舒也,從八從曰,從囪亦聲,囪為古窗字,為屋宇之純形,不得再解構。

八,別也,字象分別相背之狀。整個總結一下,「同」就是「口在乙個集合了『舒詞』之必要而分別述之的時候,必須同時兼顧『舒詞』向外表述與向內襾之的意義。」

何以故?「襾」之義大矣哉,覆也,從冂,上下覆之,不止有覆蓋之意,亦有反覆之意,反覆者,倒易其上下,故「襾」從冂而反之為凵也。「襾」為「以會意定指事」字,以事為主,而以意成之,其「事」即為「復」,往來也,因「覆」與「復」義相通。

以是,舒詞往來,必須上下反覆,在舒詞之定義下折衝妥協,反之覆之倒之承之,以求其義之「合同」。今日之「契約」古稱「合同」,可見得「合」與「同」不一樣,而在表述的時候,以文字的「假合」求其舒詞之「同義」,則稱為「合同」,但是在向內襾之的時候,入其文字的「假合」以臻思想之「空義」,則稱為「入文字門」。

至於「和」,我在「《論語》這樣的書應該怎麼讀?」的議題曾經論述過。這裡複述如下。

「利」有雙義,從刀為銛,為銛利;從和省為吉,為吉利。以「訓詁」來看,「利」字不得不謂之會意,實則各自為意,不可會也,宜兩分說之,不可強合為一,但「和」在先,「利」在後,是謂「和然後利」,先和後利也。有關「和然後利」之議題,我在《四十減一》裡說了很多。

我覺得儒家思想的精髓在「和」,尤其是「太和」,不談「和」,而談「利」,無有是處。

那麼「和而不同」是甚麼意思呢?首先,這裡的「和」是乙個「向內襾之」的「和」,而不是「向外表述」的「和」,也就是說,這個「和」是乙個「以文化之」的「和」,是為「內化」,不為「外化」,所以舉凡「文化、宗教」,甚至「哲學、科學」,種種必須向外「不斷重複,達到聚集」效果的造作,都不能稱為「向內襾之」的「和」。以是,「和」者,往內探尋「和」在本質意義上的「內化」意涵,以了知乙個在內心裡化解了「和」的君子,才可以談「利」,所以在外表上,雖然與眾人所談的「利」沒有甚麼不同,但他的內心是如如不動的,是為「君子」與「小人」的不同。

其次,「同緣共業」所匯集而成的「時空」,在「十方三世」的觀察裡,是極為偏狹的,然而「十方三世」的了知非證悟不能得知,所以在「同緣共業」的造作下,了知「十方三世」必須是乙個「向內襾之」的「和」之造作,而其「和」在不斷地「向內襾之」造作下,則形成「太和」。

在這個思想架構下,「和不異利,利不異和,和即是利,利即是和」。「君子小人、同不同」亦復如是。當然這裡的論述借用了後來的佛學名相來敘述,是謂「後至之誅」。

倘若還原為「儒道」尚未分道揚鑣時的論述,則「太和」與「先天五太」無異,也就是說,「太易(未見氣)、太初(氣之初)、太始(形之始)、太素(質之始)、太極(氣形質具)」合會而有「太和」,是謂「同」;在「儒道」分而述之的時候,「太極(氣形質具)」的觀念最後成為「太極圖」,陰陽勾旋,渾淪一氣,但其實陰陽不能分,所以「太極圖」就成了乙個總結「先天五太」的圖象,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地位崇高,但是不論吉凶,所以不能以之論「天地壹壹」。從《易經》的「天地壹壹」來看,「太和」的觀念比「先天五太」的觀念略勝一籌,但「宋明理學」以後,「儒釋道」就分不開了。

這麼乙個「不可說不可說」的譬況之詞,用嚴謹的哲學術語來說,就是「本體論」,不止不可了解,而且本來就不可定名。伏羲以「一」立長爻以後,「現象」就出現了,不止可以了解,更可以定名,令「現象」與「本體」互動薰生,於是「宇宙」就在「本體、現象」互引互證的力度下,逐漸形成乙個「氣形質具」的概念,而「時空」隱然成形,然後「名身、句身、文身」開始於其間造作,來回於「現象、本體」兩界。這個「時空」用中國哲學思想的語彙來說,就是「天地」,與「宇宙」等義,而「現象、本體」互薰互生、互力互用,就形成了乙個密不透風的語義系統,進了這個語境,一切情理均能彰顯,而出了這個語境,一切論說互生扞格。

這個不兼容納的語義系統就是《老子第五章》所講的「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而如何統攝乙個語義系統,令「現象」在詮釋「本體」的時候,上下求索,在「變易」中求其「周全」,不違語義,就是「本體論」之意,也是伏羲以「一」定長爻,以「九」在「一」裡窮其源、盡其妙的用意,是曰「一之變」,以「陰陽」尚未有名故。

總地說一句,在「太和」的觀念下,不止「天地壹壹」,不可分,連「天地」之間的「人」與「天地」亦不可分,是謂「天地人」也,「三才」也。《易·繫辭下》曰:「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又《易·說卦》曰: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這裡沒有「君子、小人」的對立,也沒有「同、不同」的對立,是謂「太和」,簡稱為「和」。其表述,「君子小人、和而不同、同而不和」構成「天、地、人」不可分之要素,是謂「兼三才而兩之」,是之謂「太和」。

以「太和」的觀念為「義」者,就稱為「喻於義」。「喻」之一字是「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最為關鍵的字,有從容演繹「否定語法」敘述的意涵,以「喻」從口從俞。俞者,空中木為舟也。

從亼從舟從巜。巜,水也,為竝峙為意的會意字,不能以所從之兩體三體連貫而直捷言之,以其用意多委曲,或因字形不足以盡字義。這麼一看,俞從亼從舟從巜,就沒有多大意義了,甚至「俞」乃「空中木為舟」,也說不清甚麼意思了,而「倚口為喻」就更是「萬物流出」的演繹,不能論述其道德之意。

何以故?以ㄍ為古澮字,其意為田間水溝,不得行舟、不得亼木,兪兪也,引申為「澮成、兪成」,從容不迫、從容自得之貌也,而後有「兪允」一詞。以是知,凡偏離從容而論「俞」字,都不能盡其兪意。

詳閱漢字中「越」和「愈」有什麼不同?用法有什麼區別?而「喻於義」的「義」則與「義之與比」之「義」沒有差別。

詳閱請問論語義之與比與是什麼意思,義是什麼用法啊?

那麼「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是甚麼意思呢?那就是說,「如果君子不能以『太和』的觀念來論述『和』,那就只能墮於小人將『和』轉喻於『利』了。」以是回向諸有情眾。

3樓:

這也不是你單方面可以做到的,首先對方得有同樣的誠意。當然你也不是什麼都做不了,比如你可以選擇朋友或合作物件,盡量與君子打交道,這對你也是公正的。

其次你們還得真心追求知識或公義,至少要勝過對私利的追求,這裡狹義的利益,也包括面子。如果你們都真心追求知識而不是為了炫技,那麼觀點上有不同時就會仔細聽取批評,有依據地反駁,而不會下意識地認為這使你丟了面子,惱羞成怒開始人身攻擊。工作上與合作物件有分歧,如果是公心大過私利,那幾方就會仔細分析各方觀點的利弊,拿出最好的方案,反過來如果每個方案裡面都攙雜過多的私利,那必然不能公正地看待別人的觀點。

4樓:龘燚DEVIL

類似教導和現實中所遇不算多,也不算少,該有的教訓和買單也不少了。所以無論以前接受的勸導訓誡,還是現實中因為無法處理好這個問題,而應得的教訓來說,發自個人經歷的肺腑之言吧:

但凡能接受「君子和而不同」或是「求同存異」的人中,個人感覺,偽君子會做的更好!

別無他指,純屬口無遮攔,愚人直言快語,無意冒犯,敬請諒解!

5樓:小荷花

曾經我有一位英語老師聊了她自己在英國留學時跟室友吵架的經歷 。她發現她能和另外三個室友中的任何乙個吵起來,但另外三人之間卻從不吵架,她就好奇地問室友們這是為什麼,室友說因為她們懂什麼時候該吵什麼時候不該吵,她心想還有這種講究呢,就問那什麼時候該吵什麼時候不該吵呢,原來室友們小時候上過一門課,教她們分辨points和facts,只有事實性的東西才能爭辯,如果是個人觀點和偏好,那就只能互相尊重了。她的室友還抱怨過她老是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她們身上。

我想,我們從小沒有這樣一門課去教我們區分事實和觀點,所以周圍也有太多喜歡把自己觀點強加給別人、不尊重他人觀點和喜好的人存在。其實「君子和而不同」、「真理越辯越明」說的不就是這個意思嗎?道理就是這麼個道理,但沒幾個人有自知,能做到。

6樓:橙子會變甜

我跟你是同一大學的學生,一次偶然聊天之下,發現咱倆比較合得來,尤其是有一些共同的語言。

於是咱倆打算每天出來聊聊扯淡。

你把你的日常生活畫乙個圈,我把我的日常生活畫乙個圈。

然後把圈放在一起——我們都是早上六點半起,你晨跑半小時,我則是在宿舍看書半小時。

但我們都是七點去吃飯。

午時1點你有時間,而我正好要午睡。

晚上七點我有時間,但你要去健身。

於是我們可以約好早上七點一起去食堂,路上聊天扯淡,而不是午時一點或晚上七點。

求乙個日常生活裡,時間作息相同的間段,而不是取乙個你方便但我不方便/我方便但你不方便的時間段。

表現在兩個圈上,就是兩圈之間的交匯處「七點吃飯」,這是我們的共同點,所以可以選擇這個時間。

我們都玩英雄聯盟,這是我們的共同話題之一。

某一天,我們聊到乙個英雄n,我認為它適合出a組合的裝備,你認為適合出b組合的裝備。

稍加深入的交流,我們各自都比較堅持自己的習慣,於是,我們略過出裝這一點,各自保留自己的意見——你(我)的出裝確實有道理,不過我覺得我(你)的比較合適,我還是這麼出,你也還是老樣子出裝。

我們都清楚,每個人對英雄(世界/事件)的理解不同,沒必要在這方面糾結,所以我們各自保留意見。

不過拋卻出裝問題,我們對n英雄適合哪種場合,適合怎麼出招之類,卻有相同的觀點,並且互相補充,互相向對方學習,補充自己沒有想到的地方,一起進步。

這就是求同存異,對於英雄n,它有5個方面,我們有1個方面(出裝)保留意見,然後有4個方面想法相同,並且互相促進。

我認為求同存異的本質是教導人——不要去做槓精,不要去抬槓。

如果要抬槓,那麼時間會浪費在抬槓上,並且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還落得各自心情都不好的地步。

說實話,我只能給你舉出這兩個例子,讓你能夠理解什麼叫求同存異。

怎樣才能真正的做到,那就需要你自己去舉一反三,反三十,反三百去了。

因為世界上可以求同存異的事物太多,只靠舉例是舉不完的。

不過好在它們的本質是相同的,你只要能理解上面兩個例子的相同之處,就能很容易的舉一反N。

也就能夠越來越多的在現實裡應用這一點。

就像你看到草地上有一條路,而你知道路形成的原因。

無非就是踩踏使得這部分土地長不出草。

你如果只會看事說事然後學事,照葫蘆畫瓢,那讓你去在草地上弄一條小路出來,你可能會去踩一條路,把這條路上的草都踩死。

但是,如果你可以從中總結出核心——只要讓一片土地長不出草,它就是一條小路了。

那麼,任何只要能使得土地長不出草的方法,都能用來「製造土地」,你想踩一條路,想用燒鹼燒一條路,想用農藥撒一條路,想用鏟子鏟一條路…辦法多了去了!

這就是透過表象看本質,然後從本質上反推,舉一反N。

當你從各位答主的回答中,總結出「求同存異的原理」,那麼你就可以真正在很多方面做到求同存異了。

而我呢,我覺得求同存異的本質就是不要去做槓精。

PS:不提和而不同是因為這兩個意思是一樣的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和「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 這兩句話是否有衝突?

獨步清涼 你解釋錯了第一句,所以就矛盾了,名不稱 是說 名不匹配 也就是說你的實際情況跟別人對你的讚譽不匹配,這才是乙個君子要憂慮的事情,這是在強調誠意正心,實事求是,言行合一,不慕虛名的意思,這是孔子一再強調的做人做事的態度。 不矛盾。三種辯護方式 1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之稱,音 趁 去聲,而...

如何真正做到的真正成熟?

大了個白 大學畢業時,我問我最好的乙個女性朋友 你覺得我最大的缺點是什麼?她說 不成熟。我很疑惑地追問 怎麼個不成熟?你為什麼會覺得我不成熟?我覺得自己很成熟啊.她說 就比如你現在這樣問我,就是。我當時很疑惑 很迷茫,真的不明白什麼意思。現在工作8年了,回頭想想,覺得真的像她所說。尤其是男人,能夠默...

如何評價「小人記仇,君子長志」和「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兩句老話?

HAO LIU 小人和君子的思路完全不同,小人記恨別人,君子覺得自己還不夠好,立志要更好,以征服別人!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跟上面情景完全不同!能讓君子記仇的事兒都是大事了! 尋寶王21 我個人覺得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句話的意味存在一定的背景,即是,這句話裡的君子目前沒有實力去報仇,在若干時間年內發展,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