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是不是不能有樂?

時間 2021-05-30 06:34:43

1樓:A風語

不是不能,而是苦樂一體。

我在禪定中體會的快樂無與倫比,直接導致的結果是對俗世追求的一切感到索然無趣。

即便如此,那種無與倫比的快樂也是要禪定才能體會到的,有先決條件。

有先決條件就代表不是永恆的,一單害怕失去,就會導致苦。

所以樂也是遲早要放棄的,那麼就只剩下——

捨念清淨,寂靜涅槃。

2樓:靜心

欲界一般的沒有證得色界以上禪那的人只能體驗欲界之樂即五欲感官看聽嗅嘗觸之樂。這種樂,很粗重,稍縱即逝,很難持續,是低等的快樂。

「修習」佛法,注意,不只是知識層面的「學習」佛法,隨著實修戒定慧的境界的提公升,會體驗不同層次的無垢法樂。

持戒,會體驗無過失的無悔之樂。可以去除違犯性煩惱,即已經強烈到表現在身體行為、語言上的煩惱。

修定,即修習止禪,證得禪那,禪那心生起,禪那心是色界善心,初禪、二禪、三禪都有樂禪支,以三禪為最高,三禪體驗到的是色界最高的快樂,四禪,可以體驗高於快樂的平靜。無色界四種定,會生起無色界善心,可以體驗更細微的心靈平靜。修定可以去除困擾性煩惱,即出現於意門的煩惱。

修慧,即修觀禪,可以去除潛伏性煩惱,即還沒有表現於身語意三門,只處於潛伏階段的煩惱。直至徹底滅苦,斷除一切煩惱,至達終極之樂。

3樓:回歸自性

學佛要活活潑潑,不能學成佛呆子!否則大家看見學佛人這種樣子,就沒人學佛了!

學佛是將佛所說的經典教訓落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佛法不離世間法!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菩薩也有喜怒哀樂,但那是外表的!內心要如如不動,不受外面任何境界影響,也就是境隨心轉!不能心隨境轉!這就需要定力了,得有功夫,修行人就修這個!

如果你所說的這個「樂」是世間的享受,那就要警覺了!學佛是為了什麼?如果為了求人天福報,那你享受完了就會墮落!

永遠在輪迴裡打轉!更何況,人生短短幾十年,聞及佛法,也是宿世的善根福德,要珍惜啊!

4樓:再來一瓶

學佛最容易修口不修心,滿口大道理,現實卻是低能兒。學佛的先把自己做好,能吃苦耐勞,嚴持戒律,才能契入真道。然後再談度人!

現在魔道都已經佔據寺廟了,光說不練,本末倒置,少去為妙,省得惹麻煩上身。

5樓:大白菜

體會:苦樂相對,有樂就種下了苦因。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所以不應對苦樂分別。我說不應對苦樂分別,即為不分別,此不分別非不分別,因實無可分別。

總之,真正的真理是無法用語言去描述的,也是無法用大腦意識去思維的。高緯度真相投射在三維的世界裡,就像乙個立體的人投射在牆上的影子,而我們學習真理就好比在根據乙個影子去想象乙個立體的人類的樣子。所以,真理,要充滿想象力

6樓:鉗子

必然是有樂的,而且隨著對佛法了解得越深入,越是感到其樂無窮。在學佛過程中,常常會對很多事改變看法,不論是潛移默化,還是茅塞頓開,切切實實會有那種獲得感、滿足感。

我是在上高中的時候接觸到了《心經禪解》這本書,那時候在學校住宿,午休的時候不想睡覺,便把從家裡拿來的這本書讀了一讀,每天可能就讀十頁左右,不知不覺便讀完了。讀完後,生活中常常會套這本書所講的道理,每次都是屢試不爽,也確實感到了一種愉悅與富足,這時候就變得自信了很多,而且糾正了自己可能會出現的錯誤思想,更不用說行為了。

在外人眼裡,苦行僧的生活是多麼的艱難,而在苦行僧自己心裡,不知道因為「苦行」而獲得了多大的快樂。一次次戰勝自己的慾望,一次次無私的布施,這就是快樂,於每一位眾生而言都是快樂。

7樓:襲公尺璐

學佛的樂是讓你意識到執著的苦,離苦後自然得樂了。但學佛的離苦並不是離世(世俗),而是以乙個不執著的心態去做事,把心想象成一面鏡子,物前映物,物離鏡空。所以學佛都會禪修,觀已心以放下執著、除欲

8樓:淨緣

學習的過程,如果道路和方向正確,你自己時刻都是懷著喜悅而寧靜的心。無時無刻不歡樂

你說的樂,乃世間樂,非佛說的樂,佛說你們的樂本質都是苦,三界火宅。

9樓:三先生

有分別心,自然會生出樂和悲的對比,佛家修行追求的是離苦得樂,也就是追求的是「極樂」,極樂不是樂,也不是悲,樂和悲是相對的,這是個死迴圈,樂與悲如同數學中負數和正數的關係,佛教追求的是0,那個絕對的空,說來也巧,0 也是印度人提出來的。

再有就是境界分,凡夫境界就自然而言會被執著、分別心所控制,打個比方,就像二唯緯生物螞蟻,只能前進,我們作為三維生物,看起螞蟻來自然覺得很好笑,螞蟻的世界裡沒有左右和上下。對,佛陀看我們,亦是如此,非要執著喜樂與悲傷嗎,高乙個緯度,再看一切,境界不一樣了,問題就不再是當初以為的問題了。

10樓:共襄盛舉

這個問題從兩點分析,要先理解「樂」指的是什麼,感官上的享樂還是指所謂的極樂淨土?另外,佛是一種哲學,學佛是乙個教我們如何去認識自己,認識世界,一旦有了認知,便可以區分「樂」。學佛重在學與認知,而不是在強調所謂的有沒有,能不能。

11樓:Mr.Fred

如果你感到快樂,就儘管去樂,但要保持覺知,知道自己是樂的,也能做到不執著於這個樂,否則失去之時會產生痛苦。

讓樂自然發生,如是觀,如是體驗。

12樓:desire caution

簡單來說,學佛當然可以有樂,因為學佛要的就是自由之樂,就是想何時樂都可以樂的本事。然而,在沒有達到這個本事之前,一切樂不過是碰運氣而得到的恩賜。之所以這樣說,那是因為通常的所謂快樂不過是內心與特定事情繫結而出現的,並且,該特定事情未必一定會在自己的努力下出現,而是有一定運氣的成分。

所以,該特定事情出現了,那麼內心才會有樂,而不出現,那麼內心則沒有樂,所以,這就相當於碰運氣的恩賜。而學佛學到家,就不一樣了,內心不與任何特定事情繫結,所以,無論何時,想樂就樂,完全不需要什麼運氣或恩賜,因此那是自由之樂。

更詳細的回答,可以參考這個文章:desire caution:佛法的離苦得樂,該怎樣理解。

13樓:最後的善

佛比你還追求樂,參考釋達摩尼的人生經歷,他一直追求樂,怎麼都無法滿足。最後悟透了:一次就夠了,人活一次就夠了。

因果沾一次就夠了。就這東西,他在菩提樹悟的就這,簡單吧。因為他明白這些都是不屬於他的,所以不屬於你的,佛稱之為緣,緣這東子,佛認為碰一次就夠了。

別一直陪他玩,然後自然的就懂了他的規律,然後佛不陪緣玩了,緣肯定不願意啊,然後就到我們了,然後我們不斷輪迴,到現在都不明白,說白了:所有一次就好,因為都不是你,也都不屬於你。

14樓:楚焽

學佛並不意味著只能有苦不能有樂。

佛教認為,對於沒有開悟的人來說,人生處於無明狀態,這個狀態中底層是苦,樂只是偶爾出現,做個簡單的比喻就是,苦是汪洋大海,樂則是層層疊起的浪花。無論浪花多麼大,它終究會消失了再重現,除非海水枯竭。

那麼學佛是不是就不能有樂?顯然不是!學佛是為了讓我們公升起智慧型,破除無明。但這並不意味著要去禁止一切享樂。

首先要有正見,有的享樂是不利於修行甚至違背倫理道德和法律法規的,如邪淫。對於這類的享樂,要禁止。

其次,要明白樂是暫時的,是無常的,當快樂公升起時,應該去觀此時的身心,去覺察它的無常。

所以,學佛人在不違背倫理道德和法律法規的情況下,有享樂的行為並不是不可取,重要的是以覺知的狀態去體驗和觀察樂受。

15樓:覺者

這個簡單說下.儒釋道.儒家是培養良好的習性.

佛家是一門控制情緒的法門.而道家則是控制貪念.幸福的定義.

大大多數人誤解的;在佛家沒有悲傷就是幸福的,有快樂就有不快樂.不是不能樂.是知道因果.

知道和入:道,並非是一樣的倆個差距十萬八千里,相對的快樂和不快樂不是定義.那只是情緒的一小部分.

佛家叫法喜.領悟真我.看破世俗.

追求大自在.你說乙份快樂.在這些面前如同沙粒.

可有可無、輕如鴻毛.乙個真正懂得真我的人領悟法習大自在的人真會為它而樂嗎.所以有了境界這乙份說、不是佛家不能樂.

而是和你所在的境界有關....

附加一下吧;悟所帶給你的快樂是外部和肢體上的快樂的最少幾十倍、你會因為它而很長一段時間處於「解脫自在的」狀態

學佛是不是不能有興趣對任何事都沒有慾望才能沒有貪嗔痴

懶人 學佛本身不就是一種慾望嗎?想要了生脫死,想要解決問題,想要離苦得樂,想要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想要生到各種淨土去 慾望是修行的動力。想要去除貪嗔痴,想擺脫煩惱,這就是一種慾望。學佛去的是執著,而不是能力。貪嗔痴,要想不受這些的束縛,得聞思修一起上,慢慢調整。要想究竟了斷,得要明了心性再加打磨習氣。...

學佛不能有錯嗎那怎麼改變錯誤?

如理作意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學佛就是在懺悔中發現慈悲,在慈悲中究竟解脫吧。受過戒的都知道,其實有的戒看起來簡單持起來難,難免犯錯,所以受了菩薩戒要半月誦戒便是看看自己有沒有犯錯,知錯下一步就是能改,在早晚課儀軌中晚課部分大眾會齊誦八十八佛大懺悔文,這叫懺悔己過,一天過去我是否犯錯了呢?既然已經犯了錯...

學佛的人是不是很難真正的快樂?

Kyle Chen 倒過來,在世間找不到真正的快樂才去學佛。貪欲就是毒癮,越喂它,它長得越大。這不是真正的快樂。什麼是真正的快樂?把菸癮戒了。無拘無束,不用成天提心吊膽怕煙抽完,怕健康受損,怕別人嫌棄,就人身自由了。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真正的自由了。沉迷抽菸的人不會知道戒菸有多快樂,還以為是痛苦。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