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如何解決語言不通的問題?

時間 2021-05-12 05:27:05

1樓:大馬林將軍

當時阿拉伯語是印度洋沿海的通用語,只要帶個阿拉伯語翻譯就可以了,然後在當地找個會阿拉伯語的當做翻譯,就可以實現漢語-阿拉伯語-土著語言的翻譯

2樓:三種不同的紅色

船隊中有翻譯。

其實,當時中國和南洋、阿拉伯等地的海上交往很密切,尋找幾個通曉當地語言的翻譯不成問題。

船隊中到現在還留有姓名的翻譯人員,主要有馬歡、郭崇禮、哈三等人。

馬歡是浙江會稽人,字道宗。鄭和七次下西洋,他參加了四次。他自稱「余以通譯番書,亦被使末」,可知他在船隊的工作就是翻譯。

善通番語」是別人對他的評價。馬歡後來寫了本書,叫《瀛涯覽勝》,記載了他跟隨鄭和下西洋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是現在研究鄭和航海的重要史料。

郭崇禮是浙江杭州人,通曉波斯語和阿拉伯語,他也是鄭和船隊的通譯,《瀛涯覽勝》一書的寫作他也有參與。

哈三是陝西西安大清真寺的掌教,通曉阿拉伯語。他是鄭和專門前往西安請來的人才,「求所以通譯國語 , 可傳信使者 , 乃得本寺掌教哈三焉」。因為鄭和所到國家,絕大部分都是穆斯林國家,所以哈三在船隊中,除了擔任翻譯以外,還起著和穆斯林們聯誼宗教的作用。

鄭和下西洋語言不通的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元武 明太祖建國之初根據儒家的對外關係的倫理道德,吸取元朝對外關係中的歷史教訓,迅速確立了 懷柔遠人 的對外方針。1 殊域周諮錄 記載了當時的明代外交涉及的範圍,到達對方疆土的有36個國家,接觸到的語言就有31種之多。明太祖登基之後,積極派遣使者出使敕諭周邊各國,一來是為了宣揚國威,確定新王朝在東亞...

古代的國家之間,是如何解決語言不通

willie liao 古代在歐洲流行古印歐語,因為都是拼音文字,而且歐洲部落相互交戰融合,就像英國古代一樣,分別被凱爾特人,日耳曼人,羅馬人占領過,語言互相交融導致各個語言都有共同的地方,所以對於歐洲來講互相交流難度不大。在中亞地區,那些少數民族都是講匈奴語,突厥語這類語言,當時這些是通用語。東亞...

鄭和艦隊出國訪問語言問題如何解決的?

一路走過 鄭和出發前請了很多翻譯,27000人的龐大船隊沒有翻譯是不可能。比如 馬歡,精通波斯語 阿拉伯語。下西洋的著作 瀛涯勝覽 以其名字命名的 馬歡島 馬歡,回族,字宗道,號會稽山樵,浙江會稽 今紹興 人,信奉回教 明代通事 翻譯官 曾隨鄭和在1413年 1421年 1431年三次下西洋 親身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