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批評是不是過度解讀?

時間 2021-05-12 09:42:39

1樓:開黑公母勾四千家

別想那麼多

就是為了噴的爽而已

為了自己爽而已

打臉有什麼

你看噴神哥哥見乙個噴乙個

不也是為了自己噴的爽嗎

他害怕過對方突然一戰成名打臉麼

(狗頭保命hh)

2樓:凌子曰

我覺得文學批評有解讀的成分,但是否「過度」其實並不絕對。

我認為好的文學作品和好的電影一樣,作者寫出來的、表達出來的情感態度只是淺層次的,而讀者閱讀後產生的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感悟,使得一部作品有了實際上的價值。

文學批評,是透過作者淺層次的表達,挖掘深層次的東西。

這個東西或好或壞,但通常並非作者主觀創作下產生的。

所以文學作品是需要解讀的,作者需要,讀者也需要。

而是否過度,根據立場不同判斷標準也不同。

郭敬明創作《小時代》,本意可能並沒有想過要反映物質主義時代下,人們的精神生活極致匱乏、三觀扭曲;也沒想過這是以下層人的視角,去譜寫上層人的腐朽和浪漫。

他可能就是在上海看多了紙醉金迷,想寫乙個關於友情和金錢的青春故事。

讀者看到的可能是友情的美好與脆弱、物質的強大和蠻橫等等。

而文學批評者,則基於郭敬明的作者經歷,看到了這部作品深處反映出的,郭敬明本人的一些思想,進而去理解這部作品。

孰優孰劣,不好評說,但我覺得兩種立場都是必要的,包括作者創作的出發點,也是這部作品的組成部分。

所有文學批評其實是完善作品的乙個過程,時至今日,還有許多人研讀《紅樓夢》,這些人所得出的結論,其實是《紅樓夢》創作上的一種延伸。

所以我不覺得解讀不好,也不覺得有一種解讀存在客觀「過度」,只是立場不同而已。

3樓:

我來乙個,我的乙個老師就是搞文學批評的。她說過一句類似的話,文學批評是中性詞。我理解的是,不要覺得批里帶罵,評裡帶嘲。誇獎也屬於文學批評裡的。

4樓:李Yiyiyiyi

這個問題提得有些問題,私以為應該改為:文學批評中是否存在過度解讀的現象。

如果要問文學批評是否過度解讀,那答案當然是不是,但如果要問,文學批評是否存在過度解讀的現象,那也確實存在。

噴神覺得:你解讀當代人的作品,被當代人跳出來打臉會很尷尬。 @好難說故事

一些答案也同樣認為:作者明明沒有這個意思,你卻解讀出來了,這是過度解讀。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個觀念是有問題的。

因為在一些觀點看來,即使是作者本身,也不見得清楚自己是否寫出了某一觀點。

這話聽起來似乎有些滑稽,作者怎麼能不知道自己寫沒寫這玩意呢?

海德加爾認為前見是無意識的,並非闡述者所故意而為之的。

這也就意味著,作者有時候無意中寫出來的東西,其中蘊含了一些潛意識裡的思想,也許他自己也沒有意識到,但無意識之間表達出了這個觀點,就值得人去研究。

張江:我問過莫言,他在作品出來之前並不知道自己要寫什麼。(大意應該如此,書不在手頭)

哈派姆:那你是否承認,莫言寫作時受「前見」的影響。

所以說,單以作家自己的觀點論證是否過度解讀,是不太合理的。

我舉乙個例子:乙個封建時期的作家,寫出來一些東西,是否反應了當時的時代?

事實上,他在寫作的時候,可能只是為了情節服務描寫了一下大街上發生的某件事,他認為這是乙個很正常的現象,但在今天看來,從乙個沒有經歷過封建時代的人看來,這樣的描寫一是研究那個時代的材料,二則是與當下有很大不同,自然可以擴充套件到時代方面的解讀。

如果那個作家看到了這個解讀,可能也會一臉懵:我可沒有反對朝廷,你別亂說,要殺頭的。

但這樣的解讀絕對算不上過度解讀。

那麼有沒有過度解讀現象呢?也有。

俄羅斯科學院通訊院士娜塔莉亞·科爾尼延科說:「現在有更多學者喜歡強制闡釋。這會讓讀者越來越不了解這個作家、作家的作品、作家的生活細節,對那個時代的知識知道的越來越少,所以這個趨勢是很危險的。

在20世紀出現了一些研究,理論壓倒了生活,理論壓倒了具體的文字。」

俄羅斯學者就認為,闡釋學的發展導致了理論極端化,這導致當下一些文學批評中,不光「作者已經逐漸死亡」,就連文字也已逐漸消亡。

所以我也對 @Zpuzzle 的觀點提出一些不同意見。

以上。張江:《作者能不能死:當代西方文論考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版

5樓:諮詢師裕悅

我想起乙個畫家,畫了一幅畫,請眾人指出畫的缺點。

於是,畫的每個部分,都被指出了好多缺點!

畫家特別氣餒,懷疑自己……

然後,他靈機一動,同樣一幅畫,他請眾人指出它的優點,結果,畫的每個部分,以前被指為缺點的,都被人指出是優點……也許,這個故事有點極端!

但是,每個人評判標準不同,作家如果特別在意,可能就沒法寫作了!

這是正常現象。

6樓:

作者一旦寫出作品發表,作品就不單純屬於作者個人。

文學批評很有必要存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去嘗試解讀文字,解構作品。

但文學批評又不能肆意無序,這樣會損傷作品和作者。

就像光與影,晝與夜。

沒有了文學批評,文學創作也不會存在。

7樓:夢羽靈泉

仁科:「我們允許過度解讀」

劉慈欣:「說這些話的人,基本只看過三體」

錢鍾書:「你吃到了一顆雞蛋,何必去知道那只下蛋的母雞」

說白了,你自己咋想都行,你自己覺得黑的是白的,藍的是紅的,只要是你自己覺得,沒人管你

你覺得一加一等於三,隨你便,因為范偉都說了,一加一有的時候等於二,有的時候等於三

只要你不說,我覺得數學書這麼寫,就是要表達一加一等於三的就不會有人罵你

8樓:陳寧聰

預設有乙個「度」的存在,這本身就已經進入到某個文學批評的視角中。

問題是,對於那些認為任何解讀都是可行的理論(雖然可能有點反直覺就是了)而言,「過度解讀」這乙個詞屬於濫用語言——因為如果沒有「度」的話,那這個詞就是nonsense。

9樓:王磊

不僅僅是批評,很多吹上天的也都是過度解讀。

畢竟作者怎麼想的,除了他誰也不知道。

誰知道人家寫的時候腦子裡想什麼呢。

興許是:

一會兒吃啥飯?

哎呀呀,字數不夠了,水一段先。

糟糕,想上廁所了,憋一會兒吧,寫完最後一段再去。

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自己怎麼看就怎麼來,沒必要糾結太多。

10樓:

文學理論家艾布拉姆斯在這本書提出了著名的文學四因素說:作家、作品、讀者、世界。文學批評從這四個不同的角度入手,形成了豐富的文學批評和理論流派。

這是一本所有中文系學生都必須讀一讀的基本理論著作。

作者中心論的知人論世是最常見的文學批評方式,歷史悠久、廣入人心。但其實,文學理解與批評的方法遠不止這樣。有空讀讀上面這本書。

11樓:楚新

文學批評不是。

但很多掛著文學批評的牌子給自己牟利的是。

包括但不限於由個人主觀意識主導態度的文學批評,不嚴謹不真實的文學批評,以及對合理的文學批評的歪曲解讀。

……不過話說這個真的重要麼?

真的研究中文的上不了當,不研究中文的人,爭個真假也沒什麼用。

打個比方,華容道有是有,但是曹操從這裡逃跑時,關羽卻並沒有在這裡攔著,是曹操走了以後,劉備等人才緊趕慢趕的追過來的。

更別說孔明借東風什麼神道仙道的故事了。

不過三國演義本來也不是正史,大夥看個熱鬧,聽個樂呵就完事。

何必追究真假呢?

12樓:

漢語言的來蹭一下(一看到題目覺得這種問題學文學理論/文藝學的來回答最合適不過了。。。)

文學批評本身是不是有過度解讀這個問題是存在的,比如常常為大家詬病的精神分析,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有很多相關著作,比如蘇珊桑塔格的《反對闡釋》。但文學批評本身是否是過度解讀也可以作為乙個有意思的話題來梳理一下,個人覺得這其實不止是乙個作者中心論的問題,比如新批評派的"封閉閱讀",後來巴特的"作者已死"等等,重要的是思想觀念不斷的演變(語言學轉向etc),回顧作者理論或許不失為乙個好的方法。

13樓:飛天神熊

作者和讀者以誰為中心去看,其他答主已經說得很明白了,我只想說:

現在在網上看到出現的「過度解讀」,基本沒有在文學批評框架內的

九成九的「過度解讀」這幾個字的使用只是發洩此人對語文教育體制的不滿掩飾自己在文學藝術領域的無知

這些人在指責他人過度解讀的時候,其實從來就沒有花時間去了解什麼是文學批評,什麼是解讀,什麼是過度解讀。

他們只是把「裝b」換了乙個說法,扣在他人身上後,就可以安慰自己不用深究任何超出自己認知範圍的事物了。

14樓:

不存在所謂過度解讀,只有好的解讀和不好的。

文學作品和世上一切一樣,都有足夠容納別人的分析解釋的餘地,否定這種解釋權的潛台詞是「這些我不懂的東西根本就不存在」

文學作品會被過度解讀嗎?

ykcool 跟語文考試的閱讀理解題一樣,作者都不一定能做對。說過度解讀都是輕的,那是在原著的基礎上出題老師和講評老師一起發揮想象 搞笑的幾何 當然會了,他們怎麼知道作者究竟想要表達什麼,說不定就是為了抖個機靈呢,這就好比我們寫作文的時候忽然想裝個B,來了一句看似很有哲理的話,你說這句話表達了寫作者...

文學理論 文學史 文學批評,這三者的關係是怎樣的?

莉莉呀 文藝學所包括的這三個分支是相互聯絡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的,也不是截然分開的。文學理論要以文學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學批評實踐所取得的成果為基礎。如果文學理論不植根於文學作品的分析和文學發展的歷史研究,文學理論所概論的文學基本原理概念範疇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樓閣,失去了存在的依據。反之,文學史 ...

現象學在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中主要有哪些應用?

陳柏齡 從文學史上看,它開闢了一條具有堅實理論基礎的讀者研究途徑,為後來的接受美學打了很好的基礎。但是現象學只是過渡性的文學理論,文字研究的話更多人用新批評和形式主義的方法,讀者研究的話採用接受美學,幾乎沒看見人用現象學方法進行批評的。 韓瑩瑩 這個問題有點大,我主要就現象學裡胡塞爾的觀點來作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