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明鏡亦非台」的故事是杜撰的嗎?

時間 2021-05-29 23:06:48

1樓:篤行者

神秀強調的是:乙個普通人天生不是聖賢,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如果要成佛,就必須精進勤奮修行,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是乙個修行的過程。

惠能說的是佛性:「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人心惹塵埃是必然的,不思修行、不去淨化永遠成不了佛性。神秀看似拙,但他是乙個勤奮的修行者。如果沒有修行的過程,得果成佛就是空話。

惠能說的真好,完美的闡釋了佛性。但是說到不一定做到。說到不等於做到。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惠能所說遙不可及,神秀所言卻是可行的忠言。

2樓:

不管是不是杜撰,這是個細思極恐的故事。

佛門清淨之地,五祖卻唯恐有人害他,這佛門背後,竟也有著奪嫡般的血光殺氣。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既然如此,為何放不下衣缽?

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有江湖怎能沒有貪嗔痴愛?

3樓:海綿壞寶寶

我沒有看見過別的考證。

另外:有些答主不直面回答問題。有別的考證或者

就沒有,有的話就舉例子說明;沒有的話就有。囉裡囉嗦一大堆說不該深究這個。 我點進問題是來看答案的,不是看這些遮遮掩掩畏畏縮縮的說辭的。

4樓:無瘦者相

是不是杜撰,就看您怎麼看了。如果您把重點放在六祖的說法上,就不會在意這個了。畢竟,中國史書,有神化主角(主要是男主角)的傳統。

5樓:釋迦摩尼佛

考證,真實性,等等吧。

與解脫有關嗎?

就算有證據告訴你,這就是六祖說的,你又得到了什麼?

無所得。

依法不依人啊!

那我今天就告訴你,這兩首偈子的差別。

我們內在在無量劫的生死輪迴中,粘附了很多的煩惱塵垢。

就象本來就光明淨亮的鏡子,因長時間沒有擦洗而使鏡子表面粘連很多的灰塵。

若擦拭鏡子表面的浮塵,鏡子的光明也自然顯露。

這就是「假性擦拭法」,也叫作「假性幻修法」。

為什麼?

因為鏡子之光性,是不會因為浮塵的掩蓋而頓然失色的。

也就是說:擦不擦鏡子表面的塵土,絲毫不影響鏡子本具的光性。

所以,一切法無不是為我們自心服務。也無不是在幻修中「漸次作用」。

若了悟心法的實相,則可大明:本無法可修,也無佛可成。

本來就是,何必造作,這就是自性本來清淨的「實相描述」。

這就是頓法,也名心法,是佛祖的「看家」寶貝。是不輕傳的。為什麼不輕傳?

這是因為眾生根基不同,實難領悟其中的奧妙。恐修此法,更加愚痴。所以佛祖慈悲,以善巧方便的漸次修法來逐漸喚醒迷眾的心性佛。

所以,這兩首偈字,從法義上來講,都對。

慧能大師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不是就是金剛經最後的破執滅相

安真 金剛經 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破除的是心著之迷昧假相,但留存如來自性。慧能 本來無一物 他把如來自性,真相假相全都不要了,是典型的頑空,這是他三十來歲時幼稚不成熟的見地,他後來歲數大了,意識到年輕時不對,就不這麼說了,他開始說 菩提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尋兔角 這就開始承認世間和...

六祖慧能的開悟是一種什麼狀態?

VBETH 人類由於自身智力的缺陷,必定要依靠這些缺陷去認識世界,這些缺陷所堆積起的一切都不是真實。像神秀這種高階知識分子,知識越多,虛妄越大,離開悟越遠。六祖慧能是文盲,同時又不像其他文盲崇拜知識分子,所以能夠更方便拋去虛妄,直接悟到世界本質。 隆圖 魚在水裡,知道在水裡,想過離開,想明白了離不開...

如何評價陳寅恪先生所說禪宗六祖慧能的偈「半通不通」?

楊樂樂 參見金剛經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如果理解了這句話,就知道神秀和慧能都未得要領。不過五祖看到了慧能的潛力,半夜給他開小灶。當五祖講到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慧能頓悟。所以禪宗最重要的修行方法就是無念 無相 無住。而在慧能成為六祖之前,這個著名的偈語只能算是 半通不通 神秀說 時時勤拂拭 是對 有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