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課外文言文總是讀明白,一到對比閱讀就不知道從何下手答題,咋辦?

時間 2021-06-06 15:23:57

1樓:ccrr22

課外文言文總是能讀明白???那得什麼水平???如果真的如此,怎麼可能還存在閱讀問題,或者說,到這份上還存在閱讀理解問題那就是思維問題了,就跟問:

「我每個字都看懂了但卻不理解題目在講什麼」乙個意思。

所以要問問所謂課外文言文讀明白是真實的嗎?先看看讀的什麼文章,再看看不看注釋讀到什麼水平,理解到什麼水平?真的,這個問題太狂妄太說大話了,用白話寫的文章我都不敢保證自己都能全看明白,何況文言文?

看=認識字,明白=理解。

提問的是家長,如果家長語文水平過硬就不會提出這個問題,那我就理解為:所謂課外讀明白是家長臆想的或者是聽孩子這麼說就相信了。

如果是前者,建議不要給孩子傳遞「你課外都讀明白了」這個不實資訊,對其成長沒有任何好處只有助其狂妄自大。如果是後者,建議考慮孩子這麼說是不是只是在為自己閱讀做不好自我安慰,找理由。

以上,這個問題前後存在巨大矛盾,如果前半句成立,後半句幾乎是不可能成立的。

說點文言文/語文學習方法:

1.最基礎最樸實的,是把課本中精挑細選過的古文學好,學好是什麼水平呢?就是你能當老師給別人講這篇文章,每個字每個詞都能分析出詞性意義,每個段落每篇文章的核心都能真正理解並用邏輯清晰表述。

2.背誦。背誦在語文學習中極其重要,語文學的是語言美和思想美,這兩點都能在背誦過程中體現並化為己用。

那些觸動人心的現代文段落,那些本就具有天然美感的古文和詩詞歌賦,背下來並邊理解邊自己朗誦出來,一方面能讓自己體會到美從而愛上這門學科,另一方面能夠檢驗自己是否真的理解,當開口背誦的時候,那些你不懂的和自以為懂的段落語句全部明明白白在你心中顯現出來,之後逐個攻破,何愁學不好語文?

3.你會發現,前兩個過程跟學英語做精讀異曲同工,精讀幾篇勝過粗讀百篇。當完成上述過程,質的改變自然出現,你內心對這門學科的感受也在改變。

之後再觀浩瀚文海,你有了分辨力,有了感知力,那就變成了依興趣選擇閱讀,憑求知慾學習更多古文知識。

4.回到考試,有了基礎再談方法,其實方法依舊跟英語學習一樣,去分析每一道做過的題,每個選項,從中發現規律和技巧。但這些都要建立在自己有一定閱讀水平的基礎上,就像英語閱讀,全篇看的懵懵懂懂,方法學就變成了做題的全部,做再多題,無非是技巧利用更精進了,無法獲得內在成就感和外在提公升。

2樓:宛若新衣

從問題來看,你這個家長的語文就不合格。

什麼叫「孩子課外文言文總是讀明白?」按照語境語氣,應該是「總是讀明白」才對。或者「總是讀明白」。

你自己說你漏了什麼字……

然後,小朋友讀文言文,一定要和注釋對比,不能單純的看譯文。其實任何人學習文言文都應該是先讀幾遍原文,然後嘗試理解,接著看注釋理解,最後看譯文,再倒推理解沒有注釋的字詞。

3樓:

那課外的文言文文閱讀還是處於「不明白」的狀態,至少是在沒有研究深入的狀態。

這麼說吧,我讀課外文言文,從來不限於「噢,我明白這段古文講的是什麼意思了 。」

而是和課本中的文言文學習一樣,分析字的多義、詞性、語法句式、文中體現的東西和寫作背景、相關材料…

我從小開始讀文言文,古漢語辭典是不離手的。以前還沒有薄一點版本的字典,我就開始翻《辭源》和《四角號碼》,甚至還有《康熙字典》…

為什麼,因為我總能在古文中發現大量我不會的東西。

這就是我一直強調自主閱讀存在的問題——好讀書不求甚解。

你以為明白,其實還是不太明白。只有明白到能讓別人明白你明白了(考試是讓老師知道你明白了),才是真明白。

課外文言文閱讀怎樣提分啊

貪一曲紅塵 為了應試的話,去認真的跟你們老師學習句式,幾種特殊句式的判斷和翻譯方法一定牢記。其次,認真記憶常考實詞虛詞,最好放到句子裡背,考試中翻譯題,哪些詞不會,一定留心記下,摘抄到本子,時常翻看。最後就是刷題,題刷得多了,足夠熟練了,那些常考常出常挖的坑你都會了解的。 新人 香港人,可以分享一下...

你有多久不讀文言文了?如果讀文言文,是在什麼場合下?

慕容鐵牛 去年讀了古文版的 金瓶梅 性趣所在,含淚讀完!前段時間讀了古文版的 五代十國演義 興趣所在,咬牙讀完!最近買了 王陽明心學 情趣,我呸!情趣個屁,古文加上哲學真特麼難,先不看了。 算是前段時間吧。複習壓力大,隨手找了一本小書看。是一本講養生的書,老老恆言 發現有一些講怎麼做粥的還蠻有趣的。...

《史通》文言文複雜讀不懂怎麼辦?

步兵校尉 只看過個別片段,沒發言權。宋書載佛狸之入冦也,其間勝負,蓋皆實錄焉。魏史所書 謂魏收所撰者 則全出沈本,如事有可恥者,則加減隨意,依違飾言。至如劉氏獻女請和,太武師婚不許。此言尤可怪也,何者?江左皇族,水鄊庶姓。若司馬 劉 蕭 韓 王,或出於亡命,或起自俘囚。一詣桑幹,皆成禁臠。此皆魏史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