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語文複習文言文《魚我所欲也》中心思想是捨生取義,那如果孟子遇到了電車難題該怎麼辦? ?

時間 2021-06-03 15:21:45

1樓:哲學

如果一定要套在電車問題裡,就是你救誰都可以,只要你自己認為是對的就行。 你甚至可以兩邊都不救,讓兩邊都die。 因為這就是你的選擇。

2樓:誠意

這道題是乙個典型的進退兩難,也是典型的二元對立思想。

我們在經歷這個問題的時候,心裡泛起的念頭就開始纏饒,心裡暗示自己要找乙個對的起社會觀念,倫理道德,兩全其美的方案,自己把自己束縛住。

歷史上有不少左右兩難的事件,嚴重的程度遠超電車難題。

明末清初張獻忠進四川殺了非常多的川人,還立下了七殺碑,所謂「天地萬物養人,人何以養萬物?殺殺殺殺殺殺殺!」後來一位禪師去勸張獻忠讓他不要再殺,張獻忠說可以不殺,你只要把面前的肉吃掉,禪師不猶豫馬上把肉吃掉,後來張果然停下來屠刀。

一位僧人他的戒律裡面是不准吃葷腥的,對於嚴守戒律的大和尚破戒比殺他還難受,一面是不吃無數的眾生會被殺。兩難!普通人的觀念是這樣,對於看破世界真相人生終極問題的人來說沒有那麼複雜,是人想得太複雜,用各種觀念來捆縛自己。

在這位大和尚心裡沒有這麼多葛藤束縛,他來救人,吃肉就可以救人,那麼吃就是。完事兒!乾淨利落!

兩難是自己要去套觀念套規矩,把自己搞的上不上下不下。

禪宗歷史上也有個著名的公案南泉普願禪師的《瓶中養鵝》:

宣州刺史陸亙大夫問南泉:古人瓶中養一鵝,鵝漸長大,出瓶不得。如今不得毀瓶,不得損鵝,和尚怎麼生出得?

泉召:大夫!陸應諾。

泉曰:出也!

陸從此開解,即禮謝。

這則公案說的是:

刺史陸亙大夫問南泉普願禪師:「古人用瓶子將鵝養在裡邊,鵝漸長大,出不了瓶子,現在不能損壞瓶子,也不能把鵝殺生死,和尚有什麼辦法讓這個鵝出來呢?」

南泉普願禪師叫了一聲「大夫」。

陸亙就應了一聲。

南泉普願禪師接著說「出也」。

陸亙大夫從此開悟,禮謝南泉和尚。

當人在為乙個問題左右為難,想出出不來,想解解不開,旁人的一聲呼喚,不由自主當下應對,在那一剎那脫離思維侷限,真機現前,一切本來了無掛礙。

意識觀念上要求個萬全即是落入無休止的煩惱妄想,本來沒有什麼是完全的,心裡要去預設個完全,是用意識思維遮蔽真心的應感,在佛家來說是進入了六道輪迴,在儒家來說失了良知被私慾習氣遮蔽。

回過頭來看「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捨生取義者也」。這是看破的生死一關,不被生死的問題困擾住,這個生死不是常人以為是人生一大問題,在他們聖賢面前風輕雲淡。

王陽明在龍場悟道之前自述只有生死一念還沒有超脫,其他的名利得失色慾他已經不被困擾,他悟道過後在給後學的各位先生們講課說:現在的人把生死看得太重,不能當生的時候生,當死的時候死。逢龍、比干就是當死的時候死,不去求不該得的生,而現在的常人沒有那麼高的身心狀態,心靈境界,把這些問題看得太重,出不來被困擾住。

本來是直心應對的事,在腦袋裡卻先要預設個完美要所有人都接受的答案,自己為難自己不夠,還用這個預設完美符合所有人的觀念去束縛接觸這個問題的所有人。

學習文言文的目的是什麼,或者說既然文言文有這麼多好處,那為什麼要倡導白話文。?

這個問題背後的邏輯有問題。我先把問題的邏輯補充完整 因為文言文有好處,所以為什麼不倡導文言文而是倡導白話文?但後半句中暗藏著乙個比較,所以這個前半句和後半句邏輯上存在脫節,這個問題較為合理的敘述應當為 因為文言文比白話文更好,所以為什麼不倡導文言文而是倡導白話文?因此,問題本身就存在缺陷。針對補充完...

如何系統學習文言文寫作?

許光 若遍誦故簡,窮覽經籍,則為文言誠易也。何哉?無非博洽古今之文詞,通曉中外之典章,精勤所至,無所不可。聞西人有奇巧,造作曰神算箱者,天文術數之儔,盡其周密,莫不瞬息可至,蔚然奇觀。愚意即以此神算箱為體,而所用無窮 蓋西洋考究畢至,日漸精微,此箱乃竟如人之智而又過之,舉一而知三,更兼無所不記,無人...

語文文言文該怎麼斷句?

Wait 文言文斷句主要考察文言語感。古人云 不知句讀,不解惑 因此,學會斷句是很重要的。我自己總結了如下規律 1.句式完整,斷 2.曰 謂 斷 3.時間狀語後面要斷 4.並列句,兩句後面均斷 5.語氣助詞,斷 6.出現 頂真 斷 7.複句中的關聯詞,斷 目前只總結出這些,可以適當地結合一些題目來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