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為什麼沒有南宋時期湧現出大量的愛國詩詞?

時間 2021-05-30 09:30:42

1樓:你猜啊

別說東漢了,在三國時期,魏國還能把北方胡人按在地上摩擦,在八王之亂之前,中原政權一直是把游牧民族壓制得死死的。

誇張點說,那時候人民想以身報國沒準還得排隊搖號,憂國憂民的危機感自然沒有鐵血大慫時期的文人重。

2樓:張珞一

很多人也都提了,主要還是和缺少外敵入侵有關。

那時提倡的不是愛某「國」而是愛某「朝」、忠某「君」。

玄德公打的不就是恢復漢世的旗號嘛?

荀彧不也據說為此而死的嘛。

說明還是有一定號召力的。

3樓:Erthylims的麵粉

國恒以弱滅,獨漢以強亡。簡單說南宋亡於外辱,東漢滅於門閥!曹操打南匈奴烏桓,公孫瓚打鮮卑等等。最後兒子受禪稱帝那是比南宋風光多了!哪來那麼多悲悲戚戚的愛國詩人

4樓:倔強的韋韋

東漢一直到末年的三國時代還在吊打周圍一切民族,你寫愛國詩詞,會被認為鼓吹戰爭、格調低下。要寫生離死別、戰爭殘酷、愛情悲劇,那才能制霸文壇呢。南宋被周圍一切少數民族吊打,戰事不利、國家危亡,這才有愛國詩詞的發揮空間。

5樓:

東漢那些亂華的胡人都是內附的胡人!東漢和前代不同的是,全民兵役逐漸取消,而是僱傭兵制。最初是徵集歸順的胡人一起打匈奴,匈奴滅的滅,降的降。

後者又加以內遷,成為僱傭兵源,加入軍隊打另外的反叛胡人。到後來,駐外的軍隊都是由胡人、囚犯等組成。胡人在軍隊裡猶如後來的帝俄裡的哥薩克人。

所以那個時代的漢人雖然將胡人看做異類,卻並未當他們是「外中國人」。自然沒什麼愛國詩歌,而只有單純感慨戰亂的詩歌。

6樓:故紙堆裡寄此生

內部原因:詩歌(文人五言詩)在東漢末年才開始大量產生……

《古詩十九首》在我國古詩詞中的地位整個有漢兩朝(前206-220)直至最後崩潰,很少受到外部政權的直接威脅,國家一統,是中國歷史上第乙個盛世,是乙個政治、軍事、文化強國,所以為了反映這種盛世,就出現了「漢賦」一體裁。

到了東漢末年,雖然王朝進入末年,但這也只是國家內部問題。文章、詩歌主要反映必然是宦官當政、外戚橫行,吏治黑暗,悲不遇等社會問題……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

戰國為秦的統一打下基礎,暫短的秦朝成了輝煌的漢朝的序曲,而三國是它的尾聲。

同樣地,南北朝為隋的統一打下基礎,暫短的隋朝成了偉大的唐朝的序曲,而以五代作為尾聲而結束。

假使說漢是中國封建文化的青春時期,那麼,唐就是它全盛的壯年時期了。

——梁思成著,林洙編《梁》

整個有宋一朝(960~1279),至建國之初起,便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一來是為了避免唐朝「藩鎮割據」的再演;二來宋太祖趙匡胤自己以武將身份顛覆國家政權,為了避免此種情況發生,杯酒釋兵權,大量任用文人,不殺文人等。

有宋一朝,積貧積弱。先後受到遼、西夏、金、元威脅,免除國家外患一直是宋朝文人心目中的最大理想。所以愛國詩詞的大量出現是時代造就的。

宋朝理學盛行,儒家「修齊治平」思想對文人的影響,強烈地社會責任感,文人的使命便是治國平天下。

宋朝可以說是文化大朝,學術成就尤高。詩之一體裁至宋,在內容與形式上基本已經建立完備。作詩填詞也是乙個讀書人必備技能。

陳寅恪《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

遼(907~1125)由契丹族建立;

西夏(1038~1227)由羌族建立;

金(1115~1234)由女真族建立;

元(1206~1368)由蒙古族建立。

中國能夠大一統的少數民族政權,就蒙元與滿清。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夷夏之分」。夷,原指中國周邊少數民族國家,後泛指外國;夏,華夏,指中國。有宋一朝至建立起就受到外部政權威脅,加之民族不同,其心異,在雙重因素影響下,宋朝愛國詩詞大量產生也是可以理解的。

古中國華夏以黃河流域為中心,是為中原。由於當時能力有限,南方、北方、西方、東方有些地方沒有被開發或征服或同化納入統一版圖。所以把中原以外的四方依次稱為東夷、北狄、西戎、南蠻。

這四方歷代稍微有點變化。

古人以中國之四周皆為,故《爾雅·釋地》雲「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荀子·王制》篇注云:荒晦絕遠之地。因此「四海」其實指的就是極北、極南、極東、極西四方荒蕪沒有開發的地方。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至漢朝一統中國後,漢族一直被稱之為正統,而中國古代又特別強調「忠君愛國」,強調「名正言順」。

中國,又以「華夏」、「皇漢」、「中華」、「諸夏」、「諸華」、「神州」、「中土」等代稱出現。

面對國破家亡,面對異族統治,愛國詩詞大量出現,自然而然。

注:這裡沒有任何歧視少數民族的意思,生在現代的我們可以心平氣和坐下來暢談五千年歷史。無關民族,只關史實。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示兒》

梁啟超《讀陸放翁集》中評價陸游:

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

集中十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陸游愛國詩詞: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書憤》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二首(選一)》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髮。

笛裡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徵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關山月》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訴衷情 》(1)《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2)《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3)《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滿江紅·怒髮衝冠》吾位居將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軍敗國辱,為囚虜,其當死久矣。頃被執以來,欲引決而無間,今天與之機,謹南向百拜以死。其贊曰:

孔曰成仁, 孟曰取義。 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

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宋丞相文天祥絕筆。

——(《紀年錄》,《全集》卷十七)

諸君義同鮑叔,而天祥事異管仲。管仲不死,而功名顯於天下;天祥不死,而盡棄其平生,遺臭於萬年,將焉用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過零丁洋 》

東漢時期的宗教發展水平如何?

已登出 東漢時有剃度無儀軌。問曰 孝經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曾子臨沒,啟予手啟予足。今沙門剃頭,何其違聖人之語,不合孝子之道也。吾子常好論是非平曲直,而反善之乎。牟子曰 夫訕聖賢不仁。平不中不智也。不仁不智何以樹德。德將不樹頑嚚之儔也。論何容易乎。昔齊人乘舡渡江。其父墮水。其子攘臂頭。顛倒...

現在社會這麼亂,為什麼反而沒有嚴打了?新時期的亂有別於過去

leslie 你不能以你們那縣城的情況來上公升到全國啊,再說就算在縣城我就不信滿大街到處都是,你這個到處都是也有點誇張了吧,新時代資訊時代詐騙呈上公升態勢,這是時代帶來的必然問題,就跟九十年代氣功大師詐騙很多一樣。國家多部委聯合多次下發檔案嚴打電信詐騙,我們這小城市乙個套路貸,警察都跨兩千里廣東抓人...

為什麼漢武帝時期沒有建立其國債制度,以為戰爭籌集資金呢?

樓上已經回答了,樓主這樣是明顯的想當然的結論。一方面,有人分析過,王安石的改革政策不能說不好,但是實行起來為什麼全都變了樣了,因為當時沒有與其改革思想配套的社會環境。比如說青苗法,這其實應該是借貸公司的金融業務,不應該讓胥吏去執掌。因為他們只對上級負責。所以,即使漢武帝知道有 國債 這東西,他也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