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人是不是很難真正的快樂?

時間 2021-06-05 13:24:31

1樓:Kyle Chen

倒過來,在世間找不到真正的快樂才去學佛。

貪欲就是毒癮,越喂它,它長得越大。這不是真正的快樂。

什麼是真正的快樂?

把菸癮戒了。無拘無束,不用成天提心吊膽怕煙抽完,怕健康受損,怕別人嫌棄,就人身自由了。

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真正的自由了。

沉迷抽菸的人不會知道戒菸有多快樂,還以為是痛苦。不學佛的人也一樣。

2樓:洪達

這是對佛陀教法的誤解,遵循正法的禪修者除了和一般人一樣能體驗低劣的感官欲樂之外,還有可能體驗禪定的喜、樂,四禪的舍、念、清淨,還有其它四無色定、滅受想定、解脫樂,凡夫所體驗的低劣的欲樂對於乙個能隨意獲得更高快樂形式的禪修者真的沒有吸引力。

『道友!世尊不只安立與樂受有關的在樂中,道友!而是哪裡樂被發現,無論何種方式,如來就安立它在樂中。』」--相應部

要知快樂有各種類別,知道快樂有各種類別之後,便要追尋內在的快樂』這句說話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說的呢?

「比丘們,有五欲。這五種欲是什麼呢?眼識別色時所生起的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耳識別聲時所生起的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鼻識別香時所生起的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舌識別味時所生起的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身識別觸時所生起的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

比丘們,這就是五欲了。以這五欲為緣,生起快樂和愉悅,這就是稱為欲樂了。這是一種汙穢之樂、凡夫之樂、非聖者之樂。

我說,不應尋求這種樂,不應培育這種樂,不應作這種樂;應對這種樂心生怖畏。

「比丘們,一位比丘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他平息了覺和觀,內裡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他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

『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他進入了三禪。他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

這是一種出離之樂、遠離之樂、平息之樂、正覺之樂。我說,應尋求這種樂,應培育這種樂,應勤修這種樂;不應對這種樂心生怖畏。--中部

我所安住的喜悅不是由欲樂而生,不是由不善法而生,勝於天界的快樂,因此我對低劣的欲樂不會感到羨慕和歡喜。--《中部75經》

3樓:add黑子太多無解inf

因為對你來說什麼都是空的對你來說。一切都是表象。 在你看來,萬物皆需要佛引導。 不說人人能做到,出家和尚一樣清規戒律。最起碼學佛肯定跟你強調貪吃嗔,

四大皆空之類的。

你看年輕的小孩子看什麼都快樂,可是他懂得多了之後就沒那麼快樂了。

你們說學佛的人是真正的快樂呢,還是沒辦法真正的快樂呢?

你能說執迷不悟的人比你的快樂差嗎?

那用香港TVB裡面的一句話,做人開心最重要。 不就得了嗎? 成佛不成佛也不是為了快樂嗎,只要快樂了,你又何必拘泥於形式呢。

未雨綢繆,居安思危的人是不是很難真正的快樂?

他是sei 要看個人能力?只是居安思危不一定是好事。處在安然狀態中的人,明明可以享受當下的明媚春光,卻總是悲觀地望著dark side。現實大好的條件無法讓他一夜成熟,未來的困苦他無法預知,內在的動力不足以讓他在舒適區中選擇磨礪,於是他只能被夾在中間,乙個舒坦與困苦交錯的灰色境地裡,猶豫輾轉,痛苦不...

學佛是不是不能有樂?

A風語 不是不能,而是苦樂一體。我在禪定中體會的快樂無與倫比,直接導致的結果是對俗世追求的一切感到索然無趣。即便如此,那種無與倫比的快樂也是要禪定才能體會到的,有先決條件。有先決條件就代表不是永恆的,一單害怕失去,就會導致苦。所以樂也是遲早要放棄的,那麼就只剩下 捨念清淨,寂靜涅槃。 靜心 欲界一般...

什麼才是真正的學佛?

珞迦悲華 聞思佛說的道理,立願發心覺醒,依佛法的道理如理作意 改變自己的心行,直至從輪迴夢中覺醒,繼續清淨心識種子,至圓滿成佛,就是學佛。目標是圓滿覺醒,方法是依佛說聞思修。 妙智明遠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頭面作禮,卻住一面,白佛言 如世尊說法次法向,云何法次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