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今對毛稱名不稱字,而對蔣稱字不稱名?劉邦項羽同理嗎?

時間 2021-05-31 23:08:18

1樓:

@景驍 已經說過了,再補充點

名是父母給的,不能改。通過你的名就能看書父母的文化水平。

字是長大以後自己起的。

不管名與字,古代人都講究引經據典,沒有個出處都不好意思跟人提。

如蔣公,名中正,字介石介石2字好像出自易經。

2樓: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

在古代,由於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

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

由上可知,稱字乃尊敬,稱名則輕慢。

而史料中記載,項羽成名以前也是叫項籍的,項羽家是名門貴族,弱冠時起字當然也會起個好字,成名以後大家為表尊敬稱其字羽,而劉邦呢,成名前是一小混混,家裡是鄉下的,父母沒什麼文化,他爹給他起了個什麼字呢,季,(說文》中解釋「季,癸也。甲乙之次,癸最在下,季亦然也。」不管多於或少於四個,「季」都是最末的,如果只有三個,它就是老三。

感謝@王二小 同學關於「季」字意思的指正。)而劉季在這裡的意思 ,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劉老三,對於一代帝王而言劉老三這名太土逼了啊,所以大家習慣性稱其名。

這裡有乙個小故事,項羽死後,劉邦下了乙份旨意,內容是凡是叫項羽為項籍的人,都提拔他,凡是叫項羽的人,都貶謫。有個人叫作鄭君,以前是項羽的部下,項羽死後歸順劉邦,但是他上奏都是叫項羽,或者項王,後來被劉邦貶為庶民,餓死在家中。

蔣介石是2023年留學日本時於自創雜誌《軍聲》中使用的筆名,後成為字。

應該是同理,稱字為敬稱。

至於毛先生為什麼稱名不稱字,以下是我的推測。

中國從辛亥革命到解放以後,字就慢慢消失了,而解放戰爭以後,破四舊反傳統,對於舊時代的東西更是棄之如敝屣,因此中國的文人在49年以後都將字取消而只保留名。

這個常凱申,是北京清華大學歷史系副主任王奇在一部學術專著中將蔣介石(Chiang Kai-shek)翻譯成「常凱申」所鬧出的笑話而已。與當年將孟子翻譯成「門修斯」如出一轍。

3樓:何科岷

只是偶然而已,這些稱呼是後人加上的,史書或者當時的人還是稱呼的字,古代名是很重要的,一般是不直接稱名的,皇帝之類的還要避諱名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和「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 這兩句話是否有衝突?

獨步清涼 你解釋錯了第一句,所以就矛盾了,名不稱 是說 名不匹配 也就是說你的實際情況跟別人對你的讚譽不匹配,這才是乙個君子要憂慮的事情,這是在強調誠意正心,實事求是,言行合一,不慕虛名的意思,這是孔子一再強調的做人做事的態度。 不矛盾。三種辯護方式 1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之稱,音 趁 去聲,而...

為什麼很多第一人稱遊戲不設計第三人稱視角?

黎芸 因為第一人稱的fps 對於玩家模型只需要做乙個手就行了,或者那種低頭能看到腿的那玩家也沒有身子。然後玩家低頭實際是整個模型在低頭你懂吧大概就是這樣子的 並不是沒有這種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切換的遊戲,上古卷軸和輻射就能切換,但實際上他是兩套模型,所以bug巨多,比如老滾因為這個問題在第三人稱下硬直...

為什麼十六國時期的胡人君主稱天王不稱帝?

古韻香沉 大家都過度執著於天王這個稱號本身,而沒有注意到對其他人的影響。君主降稱天王,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原來可以封王的都只能封公,而我們都知道,亂世的時候,異姓王是家常便飯,而一旦封了王,那就不太好使喚了,甚至很容易起異心。所以正常的思路就是,先憋著稱天王,封幾個異姓公,等地位穩定了,再考慮稱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