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非借不能讀也,愛閱讀的您認同嗎?您是怎麼理解的?

時間 2021-05-12 01:53:13

1樓:小太陽

「書非借不能讀也」這個觀點出自清代作家袁枚的《黃生借書說》。

文中強調:

人們對於借來的書,會想著在歸還之前閱讀完,因此倍加珍惜,迫切地想要閱讀。

而對於買來的書,則會有一種「來日方長」的心態,將其束之高閣,可能過了很久都不會去翻閱。

這麼聽起來,好像是有點道理。但我覺得除了上面這種心態,還有這種可能:

借來的書,反正是借的,沒有付出多大成本,沒讀(讀完)也無所謂,還可以再借。

而買來的書,是付出了金錢的代價,不好好閱讀是不是太浪費了?

所以你覺得,到底哪一種說法更有道理呢?

其實,我就是想說:

這個點,不會因為書是買來的還是借來的而有所增減。

2樓:麻姑

高中時買了一本《納蘭詞》,到現在都沒讀完,總是看一看放一放的,心想著:反正是自己的啥時候看不是看啊?先去幹別的事……

借的就不同,借來的是要還的,時間緊迫,看完了這本才好借下一本啊!於是別的不急的事放一放,先讀書。

大學時選修課要用到好多任務具書,都是大部頭,比較佔地方,而且不是本專業很久才用一次,買又不划算,借來用用完了就還回去,又好又方便(▽)

3樓:路路無為

看到您的提問,我不覺間冒出幾個詞,例如反饋、時間契約精神、目標感,個人感覺當你借一本書就是自動與對方達成一種時間契約,雖然你主觀上可能不太重視,但當時間慢慢臨近,你的潛意識裡會偶爾產生緊迫感,雖然那可能稍縱即逝(例如超市偶爾的商品限時減價)。其次建議借書的時候盡量縮短還書的期限,那會使你目標感加強,反饋週期縮短。人們一般對於太容易得到或永久期限的東西都不會太過珍惜,我得觀點可以總結成一句話:

「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著」。

4樓:宋鈺

根據自身的情況而定。

書非借不能讀也的說法是因為人的惰性使然在這個條件之下只有書規定了期限才有了促使人好好讀書的結果

但因人而異的情況是如果自身對知識的渴求達到一定的高度或有良好閱讀習慣的人來說此說法將不再適用

針對這個時代和現代人紙質書閱讀的越來越少的情況而言則對大多數人行之有效相當於無形的督促閱讀。

5樓:林洛陽

借來的有歸還期限,而買來的,永久歸屬。

人都是在快到期了才會好好看。

但其實你買了一本書,哪怕你只看了一兩頁,五六頁,一樣有收穫,因為你不買,你一定不會讀。

6樓:夏了夏天

經驗告訴我,同等條件下,借回來的書會看得比較快。因為借的書沒有所有權,有不安全不穩定感,所以會抓緊時間看。當然如果是比較方便借閱的,成本較低的除外。

我兩年前買的書現在還沒拆包裝,電子書反而看完了好幾本。以後我都會少買紙質書,除非是要一讀再讀或特別想擁有的書,不然覺得挺浪費的,因為我自己的書捨不得賣掉和送人。

當然,有些人確實可以一年讀幾百本紙質書,對於這些重度閱讀愛好者來說,無論是買的或是借的,對他們來說都沒有太大的區別。

「書非借不讀」這個命題只能在同乙個人身上得出結論,像我這種拖延症患者,即使是看借的書也沒有那些重度閱讀愛好者看買的書快。

為何說書非借不能讀?

蜻蜓 我倒覺得,不是書的歸屬問題,而是人心浮躁了,你也說了以前看書比較多,顯然學生時代心無旁騖讀一本書的時間更多,現在生活節奏快了,每天忙碌之餘真的還有心力去好好讀一本書嗎,這才是問題所在吧。唉,我也是,這幾年有了手機,更是難得能認真看一本書了。 霍位元人要長高 因為是自己的,所以感覺早讀晚讀都一樣...

職高能不能讀大學

Vorbeigehen 可以,一般有三種方法。第乙個是最差的,兩年制中職讀完一年實習,然後自己去報大學,會有大學招的。第二個是3 2或者5年一貫,乙個是中專三年 第三年可以去實習也可以學校 然後去定向的大學兩年。乙個是在職高讀兩年然後去定向的大學讀三年。一旦報了這類以後大學就固定了不能轉,淘汰率在5...

家裡經濟條件不好該讀什麼專業?或不能讀什麼專業?

伍豪 這個問題有意思。我讀中學那些年,高中是分文理科的。文科學的是地理,政治,歷史這些,理科學的是物理化學和生物。就我讀中學那會,理科文科錄取比例是2比1。進入社會後,我才明白新中國一直沿用蘇聯分法的深遠目的 文史哲是理解社會的學問,培養出來的是王。但是乙個蘿蔔乙個坑,沒有那麼多王的位置給你們。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