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中 父 這個字的聲調為什麼是四聲而不是三聲?

時間 2021-05-07 15:14:52

1樓:百越閒人

題主對文字和古音的興趣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題主之所以會產生這些疑惑,是因為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的緣故。首先,要糾正題主的乙個誤區,《說文》的反切不是許慎寫的,而是到了宋代才後加上去的,因此,《說文》的反切代表的既不是東漢時期的讀音,更不是先秦音,而是唐宋時期的中古漢語讀音。

其次,古今語音有區別,不能用今音去直接拼讀中古漢語時期的反切,而是要在掌握了中古漢語語音系統以及中古漢語與今音的對應關係之後,才能通過反切推斷出乙個字今天的讀音。

下面就來講講題主問題中的兩個字的讀音推導問題。「父,扶雨切」,題主想不明白的是,為什麼反切下字「雨」是第三聲(上聲),而被切字「父」今天卻讀第四聲(去聲)。其實這是因為,首先中古漢語中有一組現代漢語中沒有的「全濁」聲母,而當乙個上聲的字,中古漢語時期的聲母是乙個全濁聲母時,到今天就演變為讀去聲,這被稱作「濁上歸去」。

因此,在看古反切的時候,看到下字是上聲的時候,我們就要注意看上字是不是全濁聲母的字,如果是,那被切字今天就讀去聲。比如說這裡的「父」,雖然它的反切下字是上聲的「雨」,但是它的反切上字卻是「扶」,「扶」在宋代的聲母是全濁聲母之一的「奉母」,也就是說,「父」的聲母在當時也是屬於全濁的「奉母」,而它的聲調在當時是上聲。因此到今天,它就順著「濁上歸去」一條規律,讀去聲而不讀上聲。

至於題主困惑的第二個字「亶」,是問為什麼「多旱切」今天反而讀第三聲,這是因為,「旱」字在宋代是個上聲字而不是去聲字——題主結合上一條,想必可以推測出來這是怎麼回事了,對,「旱」的中古聲母也是個全濁聲母——「匣母」。因此「旱」作為反切下字,代表的聲調是上聲而非去聲,而反切上字「多」不是全濁聲母,所以被切字「亶」的聲母當然也就不是全濁聲母,就自然不歸「濁上歸去」這條規矩管,到今天就仍然讀上聲。

最後,題主還問,先秦時期「父」讀什麼聲調……這個問題,涉及到上古漢語到底存不存在後代意義上的聲調,回答起來有點複雜,本回答是以科普解惑為主要目的,就不在這裡展開了。

題主用今音去切《說文》的反切,讓我想起了我以前也曾經做過一樣的事情,那時候我遇到類似的困惑,就是推測是不是古今語音有變化。而要了解這些變化,就要去學習音韻學的知識,所以,題主可以考慮去看些音韻學的入門書。

2樓:

掐腰,這涉及到漢語音韻學,「父」這個字的聲母是「並母」,屬於全濁聲母,在官話的演變中遵循「濁上歸去」的原則,所以這個字唸去聲而不是上聲。

為什麼我會感覺到廣告中 鯤 這個字很恰當?

月夜貓 那個啥,我就簡單的回答一下我的拙見!1.因為鯤在任何先秦古籍都沒有具體的形象記載,而我們所知道的逍遙遊中也只是模糊的形容了它是個魚並且很大!而化身之後可以飛。2.鯤這個字其實日常用到的時候很冷門,你單純去看那些廣告覺得合適的原因還有一點是因為配圖了,否則純粹的一段文案中用到鯤這個單獨的字大家...

束這個字為什麼有su的讀音

長弓 方言讀音,很正常。恰好西安方言束念su,而且方言聲調很難用現在的普通話的四聲來區分。比如剛才我一直在想束縛 約束的束到底是輕聲還是還是降聲,但是好像都不太準確。字典拼音是現代漢語中普通話的拼音,你沒有吃過從小念慣方言,然後在初高中的語文考試拼音處,自信滿滿地贏來了滿篇大跌眼鏡的錯誤嗎? 小豬 ...

漢語中為什麼會出現不認識「繆」這個字,卻認識「未雨綢繆」這個詞這樣的現象?

鹿與魚與語與愉 這個東西就是電子時代的漢語弊端,大家越來越難接觸到書寫了,全靠智慧型輸入法打字,慢慢地大家對字形都不太熟悉了,只記得個大概的樣貌,稍微難點的字就很難書寫了。 惡魔獵人 問我呀?我今年三十歲,研究漢字已十幾年了,幾乎已完全脫離了 識詞 的範圍,進入 識字 的領域了。因此這些你說脫離了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