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和「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 這兩句話是否有衝突?

時間 2021-06-07 22:36:14

1樓:獨步清涼

你解釋錯了第一句,所以就矛盾了,「名不稱」,是說「名不匹配」,也就是說你的實際情況跟別人對你的讚譽不匹配,這才是乙個君子要憂慮的事情,這是在強調誠意正心,實事求是,言行合一,不慕虛名的意思,這是孔子一再強調的做人做事的態度。

2樓:

不矛盾。

三種辯護方式:

(1)「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之稱,音「趁」,去聲,而非「撐」。在這種解釋下,君子擔憂的是名實不符,而不是求名。

此種解釋的代表是陽明《傳習錄》:

「疾沒世而名不稱」,「稱」字去聲讀,亦「聲聞過情,君子恥之」之意。實不稱名,生猶可補,沒則無及矣

(2)「稱」音「撐」,但君子擔憂的不是名聲不被流傳,而是擔憂自己沒有可以被流傳的善德。因此,這裡,君子關注的仍然是善而不是名

此種解釋代表是朱熹《論語集注》:

范氏曰:「君子學以為己,不求人知。然沒世而名不稱焉,則無為善之實可知矣

(3)「稱」音「撐」,並且孔子在這裡擔憂的也確實是自己的名聲不能被流傳,但是他之所以擔憂這個,是因為他害怕自己的「道」不能行於世。因此,關注點其實在「道」而不在「名」,和第二句索要表達的內容剛好相符。

此種解釋參見司馬遷《孔子世家》: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

大體似乎不出這三種,當然也有其他解釋,不過貌似都是細節上的差別,可以歸併進去。

《論語集釋》還提到了康有為在《論語注》裡面的解釋,極好,但不能解決這裡的矛盾。

3樓: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疾無善可稱也。若夫巧言麗辭非所謂可稱名耳。

君子為己,非為人也。此章之上,尚有「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一語。

君子之學,非取悅於人。何以疾無善可稱?明德在心,善名在外。

無善名而有明德者,鮮矣。大學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實非三事,實能明明德,必已新民了。可知實復明德,必有善名可稱耳。

故曰「然沒世而名不稱焉,則無為善之實可知矣。 」。

「君子所存,非所汲汲」,君子所存者何,猶待深思。

「遁世不見知而不悔」者,無悔為己而人不知,勿求聞達而違理也,似「人不知而不慍」。「能執」「弗已」,勇也。

《孟子集注》言「必其道可行於天下,然後行之;不然,則寧沒世不見知而不悔,不肯小用其道以殉於人也 」。

竊以為二句並非對立,側重不同,情況不同。應識得一「時」字。

一言疾無善名可稱,一言勿求聞達而違理。

(君子所存,非所汲汲)

皆言為己之學,「疾」「不悔」。

其實皆勸人為己擇理而行。

附:「 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

船山言:「 論語是聖人徹上徹下語,須於此看得下學、上達同中之別,別中之同。 」

就聖賢君子士大夫而言,「名不稱」或為舉世而名不稱。

就我等如今而言,或為親友鄉鄰不知。

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啊。

(← ←文言水平渣,有啥錯記得告訴我~)

資料: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范氏曰:「君子學以為己,不求人知。然沒世而名不稱焉,則無為善之實可知矣。

《答朱長文書》

。來書所謂欲使後人見其不忘乎善,此乃世人之私心也。夫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者,疾沒身無善可稱云爾,非謂疾無名也。名者可以厲中人,君子所存,非所汲汲。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問辨錄》

。《朱子語類》

「『素隱行怪』不能擇,『半塗而廢』不能執。『依乎中庸』,能擇也;『不見知而不悔』,能執也。」

問:「『遵道而行,半塗而廢』,何以為『知及之而仁不能守』?」曰:

「只為他知處不曾親切,故守得不曾安穩,所以半塗而廢。若大知之人,一下知了,千了萬當。所謂『吾弗能已』者,只是見到了自住不得耳。

」又曰:「『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此兩句結上文兩節意。

『依乎中庸』,便是吾弗為之意;『遯世不見知而不悔』,便是『吾弗能已』之意。」

《孟子集注》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阿殉以為容,逢迎以為悅,此鄙夫之事、妾婦之道也。

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悅者也。言大臣之計安社稷,如小人之務悅其君,眷眷於此而不忘也。有天民者,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

[民者,無位之稱。以其全盡天理,乃天之民,故謂之天民。必其道可行於天下,然後行之;不然,則寧沒世不見知而不悔,不肯小用其道以殉於人也。

張子曰:「必功覆斯民然後出,如伊呂之徒。」]

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大人,德盛而上下化之,所謂「見龍在田,天下文明」者。此章言人品不同,略有四等。容悅佞臣不足言。

安社稷則忠矣,然猶一國之士也。天民則非一國之士矣,然猶有意也。無意無必,惟其所在而物無不化,惟聖者能之。

]補充:個人覺得第二個故事也有助於理解。

【有人在不經意間或是在世界上絕大部分人都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拯救了世界嗎?】 http://www.

4樓:寧道奇

我直覺怎麼感覺「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的「稱」不是讀作「撐」,而是讀作「趁」,夫子的意思是名聲和自己的德行不相匹配,這是君子比較害怕的事情。

為什麼當今對毛稱名不稱字,而對蔣稱字不稱名?劉邦項羽同理嗎?

景驍 已經說過了,再補充點 名是父母給的,不能改。通過你的名就能看書父母的文化水平。字是長大以後自己起的。不管名與字,古代人都講究引經據典,沒有個出處都不好意思跟人提。如蔣公,名中正,字介石介石2字好像出自易經。 禮記 曲禮 上說 男子二十冠而字 在古代,由於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 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

大家理解的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的本意是什麼?

april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最直觀的翻譯,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感到生氣,不正是君子嗎。小的時候感覺很簡單的道理,別人不了解就不了解,有啥好生氣的呢。現在已經工作了四五年,再回頭看這句話才發現真的深奧。千人千面,主要談談自己的看法吧。不被理解的絕望 生活中有太多的誤解和矛盾,都是因為無法溝通無...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根本做不到怎麼辦?

Abreez 這句話是有背景的,要結合前面兩句一起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知識,練習並且實用在生活上,讓自己日子過的舒服當然心情愉悅。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問做到一定的程度,有朋友會不嫌麻煩很遠都來拜會你,當然很快樂。最後你有一群以治學為道的朋友,大家難免會有爭論,因為你知道的他還不明白,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