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文言文時感覺有些語句似乎有更好的寫法的,為什麼要這樣寫?

時間 2021-05-11 20:02:18

1樓:星河長安

那麼如果要句式整齊,韻律和諧,那麼和八股文沒有什麼區別。不難發現一些著名的篇章往往是精準出現了偏差,出現了意料之外的創造。就像一些電影片段是即興表演超出劇本一樣。

談及有更好的寫法,這當然可以,就像一篇文章可以有不同的選材。一篇優秀的作品也並不是每一句都精雕細琢,多一字少一字都不可。比如我此刻正在看的一句「御榻在嵽嵲」,那麼這個「在」字就可以有更好的代替,包括同一段中的「盡在衛霍室」,為什麼又用了「在」?

過於平直了吧。

可能只是提問者的例子當中句式過於統一給我造成你是覺得句式整整齊齊才美觀,那麼在這一點上,我是不能完全贊同的。

2樓:打太極

可能是各個時代有各個時代的習慣吧。另外我覺得史書的追求應該不在語句的形式音韻之美上,而且長短不一也是一種美呀,雜言詩不就是早期詩歌的一種形態嗎?

我也是來看大神普及知識的

3樓:蔚淚卿

恕我無知,舉不出更多的例子。

但是私認為此處無能為也已更能表達語氣和心境。

乙個老態龍鍾的人,特別又講到自己的蒼老的時候,一定是百感交集的。所以太過乾脆利索,反而是不可能的。

4樓:端木弗貢

不要把錯覺當成語感。先秦時代的文字,雖亦偶有修飾和潤色,卻從不掩蓋它的口語質地。左傳作為史書,以紀事寫實為本份,更不會為了字數的整齊,韻律的協和去刻意雕琢。

說白了, 駢四驪六那種東西在先秦時代是不存在的。

XX也,如何如之何——是古漢語「話題化」的典型句式,相當於日語的:XXは,如何如之何。

吾少,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

風之積,不厚,則其負大翼,無力。--〈莊子·逍遙遊〉

上例中的「吾」和「其」都是所有格,都相當於包含了隱性的「之」。

「今老矣」可逐字對應今語的「現在老了」,再平常不過,哪裡不順暢了?

「今之老矣」——古漢語從來沒有「什麼什麼」這樣的句型,沒有人能看懂這說的是啥。

「也已」也是十分常見的句末語氣詞組合,表示一種主觀的確認口吻。

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 〈論語·為政〉

晏子可謂知禮也已-- 〈禮記·檀弓〉

今語裡沒有等價的表達,你把也已去了,大意似乎沒變,這種獨特的語氣卻被抹殺了。

你有多久不讀文言文了?如果讀文言文,是在什麼場合下?

慕容鐵牛 去年讀了古文版的 金瓶梅 性趣所在,含淚讀完!前段時間讀了古文版的 五代十國演義 興趣所在,咬牙讀完!最近買了 王陽明心學 情趣,我呸!情趣個屁,古文加上哲學真特麼難,先不看了。 算是前段時間吧。複習壓力大,隨手找了一本小書看。是一本講養生的書,老老恆言 發現有一些講怎麼做粥的還蠻有趣的。...

《史通》文言文複雜讀不懂怎麼辦?

步兵校尉 只看過個別片段,沒發言權。宋書載佛狸之入冦也,其間勝負,蓋皆實錄焉。魏史所書 謂魏收所撰者 則全出沈本,如事有可恥者,則加減隨意,依違飾言。至如劉氏獻女請和,太武師婚不許。此言尤可怪也,何者?江左皇族,水鄊庶姓。若司馬 劉 蕭 韓 王,或出於亡命,或起自俘囚。一詣桑幹,皆成禁臠。此皆魏史自...

如何看待用普通話讀文言文的方法?

韻書是拿來作詩的,不是拿來注音,讀音流變的乙個規律就是跟著韻書大片大片變了韻母。聲母也能變,但韻書從不關心 長江附近和以南的方言還有文白兩讀這東西,閩語儲存最好,粵語基本分不清了,吳語不了解 據說文讀按官話,白話口語多存古音,異於粵語 官話就是某個時代流行的普通話。比如你想學閩南話,只從影視和書本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