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為什麼要把五帝當作真實人物記載在史記中?

時間 2021-05-12 00:14:59

1樓:我不是二胖

這五帝這個困擾了我很久的問題,今天終於有了答案。

先把網上找來的圖貼上:

(不能貼圖,後面補上)

五帝包含了很多造假的成分。如果要分析五帝,首先要去除造假的部分。為什麼要造假呢,因為乙個王朝的建立,必須要給自己認乙個偉大的祖先,這樣才有號召力和威懾力,這個邏輯很重要。

我們今天看到的歷史資料是來自周朝,商朝已有文字,可以判斷周人的史料是照搬商朝的,這包括商對自身歷史的記載。商和周的資料可信度高,商以前的歷史記載可信度低,這個邏輯也非常重要。

基於以上兩個邏輯,司馬遷給的結論是: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帝禹為夏後而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

歷史是勝利者寫的,既然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都是黃帝一系,夏朝會記錄祖先的歷史,商朝複製和攀附,周人繼續攀附,所以史記五帝的資料會被記錄下來。失敗者,炎帝,蚩尤作為勝利者的墊腳石儲存下來,而無詳細記載。

總結:1、商和周都參與的祖先的造假,祖先攀附帝嚳一系。司馬遷很不客氣,在殷本紀和周本紀明確寫出,商是天降玄鳥,週是踩腳印而孕,都不是黃帝一系。

黃帝一系沒有這些降生神話,都有明確的父親。

2、少昊則不見五帝本紀。少昊不是玄囂。春秋郯子說他是少昊的後代,也就是郯國是少昊後代的封國。

少昊崇拜鳥,活動範圍在魯西南,與東夷的特徵相符。司馬遷沒有在五帝中收錄少昊,應該是經過分析的。

2、夏建立王朝時,面對的歷史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應該真的存在,而且影響力巨大。

3、舜的祖先也是黃帝,眾多學者認為舜是東夷。這個不同處,我支援司馬遷的觀點。舜在冀州,堯在汾河流域,太行山和汾河是黃帝後人的活動範圍。

未見舜和少昊,商的聯絡。商出於東夷,或者說紅山文化的可能性更大。少昊在魯西南徐州,禹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考古發現,也能印證,所以不管是何原因,司馬遷認為五帝為真,並沒有錯。

4、秦趙王室的祖先在黃帝,顓頊一系下,也是不可靠的。他們的族譜在商末周初應該是準確卻,攀附伯益是大概率事件。

以上的解讀,解除了我對五帝各種混亂的困擾。

2樓:鼓角爭鳴

要想明白這一點,首先要明白史書所載是不是一定要真實。

「歷史一定要真實」這個觀點是在辛亥革命之後才逐漸出現的。主張歷史應該像嚴肅的新聞通訊稿一樣真實無妄,在這一派觀點裡五帝能被寫入《史記》顯然是不合適的。但研究歷史真的應該是這樣的嗎?

歷史真的有辦法求得真實嗎?不要說遠古,就說清以後,張勛為什麼復辟?袁世凱為什麼稱帝?

二戰為什麼爆發?沒人說的清楚。近代史上有太多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事。

如果以純粹客觀真實為標準治史,寫不寫的出來先不說,寫出來意義又有多大?大量的碎片化的事物反而會沖淡其道理。《中庸》到底是子思子寫的,還是漢朝人寫的,影響其作為四書之一的地位嗎?

所以早期的史學家將大量的精力放在研究歷史的義理而不是真偽上(如果就是求個真偽,歷史有什麼可研究的?)。因為義理高於客觀真實,所以五帝的存在價值就格外重要了。

就像今天團隊內部要樹立典型一樣,古代就國君而言也要樹立典型,不然國君怎麼知道奮鬥方向呢,大臣怎麼好以古諷今呢?但是重口難調,幾十人的團隊內部樹立的典型依然會讓部分人感覺不忿,何況整個天下國家?所以就需要乙個沒法求實的,但是大家又都知道有這麼一號的典型:

五帝,閃亮登場。真實與否在這個時候反而是次要的,其所代表的義理和治下的理想社會才是君臣的奮鬥方向。假的就假的吧,道理是真的。

至於族譜。歷史人物往往會成為後人的精神寄託,後人會根據個人的觀感逐步豐富某個歷史人物,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真實的諸葛亮沒有空城計也沒有草船借箭,但是因為這位太有人格魅力了,後人逐漸豐富的。所以,如果三國前後沒有文字,那諸葛亮可能被捧得更加神乎其神。

就像虞朝,說不定幾百年後就真的被載入正史了,那時節可能年號都能訂好吧。

3樓:

首先歷史是乙個求真的過程,根據現有的資料爬梳出乙個符合邏輯的真實的故事。司馬遷只是寫了乙個他自己相對滿意的結論,即成一家之言。而且司馬遷為此做了大量的文獻對讀和民間訪問,如果你去讀過《五帝本紀》,就會知道司馬遷的五帝本紀頂多就是誇乙個人怎麼怎麼好,功勞怎麼怎麼大。

但並沒有像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補天之類的「神話」情節,《五帝本紀》至少是他所認為的「信史」。

而事實上幾乎所有的神話都是基於事實編造出來的,遠古時代的人民可沒那麼牛皮給你寫科幻。更無論《五帝本紀》這樣的了,即便它是假的,也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在訴說一些真實的歷史。

當然,還是建議自己去讀讀《五帝本紀》特別是最後的「太史公曰」。

4樓:下馬謝東君

如果歷史可以這麼簡單的否認都是假的,那還要歷史學家做什麼?

隨便相信一些東西是迷信,隨便否認一些東西也是迷信,隨便相信古代史書是迷信,隨便相信現代某一些不嚴謹的論斷也是迷信。

要先承認現代人一樣很無知,並不比古人高明太多,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去求證去學習。

5樓:海涅心理

那只是因為你認為三皇五帝不存在而已。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寫的很清楚,他們家歷代都是做史官的,有機會閱讀大量文獻,另外他也親自到處訪查考證。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寫《五帝本紀》是有充分證據的。

另外,我們必須考慮到當時的中國。

那時候研究夏商周都已經是研究千年前的歷史了,難度是非常大的。更何況,那時候中國文字剛起步沒多久,缺少記錄。

因此,他手頭掌握的資料非常少,唯一可以驗證材料的就是各個地方的傳說。

那個時候,乙個王朝滅掉另乙個,都是要把就王朝的後裔分封到乙個地方去祭祀祖先,也顯示新君主的寬容。

所以,太史公完全可能從這些舊王族的聚集地得到他們家族的故事。

換個角度看,中國文明不可能突然就從類人猿跳到商周,那中間一定是乙個漫長的過程,一定是乙個逐漸發展的過程。

所以,三皇五帝的存在是合乎情理的。

6樓:再看你一眼

且不談三皇是後人補寫,關於五帝有哪五位歷來有不同的說法,司馬遷選了這五個作本紀,其中黃帝故事近乎神話,另兩位極其簡略,主要是把精力放在了堯舜上,為什麼呢?堯舜是孔子選定的上古政治偶像,幾乎無法迴避,司馬遷在後面說走了很多地方,聽他們講黃帝的故事,都說黃帝是他們這裡的人,這就是所謂天下共祖,雖然事實究竟怎樣難以辨別,但不能不以此開頭

7樓:fengyr

首先司馬遷的《史記》正式的起點是黃帝。

毫無疑問司馬遷看到過記敘黃帝之前歷史(傳說)的文字,但是我覺得司馬遷出於一種單純的理性,或者說是樸素的唯物主義,而在《史記》中忽略掉了那些神話色彩太濃的內容。

8樓:wangjia

史記中只有《五帝本紀》,沒有《三皇本紀》。《三皇本紀》是唐司馬貞補上的,其序雲:小司馬氏雲:

太史公作史記,古今君臣宜應上自開闢,下訖當代,以為一家之首尾。今闕三皇,而以五帝為首者,正以《大戴禮》有五帝德篇,又帝系皆敘自黃帝已下,故因以五帝本紀為首。其實三皇已還,載籍罕備。

然君臣之始,教化之先,既論古史,不合全闕。近代皇甫謐作帝王代紀,徐整作三五歷,皆論三皇以來事。斯亦近古之一證,今並採而集之作三皇本紀。

雖復淺近,聊補闕雲。

9樓:雞大大 歐氣滿載

現在有很多很有趣的概念…

比如把古代很多時期籠統得稱為古代。

從而覺得好像古人都生活在乙個時代似的…

回到問題, 太史公身處兩千年前…

而三皇五帝,大概在太史公之前兩千到三千年。

這TM對於太史公那個時代來說也是上古啊……

流傳到太史公那個年代,也全是傳說什麼的啦…

而描述這一時期的古籍都是後來人寫的……

再看太史公那個時代,

首先那個年代沒有考古學。

基於禮數,你也不能去刨人祖墳不是…

其次,這個觀點在當時屬於『信史』。

畢竟當時的「古籍」也對那個時代推崇備至…而且太史公也不是沒有做調查。

太史公年輕的時候也是走過祖國的大好河山。所以很多時候,你會在史記中發現太史公說:「啊呀那個地方我去過,他們那兒確實是如此如此balabala……」

但是這有個問題…

實地考察得到的傳說不一定是真的… 古籍可能也是基於不靠譜的傳說。

再者,孔子願意相信有過這麼乙個時代…

你別說,史記裡孔子才是主角……

太史公是願意相信孔子的……

不過太史公不是盲信孔子…

他也有自己的論證手段。

他會去翻閱古籍,做實地考察,結合分析。

再驗證孔子的說法…

所以啊,太史公也不是神,不能一眼看穿過去,一眼看透未來。

他所做的已經是他能做的最好了, 不過好像無法反對的樣子……

當然,基於那個年代的技術發展水平,太史公所做的在今天看來可能確實很有限…

而太史公碰到不同說法的時候就一股腦記下來,

他現在無法解決的問題,也許將來就能有人解決。

中中國人總是對未來充滿希望……

總而言之,史記這本太史公籌備了兩代人的著作,傾注了太史公全部的心血,但它任然有時代的侷限性。

我們認可太史公的所做的努力,並且做到了那個時代的最高水平,所以才把它作為信史。

但我們不否認它的侷限性,所以有了兩重證據法。

另外插個小段子:

據說寫荊軻刺秦, 太史公是結合了他老師孔安國的轉述。

而據說孔安國的老師認識那位在大殿上扔了荊軻一藥袋的太醫……

當時我看到的時候就…………~~~

以上都是我的胡言亂語,嗯……

10樓:TSLM

上古時期的故事大都來自一些神話故事,雜亂無章,並沒有可信的歷史文獻表明這是真實存在的

司馬遷的歷史是漢朝的歷史

1:當時的文獻不是像現在這樣的整理分類好的,也有不少是實地調查的第一手資料

2:當時沒有整套的科學技術來驗證,對於一些神話傳說類的東西也無法驗證,最多只能按各種說法記錄下來

3:好多資訊、文獻是當時有卻後來散佚了,很難解釋為什麼他會寫進去。可能在當時有些東西是可以證明的,現在卻無法證明了。

為什麼司馬遷要用 高祖 來稱呼劉邦呢?

不同意姬大的生前尊稱一說。個人覺得還是司馬遷作 史記 的時候在稱呼開國皇帝的廟號或者諡號這方面還不是很嚴格,因此徑稱高祖,當然也有司馬遷誤寫的可能性存在。而班固作 漢書 漢武帝之前的部分基本上都襲用司馬遷的 史記 這一稱呼很少有改動,改動之處基本上都說明班固已經注意到了其中的利害差異,不得不改了。太...

為什麼司馬遷說韓非其歸本於黃老?

過秦樓 首先要明確問題的出發點。人民的希望就是過上更富裕的生活,國家的希望就是維持統治並富強。而法家的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是考慮種種利害關係,制定一套規章制度將人民和國家的利益保持一致,並將利益最大化。而這與道家提倡的遵循事物發展規律的原則不謀而合。而且法家堅持法治,盡可能的去除人為因素的影響,這樣可...

古代的監獄待遇怎樣?為什麼司馬遷能在獄中繼續寫作?

人和人待遇不一樣。司馬遷沒有 在獄中寫十幾年 太初元年,上大夫壺遂和司馬遷對話,司馬遷說 餘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而君比之於 春秋 謬矣。可見司馬遷早已有史記的草稿了。七年後司馬遷因李陵的事情下獄,受刑之後出獄仍然做官。遷既被刑之後,為中書令,尊寵任職 武帝仍舊信任他。司馬遷從下獄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