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傳佛教中對五蘊的理解有何不同?

時間 2021-05-11 13:25:33

1樓:

1、有不同,請自行翻書查詢,我總結過但我不想告訴你。

2、我相信佛陀本意在四部阿含裡面已經基本說的很完整了,請自行理解把握。

注意事項:

1、(修改過)五蘊是否可以用名色法來分類?這個問題的提出是因為,漢譯雜阿含298經 ,把名法定義為「四無色蘊」,但是增一阿含、南傳相應部,關於名法的定義相同,卻都和雜298不一樣,如果假設雜298是被後人修改,那麼名法在四部修多羅中就只有內容沒有識別特徵,這很奇怪,按說首次結集不應該漏掉如此重要的基本概念定義。

2、色蘊、名蘊,屬於現象,識蘊很特殊,不屬於現象,也就是說,識是沒有任何表現形式的,識蘊是推理出來的,即便是佛陀也不能直接探測他人的識,只能通過名色法(心、心所、尋、伺)的存在來推定「有識」。

3、行蘊也很特殊, 其定義涉及全部的五蘊。

2樓:chico

佛陀的真實義,唯有佛陀知道。可以肯定的說,後人都努力修習,力爭理解「佛陀真實義」,但他們的言語未必佛陀本來的意思。

我個人感覺:

銅鍱部,根據自己受持的經典給五蘊的定義:苦、無常、無我。

有部,也是根據自己受持的經典給五蘊的定義:苦、空、無常、無我。

覺音尊者的《清淨道論》在南傳內部也有爭論。

3樓:

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又如土山、蒙特內哥羅、小鐵圍山、大鐵圍山及十寶山,眾山之中,須彌山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經中最為其上。又如眾星之中,月天子最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千萬億種諸經法中最為照明。

又如日天子能除諸暗;此經亦復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暗。又如諸小王中,轉輪聖王最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眾經中最為其尊。又如帝釋、於三十三天中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又如大梵天王,一切眾生之父;此經亦復如是,一切賢聖,學、無學,及發菩薩心者之父。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闢支佛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一切如來所說、若菩薩所說、若聲聞所說,諸經法中,最為第一。有能受持是經典者,亦復如是,於一切眾生中、亦為第一。

一切聲聞、闢支佛中,菩薩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大菩薩、闢支佛、阿羅漢,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

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

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佛智慧型籌量多少,不得其邊。

「藥王!我於餘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亦遣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其說法,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隨順不逆。若說法者在空閒處,我時廣遣天、龍、鬼神、幹闥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

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若於此經忘失句逗,我還為說,令得具足。」

4樓:內院看門人

五蘊、就是把一切存在的歸類為五聚:一、色蘊,二、受蘊,三、想蘊,四、行蘊,五、識蘊。五蘊之中,色蘊是物質的,受、想、行、識的精神的。

這五蘊在人類方面來說,人生是由五蘊組織成功的,色蘊是肉體的色身,餘四蘊是內心的精神。若詳細分析起來,則五蘊即包括物質精神一切法。從五蘊組織上觀察,人是沒有固定的個「我」存在,只有五蘊和合的假相而沒有「我」。

平常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則是進一步「法無我」的道理。色蘊、是人的物質色身;在化學上,可以種種分化,分成各類的原素,析成無數的原子、分子、電子,由這種種的原素組織才成為人身。

在生理學上,又見為種種的生理機關。然而實際上終找不出乙個固定的我,因此、在人身的肉體色蘊上求我不可得。受蘊、受是領受或感受,由五官感覺接觸於環境,自然會發生種種的感受,或苦或樂或不苦不樂,六根都有此三種感受,就成十八種感受。

在這苦樂的感受上,只見受蘊而不見我相,因此、在人生感受環境的受蘊上求我不可得。想蘊、想是摹取物相的觀念,對於境界起種種分別。有知識的人,從分別思想上,往往認「能思想分別」的就是「我」,其實、於此只見種種思想分別聚積的想蘊,那裡有個「我」可得?

因此在人的思想分別的想蘊上求我不可得。行蘊、是行為的意志,有人從行為的意志推求,有決定性、實在性的自我存在,如果沒有我,誰在活動造作呢?所以必定有我。

其實、行為的意志,也不過是因緣關係的集現,究竟推考,沒有決定的自我實體可得。因此、在行為意志的行蘊上求我不可得。識蘊、有人以為思想意志既不是我,則能認識此種種皆不是我的知識必定是我。

比如眼見外境,知道是甚麼?是有知識才知道的。因此、以能見能聞能覺能知的知識為自我

其實、眼等六識,總為識蘊。識由諸緣生,離諸緣無識可得。識既不可得,云何有我呢?

-----摘錄太虛大師佛法根本教義與時局之關係

南北傳關於五蘊的定義都差不多,沒有什麼特別的差別。如果一定要說不同的話,最大的不同點,大乘佛教是站在如來藏這個基礎上的,比小乘更加的精深微細,也就是大乘講五蘊說站在第八識阿賴耶識這個根本心識的基礎上的。

這並不是說小乘就沒有說到如來藏,小乘也說到了,只不過是隱覆宣說,如說「佛言: 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

《長阿含經卷十大緣方便經》」「名是受想行識,色是羯羅藍等。」,也就是說在阿含中,這裡的「識」顯然是說的外於名色之外的乙個識,也就說這裡的識是說的第八識如來藏。

心經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裡就是說五蘊存在的當下,有乙個根本心在背後配合運作,站在這個根本心如來藏,真如的立場上來看,五蘊的生滅變異,是依這個「心」而生滅變異,而存在,這個「心」是不生不滅的,是常恆本來的存在,相對於這個常恆本來存在的實相心,我們說,生生世世的五蘊譬如夢幻泡影,沒有定相可得~!

願有見聞者,莫謗大乘教,受苦無有量,藏密非佛教!

5樓:無畏光明精舍主人

應邀南北傳佛教對五蘊的理解有不同嗎?

1、在俗諦中,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對五蘊的理解差別不大。

2、在真諦中,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對五蘊的理解就有天壤之別。

南傳佛教認為五蘊是「染」。

北傳佛教認為五蘊是實相!五蘊只是實相中的幻妄相而已,其體依然是實相,是清淨的。妄息真現!

對「五蘊」這樣理解對嗎?

護法居士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何等為五。謂 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云何色受陰。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受陰。復次彼色是無常苦變易之法。若彼色受陰。永斷無餘。究竟捨離滅盡。離欲寂沒。餘色受陰。更不相續。不起不出。是名為妙。是名寂靜。是名舍離...

請問心經中的五蘊是指的哪五蘊?

supervisor 五蘊,梵語pan ca skandha,巴利語pan ca khandha 又作五陰 五眾 五聚。三科之一。蘊,音譯作塞健陀,乃積聚 類別之意。即類聚一切有為法之五種類別。一 色蘊 梵ru pa skandha 即一切色法之類聚。二 受蘊 梵vedana skandha 苦 樂...

五蘊「色受想行識」中的「色蘊」如何理解?

從現象認識色。因其被破壞故稱為色法。被什麼所破壞呢?被寒受破壞,被熱受破壞,被飢受破壞,被渴受破壞,被虻 蚊 風 熱 蠍 蛇所接觸而破壞。色就是一些 會受侵擾 的東西,會受寒 暑 飢 渴 風 熱 虻 蚊 爬蟲侵擾。因為 會受侵擾 所以這稱為色。對於各種色,不論是過去的 未來的 現在的 內在的 外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