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十六國時期的胡人君主稱天王不稱帝?

時間 2021-05-11 06:07:23

1樓:古韻香沉

大家都過度執著於天王這個稱號本身,而沒有注意到對其他人的影響。君主降稱天王,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原來可以封王的都只能封公,而我們都知道,亂世的時候,異姓王是家常便飯,而一旦封了王,那就不太好使喚了,甚至很容易起異心。

所以正常的思路就是,先憋著稱天王,封幾個異姓公,等地位穩定了,再考慮稱皇帝。

還有一種相反的情況,原本只是王或者天王,但天下大亂或者權臣想公升級別,就被迫稱帝,然後給功臣和權臣封王,這時候國家基本上就離滅亡不遠了。

2樓:無何鄉居士

很簡單,什麼國家,什麼朝代都是後人提的,在當時這些胡人雖然割據,但實際上一開始並不敢挑戰東晉皇帝的權威。所以冉閔稱帝後秒被擒,胡人慕容鮮卑可是打著維護東晉正統的旗號乾掉的漢人偽帝冉閔。

要知道三國前期,吳主還向曹丕稱臣了八年呢,後人不會把吳王權控制的區域算成魏疆,但當時的形勢,孫權就是魏臣。

3樓:曹孟

高票答案,沒說清楚。我試著回答一下。

天王是介於王與皇帝之間的稱號,反映了發明者的矛盾心態。

皇帝稱號很隆重,意思是天下之主。理論上,天下只能有一帝。凡並帝,必然是無從妥協。

以此看,我們講的漢魏晉等,不是一國的概念,是當時天下的代稱,是時間概念,不是地域概念。今天將其疆域畫出來,其實是矮化了這個概念。

硬要說,如果現在有個聯合國之主,大約就相當於皇帝。

王呢,是一國之主。凡稱王,都有國號,有領土範圍,可以有自己的朝廷,領土範圍內有自主決策權。

王是皇帝的臣屬,國的領土也從屬於天下,是天下的一部分。

現代概念中的主權國家概念,與這裡的國,比較接近。天下可以有多個王,不可以有多個帝。

那麼天王呢?意思是比王大,但是又沒到皇帝的程度,稱王不甘,下面人也不能進製為王,就謙虛一下叫天王,約可以理解是假皇帝吧,但畢竟還不是皇帝,與帝沒有不共戴天。

冉閔是稱了帝的,死後降了半級,去尊號叫武悼天王。

4樓:屠豬之槍

因為實力不夠。人口和文化都不佔優勢,換誰都心虛,所以只稱王這樣給自己留條後路,萬一東晉王師收復故土,打輸了對內好交代,對外從名分上就留出足夠的迴旋餘地。同時對於競爭者來說,稱王可以爭取東晉的支援。

同理可看袁術,倉促稱帝結果就是天下人共誅之。也可看冉閔都是這套路。話說回來同一時期西方的五胡亂羅同樣也是不稱帝的,尊東羅馬為主。

大家都不傻

關於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史料有哪些?

雨果夜談 以前主要看的就是 資治通鑑 和 通鑑紀事本末 另外就是 晉書 和 北史 南史 了吧。現在在看 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 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最後還推薦呂思勉先生的 兩晉南北朝史 陳家小小 五胡十六國是中華民族之殤。所以你在史書上只能看到宋齊梁陳,但是資治通鑑 魏書 等一些歷史書籍稍有記...

秦漢之後的亂世中,例如五胡十六國時期,也是群雄並起,為何沒有戰國時期合縱連橫那麼多精彩的策略?

客觀UFO 有啊。無論是南北朝還是五代都有各種外交手段制衡對方。而南北朝也是中華文化科技發展的乙個大躍進。只不過因為史料紛繁複雜不好研究所以名聲不大而已。舉個例子劉宋時期聯絡高句麗柔然等國圍攻北魏。北魏為了破局猛攻高句麗結果高句麗臣服不斷朝貢北魏。劉宋又拉了北魏以前的小弟百濟。北魏攻百濟失敗。南朝傳...

為什麼十六國南北朝這段歷史在民間被忽略?

人物太複雜了。不單單是人物複雜,連國家和國家都複雜。三國演義出場的人多麼,多,但是主線無非就是圍繞曹操 劉備 孫權 諸葛亮這幾個人物和幾場大戰 18路諸侯閥董卓,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諸葛亮北伐 來敘述的。十六國不一樣,十六國隔得時間太久,人物關係複雜,講述比較難 納音木 因為不利於民族大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