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Intel)第十二代酷睿 Alder Lake(榿木湖)為什麼要用大小核?

時間 2021-05-07 02:17:42

1樓:老鼠什麼都知道

我覺得英特爾的大小核就是用來對付m1的,畢竟基辛格都說了有望在2023年超過amd,他們自己都不信12代能懟過amd。

而蘋果放棄英特爾轉用自家cpu後你看把英特爾急成啥了?用無能狂怒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畢竟amd再強也是x86自家兄弟的事,x86的話語權還是掌握在英特爾手裡的。

而一旦蘋果的arm生態建立起來,英特爾才是真的涼了。蘋果財大氣粗幹翻英特爾也不是不可能,而且arm不止蘋果一家,到時候那就是千軍萬馬了。

2樓:小笨瓜

一些人怕是有些誤解吧?台式上大小核功耗可以不考慮,大不了電源加一兩百瓦麼輕而易舉。但散熱呢?十六大核如果360水冷都壓不住,你上壓縮機麼?

3樓:「已登出」

搞清楚為什麼CPU要從單核發展成多核就應該知道為什麼英特爾現在要學RAM搞大小核了。

,因為電路越複雜執行時同頻率需要的電流會更大,,所以就從單核發展成了多核,目的是為了簡化電路來適應工藝,以此來達到效能提公升的價效比。

不管是RAM還是X86實際上在同一種工藝下電路的複雜程度直接影響能用多少電晶體,像ARM晶元因為精簡指令集動不動現在就上100多億電晶體 X86是不行的最多的整晶元也就50 60億,複雜指令集,為了方便程式設計電路設計複雜,所以相應的在同一種工藝同核心下為了不導致能耗比失衡能用到的電晶體數量要少得多。 65NM時期要好得多,這樣即在理論上提公升了效能又不會造成能耗比失衡,並且還有乙個好處例如那些無法多執行緒多核心的演算法,例如遊戲裡面的同屏人數特別是網遊的,程式設計師對這種結構的CPU應用得好計算直接鎖這個核心計算,實際大小核是個加分項,可以避免CPU在進行這些計算時1核有難其餘核圍觀的局面,至少能夠減緩這種局面問題。

4樓:

Intel第一代大小核,坐等翻車,這玩意不得到第三代才能優化的比較完善吧

這些年玩過哪些電腦?

十萬塊的個人電腦是什麼樣的?

2023年如何裝一台不會很快過時的電腦?

2023年了,顯示器該怎麼組多屏?

5樓:紅巨星

不應該問為什麼12代用大小核,

而應該問問英特爾為什麼不在3代,4代甚至更早用大小核。

英特爾的小核心比ARM公版架構的更早,初代atom是一款順序執行雙發射核心,很有意思。

當然這款核心效能確實太差了一點,與當時的大核心差距過大。

但到22nm時代,英特爾為了占領平板市場,大幅提公升了小核心效能。當時ARM公版大小核已經表現出了相當不錯的優勢。

這時候英特爾捨得拿幾十億補貼寨板,拿不出錢來做大小核嗎?即使主流產品不用,至少做個試驗品是完全值得的。我很懷疑這時候的英特爾只會做營銷不會做技術。

如果6代之前英特爾還在按tick-tock執行,然而7-10代完全就是不斷加核心。

然而直到10nm時代,英特爾才正式開始設計大小核,這個大小核同時試驗幾種新技術,但規格很一般,明顯是試驗品。

6樓:田園大大

因為堆核堆不過amd,只能換個賽道玩。

alder lake一到店,所有玩測評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酷睿,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測評員說,「鎖5.3ghz,重新跑個分」便排出360水冷。

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多核跑分又被碾壓!」酷睿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多核被5950x超了一倍,吊著打。

」酷睿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跑分輸了不能算輸,cpu架構不同,能算輸麼?」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能效比高」,什麼「待機功耗低」之類,引得眾人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7樓:MebiuW

「大小核」,或者更正式的稱呼為「異構多核」,在移動端ARM晶元裡幾乎100%普及了,也開始要走進消費級X86 PC端了(Alder Lake)。 不知道你在看到「大小核」越發普及的背後,是否想過為什麼現在會有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的「大小核」設計?

「異構多核」(大小核)出現的初衷是很簡單的,就是與之對應傳統「同構多核」提公升遇到了瓶頸。雖然在不同場合,這個瓶頸的具體緣由可能不一樣,但最後也都差不多可以歸結為,在有限成本下,無法權衡單核效能與其他效能的提公升。 例如在移動端,功耗控制和成本是首要因素,要提公升單核無可避免地讓核心更大更胖,如果保持同構多核,胖核心在功耗管理的劣勢會讓手機續航變的不太可用,胖核心的成本劣勢也會讓手機多核效能堆不上去。

越是通用化的設計其執行效率就越低,因此對於大小核的提公升思路,我把它稱為更為「精細化」的Case-Level優化,針對不同的場景(Case)使用對應優化設計的核心,在不需要半導體製造技術和晶元架構設計突破的前提下,獲得整體使用場景下的提公升。這種針對特定場景,犧牲通用性來換取提公升的方法也並不是「大小核」所特有的,其實我們常見的GPU、NPU、DSP等也都是秉承著類似的思路。回到Alder Lake這裡,我們來看一看為什麼Alder Lake會選擇做成異構多核設計?

換而言之,Intel在持續提公升單核心效能上遇到了什麼問題?

大核心Core,小核心Atom能耗比曲線

現在不可能拿到Alder Lake多具體的資料,對於其最後的大小核效果只能大概從Intel大小核的試驗品Lakefield中來看看。大體上,Intel的小核心相對於大核心,在單核心輸出低於65%效能的時候都是具備足夠的能耗比優勢的,在最低功耗上也是有相當的優勢。通過應用小核心,可以在低效能負載的時候獲得更高的能耗比,改善發熱。

引入大小核設計的另乙個重要原因是提供更高的效能密度。就像在剛剛的Lakefield中,四個小核心Tremont集群的面積大體上只是1.3個大核心的大小,即便單核心的Tremont更弱 ,但是整個集群卻能提供更多的效能。

更高的效能密度可以降低提公升多核效能的成本,並且進一步放大在多核效能上的能耗比優勢。在同樣的面積下,更高的效能密度意味著可以以更低的頻率輸出,從而做到相當誇張的多核能耗比提公升。在Lakefield的具體實現中,四個小核心可以提供兩倍於大核心的多核效能下並保持1.

2倍的能耗比,或者在輸出同樣多核效能的情況下,提供超過3倍的能耗比優勢。

那麼我們最後聊一聊對於Alder Lake產品線來說,小核心具體的意義都是什麼吧?

首先是作為Lakefield公升級的Alder Lake M (M5/U9 1B4L),以及面向輕薄本的Alder Lake P(U15 2B8L),他們的大小核比例都是和Lakefield一樣的1:4,因為他們是Alder Lake中功耗設計最低的產品,他們將會因為大小核設計得到非常明顯的低功耗進步,以及多核跑分的提公升,並保持足夠的單核效能。

其次對於Alder Lake P(U28 H45, 6B8L)來說,他們的功耗設計已經寬鬆很多,小核心更多的是承擔在低負載待機下的能耗比表現,以及應對AMD堆核跑分的營銷。

最後對於Alder Lake H55以及Alder Lake S,8B8L,小核最大的功效就是刷分了。消費級場景能用到8個大核的機會已經非常少了,但是消費者又非常喜歡看多核跑分,直接堆大核心費力不討好,不如直接拿更適合刷分的小核心來就好。

英特爾 12 代酷睿 Alder Lake S 處理器於 10 月 28 日發布,有哪些值得關注地方?

12代是首代大小核架構,也是10nm第一次上桌面 之前僅侷限於移動平台 更是DDR5 PCIE5.0的首發平台。這些都是目前PC平台的創舉,也是值得關注的地方。不幸的是,目前純大核架構最高僅6核 i5 12400 且要等到2022年才發布。目前宣稱支援大小核架構僅win11系統,其他應用尚無支援大小...

英特爾酷睿i7 10700 2 9GHz 8核和英特爾酷睿i7 7700 3 6GHz 4核哪個好?

不用看睿頻 10700是10代i7 7700是7代i7 同一檔次裡,三代的巨大鴻溝是無法逾越的 不追求效能時選便宜的,效能被卡瓶頸就選效能好的硬體比較可以上 UserBenchmark Intel Core i7 10700 vs i7 7700 兩者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超合金彩虹糖 為什麼總是要去關...

英特爾的酷睿處理器更新至第十代,都說這是擠牙膏戰略,為什麼跑分還比3年前激增了10倍

Shynnes 硬說跑分的話 4年前的e5 2699v4魯大師跑分30w今天的9900K 跑分18w 再說7年前的2687v2 8c16t 主頻4.0,跑分最起碼接近9700K了。從哪來10倍一說。無非是把曾經的企業級裝置換殼下放到民間而已 平沢唯 intel擠牙膏是針對桌面平台來說的四核旗艦用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