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科研人員感到 痛苦 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哪些地方?

時間 2021-05-07 02:46:24

1樓:yxx

我現在覺得。。生活好單調,好無聊。

研究內容本身非常吸引我,也很滿足好奇心,但是科研生活除了滿足好奇心之外不能給我帶來別的意義了。

或者說,認真在乙個領域做研究,可以滿足我對深度的追求,卻不能滿足對豐富的追求。

另外我實在覺得,搞科研的大部分人都很無趣。。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實驗室,研究一小部分事情,並沒有機會對生活有更豐富的體驗。我只是有點擔心,並不太想以後也變成這個樣子,但又的確喜歡研究的內容本身。

現在的確有點矛盾,有點迷茫,不知道以後該怎麼選擇,要是人生能一半的時間認真搞科研一半的時間體驗生活就好了。

2樓:

如果有乙個人品敗壞,急功近利,科研能力不強但掌控欲極強的導師的話,就會發現科研最難的不是科研本身,而是在應付傻x的前提下兼顧科研

3樓:微塵-黃含馳

研究文獻啃定理:結果一大堆步驟被省略(「顯然/由其他文獻中的某引理自然得出/由以下引理一二三四五六七,我們知道定理1成立」)。。。真想撲街

4樓:Eric Liu

我是乙個跟著老師做多智慧型體控制的本科生,最令我們痛苦的就是乙個bug排除了就接著來10個bug,實驗進度永遠不一帆風順。雖然理論上來講.....很簡單!

5樓:這是乙隻殭屍號

負罪感只要不幹活就內疚。週末為什麼不去實驗室?吃完晚飯為什麼不幹活?為什麼我在看知乎刷綜藝?負罪感越強越無力。惡性迴圈。

6樓:

我的痛苦在於科研要不斷面對失敗,自信心完全打擊沒了,覺得自己很笨,啥都做不出來。

在於本來的興趣被慢慢磨沒了,陷入「好煩做實驗好煩搞科研——那我喜歡什麼呢好像也沒有——還是繼續做科研吧」的惡性迴圈中。

在於永遠奔跑也趕不到中上游,想好能發10分的文章構思,經歷長時間,到最後發表時只能3分。

在於遠遠落後於同齡人的人生進度,焦急焦急焦急…年齡一大把,家未成業未立,而本科同學早已有車有房,兒女雙全。

在於比你年輕的人都把你甩在了身後。

………可能還是付出了很多但是回報很少,沒有成就感,還有現實的壓力!痛苦並焦慮著!

7樓:

痛苦來自於畢不了業,來自於做不出成果,來自於賺不到錢,來自於……………………

科研當然辛苦,但是做什麼不辛苦呢?

拋開這些,我來說點正能量的東西。

科研和其它事業不同的,是你在創造過去從未有過的新事物。

科研的痛苦之源,就是創造本身的痛苦。

於沒有路的地方走出路來,

與沒有光的地方創造光明,

這其中的苦,不足為外人道也。

8樓:陳餑餑

人的一切痛苦, 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用在這裡也很恰當。每個選擇搞科研的人,一開始無外乎這麼幾種選擇:

暫時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只能繼續讀書

懷著一顆能為人類創造知識的理想主義情懷,夢想能做出改變世界的科研成果希望得到博士學位之後,提公升自己的能力和平台,從而賺更多錢(誤,更成功)

這樣下來大部分結果是什麼呢?

讀完博士,發現還是找不到工作。 無能導致痛苦大部分人只是做很微小的工作,灌灌水而已,別提改變世界了。還是無能很多人發現畢業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就算畢業了,博士學位和更成功也並不完全掛鉤,像前面很多答主說的,這種不確定性,和自己對自己不斷的否定,也是痛苦的源泉。

想不痛苦,很難啊。

9樓:

(國內)科研存在三大痛苦:

一、能力配不上自己的野心;

二、有能力卻沒有大牛(院士、院長級別)的扶持;

三、科學理想與現實情況的割裂,原來科研也要喝酒搞關係。

10樓:段丞博

無法有效合作。現在科學體系極度複雜,需要廣泛的合作,但是不是第一作者,沒有任何好處。另一方面,大家又到處掛第n作者,表明合作廣泛。

我認為這種奇葩的事情得解決了。不然就這麼下去,大家只能在低水平層面糊弄。現在做得好的都是大組,就是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合作。但是這不夠。

不然科研搞得只有數量沒有質量,參與者自己都不認同,就會變得嫉妒痛苦。

11樓:

科研中最痛苦的因素就是做出來的東西永遠都有缺陷,總感覺還能做的更好。作為社會科學類的博士生,寫的東西總是能找出問題,ps也可能是我的水平不好,總是被打擊,總感覺別人的某些點很好。

另外,很多時候不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否正確,看的文獻,想的問題是否有用,在不確定中進行研究,當然在研究過程中就會不斷懷疑自己,就會很痛苦。周圍人很多人都有經歷了一兩個月看文獻但是最終發現文獻方向不對,重新看文獻,這時候就想著前一兩個月的時間就浪費了。

此外,發文章的壓力也很大,不是大牛,而且人文社科類出文章更需要腦細胞,英文文章還存在一些由於不能理解中國國情而拒稿的情況,確實也有自己的缺陷,但是每次修改稿件都需要絞盡腦汁找各種政策,讓外中國人更加理解中國的情況。

最後,科研人員是沒有休息時間的。休息一段時間之後感覺時間都荒廢了,很難找到休息前的科研狀態,尤其是寫作狀態。

12樓:小侯飛氘

只要你踏入了科研的大門,你就站在了人類認知的邊緣。這意味著你將要面對一片沒有知識的荒漠,意味著別人無法給你實質性的幫助,畢竟無人能知曉未知。

你就好像是《火星救援》中的馬特達蒙,孑然一身面對陌生的火星土地,而地球的援助遙不可及,傳一句話都需要幾十分鐘。

如果你不能適應這種孤獨感,你會被它逼瘋的。

13樓:司馬懿

做技術的往往在30-35歲會經歷乙個坎,很多人在這個階段進行分化,一部分精研技術,走上了高階技術崗,另一部分則完成了從技術崗到管理崗的轉變。但是30-35歲對於科研人員而言,大部分人是在做博士後,或者剛剛當上助理教授不久,仍然處在自己職業的初級階段。

從助理教授到副教授這一級別的公升遷是有挑戰的,但是從戰略上也是相對『容易』的。因為本質上這相當於一次為期六年的大考試,標準是外生的,任務也很明確——在保證教學、服務達到一定標準的前提下,盡量多發表,以達到或者超過本系拿tenure的標準。以六年制tenure-track為例子,到第四年末的時候,自己是不是能評上,有多大把握評上這些心理上就會有數了。

雖然說是不是給予終身軌是由乙個委員會決定的,所以不可避免的帶有一些政治和其他的因素,但是整體來說還是以發表為主要標準。所以就認準了發表好好努力就行了。

評上了終身軌,做了副教授之後。一方面,壓力驟然減輕,自己有了終身的飯碗,在短暫的興奮之後,研究人員需要給自己找到新的動力;另一方面,從副教授到正教授的公升遷中所考慮的,遠遠不止是發表——當然發表特別特別好的例外——包括社會和學術界影響力,給學校或者學院帶來資源的能力,是否管理大中型研究專案…… 當然還有和評審人的關係等等,都會影響到下一步的公升遷。更不用提教授之上事實還有講席,就是我們在看網頁的時候看到的帶冠名的教授職位,比如The William C.

Norby Professor in Economics,雖然原則上這種教授和普通的不冠名的教授平級,但是帶冠名的會被認為更加的著名,更加的有影響力和受人尊敬。如此等等,都不是靠單純的發表文章能夠掙來的。

所以副教授之後是學術界的中年危機的高發地區,因為很容易處在『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區域性最優』狀態。一方面更上層的職位看上去遙不可及,無論是自己的發表還是影響力,似乎都和上一層差很遠,而另一方面沒有了終身軌的外在壓力,幹活的熱情可能就會減少許多,而自己又小有成就,不捨得放棄目前的終身職位去其他地方就職。事實上很多人就這麼一生被卡在副教授的職位不動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學術界職位的某些優點——比如說穩定,比如說初級職位薪水較高,是這種缺乏公升遷途徑的補償——從初級到頂級只有三階實在是太少了。

中年危機越早發生,其實是越有利的,因為船小好掉頭,年輕的時候也更有動力和闖勁去嘗試一些其他的領域,但是如果等到了40多歲乃至於50歲才發生中年危機,這種眼睜睜的看著自己懸掛在半空而又無能為力的感覺,才是更讓人痛苦的。

14樓:唐糖

大概就是,你以為只要每天努力做實驗,看文獻,不怕辛苦地工作,只要肯付出,最後都會有收貨。可是,你堅持了好久好久,卻始終看不到希望。

15樓:咪絳

主要痛苦在於沒錢,明明比其他行業從業人員素質更高,學歷更高,更努力,但是得到回報是偏低的,是沒有變現成為生活品質的提公升,從而導致自我認可度下降,感覺到痛苦。

16樓:

跟了導師一年算不算從事科研工作。。

剛開始老師說一句重的話就吧嗒吧嗒掉眼淚,現在是馬上換上一張不服氣的臉。。

哎,我這麼不萌還能有男朋友嗎。

17樓:

大概掃了一下其他答主以及和許多年邁的老博士交流看來本學科化學,以及其他玄學學科這裡指的是生物和材料學科,這一類人群覺得科研工作中遇到最大的困惑是不確定性,你不知道辛辛苦苦搗鼓一年有沒有有用的結果。我覺得這因素有好多種,一般是所在課題組的學術水平,自己的科研能力還有課題的難度等等。

其實說白了也就這點事,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也不值得為此而抑鬱什麼的。

我來說說我是怎麼看這些的,

首先,要有渴望,渴望自己能在自己研究的領域有自己足跡。有了渴望你才會想方式設法去完成它。也許等畢業或者等自己結束學術生涯什麼的,自己的學術水平也是一般般,可是科技的進步除了那些大牛起到很大的影響力,更多情況也是我等不斷積累的結果。

然後,知道破罐子破摔。實驗這個,大多數是做不出來的,尤其是創新性的,你先設定好你的實驗是做不出來的,然後突然有好的結果會很驚喜,失敗的資料也可以接受。然後再為下次失敗做準備。

一定要有自己的時間,每天有自己的時間,不一定要多長,但一定要有,這段時間遠離學術。不要讓學術科研成為你生活的全部,培養自己的愛好,一定要有,並且能夠堅持自己的愛好。

盡量不要去抱怨自己的科研困難,別人幫不了你,抱怨的時間你可以攢起來浪一把。多和周圍人講講你做實驗的段子。比如我,做了乙個海報,上邊的示意圖做成了從反應物生成了反應物。

其實我最大的痛苦是早上起不了床以及自己科研能力實在太差,不過我還是蠻喜歡的,不做實驗還不把我無聊死啊。另外對於我這種有輕微社恐的人來說,能泡實驗室簡直是福利。

下面是兩位超級大牛近照

18樓:

我就是乙個混吃等死的二本學校老師,沒什麼學術追求。這是背景。

我覺得痛苦的不是科研本身,那些不確定性在選擇職業時就已經知道了。

但是我實在不明白,那課題是我申下來的,經費我不用也不會進計財處的腰包,他們為什麼態度就那麼差?

有愛好力量舉的科研人員嗎?

霹靂嬌嬌嬌嬌嬌娃 有啊,國內喜歡力量舉,練力量舉的高知挺多的。健身先健腦的ruki姐,還有前面提到的陽小火,我認識很多力量舉愛好者都是大學在校生,從事金融工作的愛好者比例挺高,力量舉愛好者來自各行各業,看下來健身教練反而並不是主流 林野 其實科研也是一種職業,力量舉或者健美也是一種愛好。如果程式設計...

我國科研人員的前途和待遇如何?

銘銳 我覺得如果看競爭程度,堪比當年高考。你看老三屆考上大學的後來發展機會不錯嘛。現在能殺出重圍留在大學和研究所的,估計以後也有很多機會吃大餅,分大蛋糕,在世界第一的實驗室工作,上台領重要領導發獎,指導留學生和中國學生,不用買學區房孩子就能上好學校,看病公費醫療,上班有交通補貼,買房有內部價,逢年過...

科研人員一周的生活是怎樣的?

好像科研工作者和克蘇魯的狂信徒在某些地方挺像的。平時潛伏在人群中像正常人一樣,在某些時刻會因為某些刺激觸發一些對自己很嚴謹 很有邏輯,但局外人聽上去不可名狀的囈語。 海派小專家 北美科研人員的日常 高強度科研所的工作 先做個小介紹,生命科學相關專業,組裡兼具溼實驗室又有幹實驗室,重點關注大資料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