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的時候用什麼語言與各個國家的人們交流?

時間 2021-05-10 20:08:35

1樓:

據沙哈魯汗派到大明的使者記載,大明皇帝隨身配備阿拉伯語、波斯語和突厥語和蒙古語等翻譯官。

大明跟東南亞的外交關係更為頻繁,比中亞西亞更頻繁,所以我認為明廷應該也配備東南亞地區的翻譯官。應該配備了懂東南亞這邊當地語言的翻譯員,或者當地的商團有會漢語的人員。

其他回答分析的相當仔細和全面,我從航海史出發補充一點。

從中國到西亞和非洲的這條航線是阿拉伯在幾百年前開通的。新加坡到中國的航線開通較晚,新加坡以西的航線開通的更早了。已經有考古證明沿著這條航線關鍵港口都存在著阿拉伯人的居住區和生活區域(一帶一路論壇上聽到的)。

有的回答提到南亞波斯語是官方語言的情況,巴布林入住南亞後波斯語成為官方語言。但是波斯語是北方帝國上層的官方語言。而在底層阿拉伯語影響力更大,阿拉伯人入住印度的時間更早。

印度洋周邊岸的那些港口大多數是阿拉伯人為主的,當年歐洲列強就是直接從阿拉伯人手中奪回的。

比如有明文記載的,馬拉巴海岸的利庫特港,莫贊比克島等都是阿拉伯人的重要商業港口。

2樓:今斯塔

乙個人負責將漢語翻譯成阿拉伯語/梵語/波斯語等大語言對方再找乙個人再將這些大語言翻譯成當地語言

可以參考2023年科爾特斯與墨西哥皇帝蒙特祖瑪的初次會面:

……由科爾特斯的隨行譯員們翻譯,他們是:馬琳-特茲因,一名墨西哥貴族女子,負責將阿茲特克語譯為尤卡坦-瑪雅語;弗瑞格羅尼莫德阿奎拉,一名西班牙牧師,負責將瑪雅語義轉換為西班牙語。然後科爾特斯以西班牙語回答,翻譯過程再逆序進行。

-摘自Nicholas Ostler的《世界語言史》

3樓:雨師

舉個例子,鄭和他們航行到東非海岸,當地是斯瓦西里語,大明船隊沒人會,但我們有華語到阿拉伯語的翻譯,而當地有精通斯瓦西里語和阿拉伯語的土著,於是通過兩個翻譯就解決了啦!

不僅口語,公文信函聖旨都可以這麼翻譯。

4樓:龔葉雲

請問乙個不會英文的中中國人,去了英國,除非碰到會中文的人,否則就只能餓死嗎?當代八十老人能窮遊世界,明朝三十壯漢不行?每種語言要學都是可以學會的吧。況且關乎生計和政治任務。

鄭和下西洋如何解決語言不通的問題?

大馬林將軍 當時阿拉伯語是印度洋沿海的通用語,只要帶個阿拉伯語翻譯就可以了,然後在當地找個會阿拉伯語的當做翻譯,就可以實現漢語 阿拉伯語 土著語言的翻譯 三種不同的紅色 船隊中有翻譯。其實,當時中國和南洋 阿拉伯等地的海上交往很密切,尋找幾個通曉當地語言的翻譯不成問題。船隊中到現在還留有姓名的翻譯人...

鄭和下西洋語言不通的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元武 明太祖建國之初根據儒家的對外關係的倫理道德,吸取元朝對外關係中的歷史教訓,迅速確立了 懷柔遠人 的對外方針。1 殊域周諮錄 記載了當時的明代外交涉及的範圍,到達對方疆土的有36個國家,接觸到的語言就有31種之多。明太祖登基之後,積極派遣使者出使敕諭周邊各國,一來是為了宣揚國威,確定新王朝在東亞...

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北海之泉 向東南亞擴張。在鄭和下西洋 1405 之前,大明就開始積極與東南亞國家進行交往,例如尹慶於1403年和1404年兩次出使東南亞。在鄭和下西洋期間,大明在菲律賓群島封了呂宋總督 1405 在中南半島增設了大古剌 底馬撒和底兀剌宣慰司 1406 收復安南設交趾布政司 在馬六甲海峽增設舊港宣慰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