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 南傳佛教 上座部佛教是否屬於存在教義與法義體系殘缺不全的問題?

時間 2021-05-12 06:53:55

1樓:寂靜

佛陀的出現,既是一種必然也是偶然,就好像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馬克思的共產主義,世界上存在這樣的規律,時間長了,必然有人碰巧發現它,但是具體由誰來發現,就是看運氣了。

佛陀產生的必須條件,禪修。在乙個沒有禪修文化的地方,是不可能出現佛陀的。禪修,是人類固有的生命能力,但是許多人類種族並沒有開發出這種文化,而古印度地區產生了這樣的文化。

佛陀其實就是第乙個獲得成功的修行者,他修到了阿羅漢,第乙個吃螃蟹的人,勇氣,聰慧,敢於突破和創新,這些品質成就了他。

萬一有一天,未來人類其中某個人發現了更高的智慧型,獲得更好的成功,也可以被尊為大聖,佛陀。我相信是有這樣的人,人類還沒有發展到最高層次。

2樓:王五

從南傳的法義談起的話。其實在於出發點和理解的不同,

「三藐三佛陀」這個詞,北傳秉持的梵語系的理解是「等正覺者、正遍知」,這個在漢地佛教典籍古人所作的音義集裡基本都是這樣解釋;

而去查閱南傳佛教資料的人卻會發現,這個詞在南傳佛教典籍譯文中多被譯為「正自覺者」,這不是翻譯者在故意標新立異,也不僅僅是梵語構詞和巴利語構詞上的差異導致的詞義差異,而是南傳佛教在注釋書裡就對這個詞做了專門解釋「正確地、自己覺悟了一切諸法,故為『正自覺者』。」

參考鏈結

所以題主的問題在南傳這裡就變成了乙個悖論,「成佛之道」「修得佛果之法」如果存在,然後以口耳、書面or其他形式流傳下來,被某人所習,憑此修行直至成佛。那麼這就不符合南傳對佛號「三藐三佛陀」的解釋了。所以反過來只能是,在南傳的認知中,雖然它的確存在,但是每一位成佛者都必須真真正正自悟而得。

換個方向來思考的話,描述「成佛的修行方法」的大乘經論,描述「阿羅漢修行方法」的聲聞乘經論,我們現在都能輕易的查閱到大量相關典籍。但是可有某部經、論是專門講闢支佛的修行次第,如何在無佛出世時得闢支佛果的嗎?

3樓:牧羊貓大叔

四點邏輯可能存在問題,一些細節理清楚後會比較好懂。

1、所謂的原始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都必然承認佛是修行成功的,(在現今這個世界的時段裡)佛法最初是由佛來教導的;

2、現今這個世界(時段)的佛是由古佛授記傳承而來的(授記並不是原因,樓上學友有提到決意,授記更像乙個儀式),現在世界(時段)的佛又授記傳承了未來未來的乙個時段會有成佛

3、兩尊佛之間的時間很長很長,是很多生很多劫的

4、於是,從上乙個時段世界被授記成佛的修行人,是如何【必然、必定、決定地】修行成了現在的佛?(圓滿十種巴拉密,在某一世自發領悟四聖諦)

然而,佛是如何修行成就的? 這裡面的修行方法、法義原理、教義體系等等

(說清楚了,整個經藏都在說這個事情,佛其實是自行領悟四聖諦的阿羅漢,而後面通過學習佛陀教法而成為阿羅漢的比丘,成果上和佛陀近乎(或者完全)是一致的,但由於不是自行領悟,只能被稱為阿羅漢而非佛陀)

如果某些人並不想成為成就阿羅漢果,出於某種考慮,想在未來世成為佛陀,那麼,這種成佛方法在《南傳菩薩道》裡有講:

願佛陀正法久住世:南傳佛教的菩薩道思想

1、至上願,即發願成為全自覺者。一位修行者在第一次被授記成為菩薩時,他必須具備八個條件,即:

⑴、他必須是人;

⑵、他必須是男性;

⑶、修行圓滿至可在那世證悟阿拉漢果;

⑷、遇見在世的佛陀;

⑸、他必須出家成為一位佛教比丘,或相信業因與果報的沙門;

⑹、他必須成就四禪八定與五神通等聖德;

⑺、增上行,有能夠完全地奉獻自己的生命給佛陀的極強誠意;

⑻、擁有不畏任何艱難去成就佛果的極強善欲。

4樓:阿公尺

因為南傳的佛法本來就不是教人成佛的。是教人如何不再輪迴的。簡化來說就是四聖諦,佛經是佛陀日常行為的記錄,不是教學教材的編寫,所以不能寫為要涅槃,第一步怎麼怎麼做,第二步怎麼怎麼做。。

你這理解就好像說數學中沒有描述英語問題所以數學是有殘缺的。

上座部佛教如何解釋神通?

寂靜 以我外道見解,這神通就是超能力唄,以清淨的智慧型,去除心靈的雜染,心力足夠敏銳,能夠感知微細的物質變化。比如說聲音,正常人接受的頻率在20 20000之間,那麼神通可能會超出這個頻率範圍,不就是天耳嗎?這種的原理有點複雜,從進化角度,人類的大腦從原始生物進化,那麼可能原始生物有能力處理超頻率的...

為什麼南傳上座部佛教認為,業障不能消?

我叫廢物弟 懺悔後,有兩種情況決定你可不可以不受果報吧.南無寶勝如來南無毗婆尸佛南無波頭摩勝如來南無金剛堅強消伏壞散如來南無寶俱蘇摩身光明勝佛南無歡喜莊嚴珠王佛南無帝寶幢摩尼勝光如來 第一種情況,那懺悔也無法讓人不受果報.南無寶勝如來南無毗婆尸佛南無波頭摩勝如來南無金剛堅強消伏壞散如來南無寶俱蘇摩身...

原始佛教南傳上座部,是先修四聖諦然後再行,37道品證的阿羅漢果嗎?

在佛教的止觀中,有幾個要素是貫穿始終的。貫穿始終的意思是開始就必須具備這個幾個要素,直到結束。這幾個要素分別是 1 四念住。當然,有的地方可能隨情況的不同也可以表示為五蘊觀 十八界觀 六入觀 四界觀 色心觀等。這裡的說四念住還有其他更深的意蘊 四念住的所緣是即一切法 根據身受心法四念住的所緣,可以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