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講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天道與人道相矛盾,那麼「天人合一」如何實現?

時間 2021-05-05 21:39:46

1樓:風色

人們常說大道無情而人有情,這句話貌似和老子所記述的天道與人道相反,從老子對天道和人道的表述來看,天之道反而顯得更有人情味,減少多的,補足少的,而人之道則顯得更無情一點,減少少的去奉獻給多的,但仔細想想也不矛盾,天道是自然規律沒有人的喜好,人道有各種情感,所以才損不足以奉有餘,從二者的外在表現來看,天道和人道是兩個截然相反的東西,這樣相反的東西卻相互依存共生,共同構成了這個世界,就像陰陽太極一樣,天地平衡,矛盾統一,這就是構成了這個世界的全部。而天人合一我認為是一種處世哲學,既要顧及自然規律,也要兼顧人的本性,雖然處處充滿矛盾,卻又能合情合理地存在,這也是追尋生命的本質和意義的一種方式。

2樓:張小瘋

讀書要通讀,不要斷章取義。

老聃講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綜合全文來看,這句話是一種批判。告誡人們何為天道,但多數人卻反其道而行之,為追求慾望不擇手段,這是錯誤的做法。老聃告訴人們,順應天道法則才能實現天人合一。

所以,二者並不矛盾。

3樓:朝聞

其實這句話是錯的

為什麼呢?

因為人生太過短暫

看到有錢人越來越有錢,窮人越來越難過。就武斷的定義出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其實根本就沒有什麼人之道,所謂的人之道只是有餘的過程而已,當真的絕大部分人都食不果腹衣不遮體居無定所之時,所有的一切都會被砸碎重來,這就叫做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每個朝代不外如是

根本就不用刻意的去靠攏天道,去天人合一,因為人本身就是世界的一部分,你想逃脫都無法逃脫,又何必去刻意靠攏呢?

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是因為餘的還不夠多而已。

4樓:這般清滋味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節選自《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或可作此解讀:

天之道:抑+舉/損+補=反向對沖=中和/抵消=「去極性/無極性」。

人之道:損+損/餘+餘=同向疊加=累積/增強=「加極性/有極性」。

根據道德經全篇的語境有:道=無為。

再結合此章有,無極性=無為=道。

因此,天之道符合老子的核心思想,應該向天之道靠攏。

此處,人之道則不然中的「則不然」三字,或許是通過對比天之道的「合乎道」,凸顯人之道的「不合乎道」(背道而馳),暗藏嘲諷,否定意味。

因此,本質上,在老子眼中,大約是:

天人合一 = 人法天 = 人之道的去極性/無極性。

5樓:左次

天道就是陰陽相生,整體上都是陰陽平衡。你看太極圖就是範本。

人一般是追求陽剛或者追求陰柔。追求的是至剛至柔。如果乙個人跟天道一樣,那必然是陰陽合和的凡人。沒有任何特殊的地方。

這就是河洛理數所說天數25地數30符合天地規律的人那一般是一生碌碌無為的命格。

請慎思。

6樓:andyanancy

這裡的天道是指萬物可以自然返歸,即返者道之動之意。所以高者下之,卑者增之。看起來像是損有餘而補不足,實際上是萬事萬物的自然變化。

而人道的本意是法天地,所以需要生生不息,那麼首先就是人類自身的生生不息,因此聖人以自身之厚德鴻福布施於天下之人,使人得到生養教化之功。但是人往往是自私自利的,所以在人能夠化之前,看起來就是缺德之人損不足之德而益其富裕之財貨。如果人能夠教而化,那麼慢慢的人也是會損有餘無益之財貨而補不足之德行了,即回歸到人的自然而然狀態。

所以這裡的人之道是不詳不善之人道,而聖人的工作就是使不善之人道返歸正常自然之人道。

7樓:青石

馬兒在原野奔跑,啃食青草,是出於天性,給馬兒釘上鐵掌,套上轡頭,是人用智巧,就是天人相背。但人的本性並不需要馴服馬匹,這樣無非是為了能夠省些力氣,多得便利而已。所以道家說「絕聖棄智」,少用智巧,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而人稟賦性命,也是順天合道的,但後天猶如混沌被鑿開七竅,見素抱樸的本性已經淪亡,將智巧視為應當,所以乖背於天。其實本不需要許多智巧,能分清楚什麼是天,什麼是人,就足夠了。

8樓:不過冬

就是棄人之道而行天之道咯~~~

也就是說,要損有餘而補不足,比如念書,有弱科就得先突擊弱科,走平衡路線,否則會被短板效應坑到啊!同樣是10分【滿分150】,80到90的10分,肯定就比130-140那10分好加!所以在安排學習時間的時候就得「損有餘而補不足」咯~~~

要是按人之道呢?那你高分的科目肯定是你喜歡的,天天刷這科的題也刷不煩,想要完全放棄不喜歡或者不擅長的東西,專攻自己喜歡的,其實也是人之常情啦~~~但是高考還是要看你的總分……so……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以現代的眼光單看這句話是正確的嗎?

aalon 太正確了。符合熱力學第二定律 熱量總是自發地從高溫熱源流向低溫熱源。符合 熵增原理 下半句 人之道,損不足以益有餘 也是符合從熵的角度對生命的定義。太契合了,這不是硬湊關係,這是目前最前沿的宇宙道和生命道。現在的觀點中,宇宙最終歸為 熱寂 就是完全平衡,沒有任何地方有餘,沒有任何地方不足...

對《道德經》中「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應該如何理解?

老子這是在談區域性與整體的關係。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損,減損 益,增益 這句中的 損 和 益 兩者的出現沒有時間上的先後,也沒有因果關係,不是說少了就會變多,多了就會變少。老子這裡強調的是,某些事區域性上看似對自己不利,但放眼整體卻恰恰是對自己最有利的,反之亦然。老子的主旨不在於闡述 物極必...

《道德經》講無為而無不為,又講為而不爭,如何理解?

腳步丈量世界 我也覺得道應該有不同的理解,乙個立體的東西,從不同的角度看會不一樣,每個人的認識不同,對道的理解也不同。我覺得道是一種事物發展規律,比如水往低處流是因為受到了地心引力的作用,萬事萬物都根據規律運轉。無為而無不為 我也不是特別理解 我覺得是要順應規律,按照規律的發展,該發生的自然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