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交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為什麼還會出現貧富分化越來越嚴重?

時間 2021-05-12 10:50:39

1樓:TheNightBeckons

一、貧富差距拉大和大家都獲益本質上不矛盾,b相對於a變差了,相對於從前的b變好了;

二、即使不交易,個人生產力的差異也足以導致貧富差距,交易只是個乘數。

2樓:

我經濟學不好,但因為是工科的,我從實際說些問題。定價權和廣泛的失業者能加重剝削,資訊的不平等產生差異。如果我修水壩,需求量的減少、和我同樣技能的失業者增多、社會化生產的脫節、不得不用資本來抵禦風險的情況、資訊不對稱(對方知道我的底價,而我不知道對方的),都會導致我得到的錢並不和我付出的相稱,起碼我是這麼感覺的。

3樓:jiaqi feng

隨便打個比方吧.

當不交易的時候,每個人自己搭草房.

交易後出現了樓房別墅.

樓房別墅好過草房,就是說每個人狀況都更好了.但樓房和別墅的差別,可比草房草房的差別大多了.

你說的變好變差,根本比的不是一回事,就像你說的這兩種情況,我覺得基本沒啥因果關係.

4樓:寧自

現有交易體制干擾因素過多,出現不平等交易條件而產生貧富差距。直接交易按需而易是理想化狀態,AB以自所需直接交換而沒有AB利益最大化考量。間接交易因交易各方加入增值體系人為延長或加大變數因素。

交易鏈變數因素過多使交易路徑因交易各方條件變化而變化。貨幣體系的出現使直接交易變成夢想,但也簡便間接交易。網路出現使貨幣體系簡化到極致無限接近直接交易的按需交易狀。

夢想可以成真。

5樓:「已登出」

因為均貧情況下是沒有貧富分化的

所以,大部分基尼係數都不怎麼好...除非背後能夠找到乙個好的原因然後用另外一種統計方法驗證

6樓:圖靈Don

很多人把交易當做理所當然,包括幾個經濟學博士。事實上,交易是有條件的,世界的預設狀態是不交易。

最大的條件是你有我有。你有大公尺,我有小麥;你有勞動力,雇主有工資。兩方都要有東西,才能交易。

窮人的狀況往往是這樣的:一畝三分地,每年產1000斤玉公尺,養家裡六口人,兩個七八十,兩個五六十,兩個四五歲,其中還有一兩個重病。

他們沒有可以與這個社會交換的東西。交易使交易雙方受益,那是基於可交易的情況。而這還達不到可交易條件,因為他們沒有東西可以交易。

此外,交易僅是在經濟學框架下的概念,經濟之外還有政治。很明顯的就是我打阿富汗,我打伊拉克。我有槍有炮有炸彈,就是要搶你,我跟你需要交易嗎?不需要。

一言以蔽之,交易是建基於沙灘上的塔,具備苛刻條件才能發生。窮人因為擁有可交易物少,往往被排斥於交易之外;而有槍有勢的強勢人物,則明搶,根本不需要交易。

7樓:張三

交換對社會來說是必須的,就好像吃飯對人來說是必須的,社會需要交換,就好像人需要吃飯,交換對社會的價值,就好像吃飯對人的價值。交易是一種社會現象,而貧富是對社會狀態好壞的描述。就好像吃飯是人的活動,而胖瘦是對人狀態的描述。

人需要吃飯,但有胖瘦。社會需要交換,但有貧富。

8樓:奇怪知識仙術師

「貧富差距」這個問題其實太複雜了,難道人的幸福感就僅僅侷限於「比別人好」?幸福感本身就是很難解釋的,從生物的本質來看,生物希望自己有更強的生存能力,也有傳宗接代的慾望,生存沒有壓力的時候,希望對整體族群做貢獻,甚至對其他有相似基因生物產生情感,貧富差距會導致富人的控制力強大到一種可以剝奪別人生存權的作用,當危及大多數人或者大多數人感到生命威脅的時候的時候,人民就會尋求革命來重新分配財富,一種互相鬥爭來重塑格局的手段。

貧富差距能刺激整體發展,但是不能觸及生存這條紅線,所以經濟危機就可能讓人做出野獸一樣的行為,解決方式我認為大概是民主之路,一種保障生存權的民主,抵禦生存危機,維持穩定發展,常常能感受幸福的一種民主。

9樓:王懿寧

從經濟學上來說,生產者從交易中獲得的是其勞動成本;銷售者獲得的是生產者剩餘;消費者獲得的是消費者剩餘。本質上而言生產者剩餘有實際的貨幣價值,而消費者剩餘則是感官感受。

馬太效應也指出了「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這種現象。

10樓:郭龍倉

每個人的狀況更好是相對於這個人自己以前的狀況,比如A以前有1塊錢,現在A有2塊錢,那麼A肯定比以前的狀況更好,但是同樣的情況下,B以前有2塊錢,現在B有10塊錢,所以以前B比A多1塊錢,現在B比A多8塊錢,那麼現在A和B都比以前的狀況更好,但是A和B直接的貧富差距變得更大。為什麼呢?因為社會財富的總量在增加,但是同時每個個體由於自身條件和背景的不同導致個體自身財富增加的比例不一致。

11樓:

交易最重要的就是術有專攻.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讓有不同愛好天賦的的人做他們熱愛並專長的事. 但是不同專長的價值取決與市場供需.

有些專長價值連城. 有些專長會的人太多價值不高. 所以會貧富不均.

但只要有交易大家總體都是共贏的. 貧富不均不可怕. 怕的是沒有交易貨品稀缺資金人力外逃.

阿根廷現在就是這樣.阿根廷是個非常美麗的國家. 確淪落的現在連番茄醬都沒有.

12樓:馮春

交易使得每個人的狀況越來越好,和貧富差距擴大完全是兩個概念。假設兩個人,乙個人擁有100塊錢,乙個人擁有10塊錢;差距90;如果現在兩個人,前者變成了200,後者變成了30,差距則是170。兩人的狀況都變好了,而且後者的變化狀況比前者更明顯,但是貧富差距卻進一步擴大了。

現實中,這類情況比比皆是,比如老闆個人和具體的員工個人。

如果從經濟學上說,財富的增長和財富的分配完全是兩碼事。

13樓:happyli

交易大部分都是不平等的,比如,出賣勞動力的時候,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勞動所佔的回報和資本所佔的回報是不一樣的,而真正創造價值的是勞動。而資本天生就不平等了,有的人繼承了很大產業。這些都是社會制度的不平等。

當然資本主義的最大好處是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因為注重生成的效率,注重資源的利用率。這種制度設計是效率優先的,公平往往被犧牲掉。乙個人人都沒有安全感的社會,怎麼可能有很好的公平體系呢?

乙個只注重資源回報率的社會,人只不過是各種賺錢或提高效率的工具而已,怎麼可能尊重每個個體呢?

每個人都有很多種價值,不單單是經濟上的價值,如果太注重發展自己賺錢能力,人就變得淡薄乏味,毫無樂趣可言。但現實中,當大部分人還在為溫飽,為追求物質生活的滿足的時候,那些藝術上或某些方面有天才的人就算他們將來非常有價值,在現實中也是窘迫的。因為現有的制度是激勵賺錢,提高效率,提高資源利用率。

很少關注創新,創造一種公平,愉悅,輕鬆的社會。

交易只不過是保證資源交換大致公平而已,真正有價值的是人,是人的創造力,這些根本沒有被保護,或者說根本不重視。這樣的社會自然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偶爾幾個人喊喊公平也只是為了讓這些不滿社會的人不要造成動亂而已,根本沒有想過,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是有創造力的,是需要保護,需要成長,需要鼓勵他散發他的天性的。

14樓:查兄

1,人一點都不理性和自律。 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早睡早起身體好,不論長期的健康乃至短期第二天的工作效率都會更好,事實上很多人連這個簡單事情都做不到。

所謂「 只要交易是自發的,它就應當會同時提高雙方效用 」 這個句話只是基於人的自發交易都是理性的而已。而事實上,大部分交易,受很多因素影響:各種廣告誤導,一時衝動等等甚至東西的擺設位置,當時的燈光,天氣等等都會左右人會不會買乙個東西。

這有啥理性和「使自己更好」的判斷可言。

15樓:jameslun

古巴山村裡的村民的貧富差距幾乎不存在,Isabel小姐再聰明再勤奮,收入也不比鄰居高,大家都是勉強果腹、用不起手機的生活水平。加州帕薩迪納,penny小姐在餐館當服務員,租得起大公寓、開得起小汽車、買得起滿衣櫃的新衣服、玩得起拉斯維加斯;然而,在生物製藥公司工作的閨蜜bernadette小姐的收入是她的至少幾十倍。——古巴與美國的經濟自由度天壤之別,其實就是允許自由交易的程度差別。

我覺得問題已經解答了~

16樓:

交易使每個人狀況都更好的判斷基於交易更有效率的配置資源從而產生更多的財富,這是個理想狀態,前提是交易的環境公平公正,資訊透明。交易不公平,譬如強買強賣,一方肯定受損。資訊不透明會導致你交換回來的商品貶值或無用武之地,比如買了土地卻發現房市崩盤(:。

如果每個人平等的交易,明確知道交易回來的商品可以為自己創造更多財富,那麼理想狀態便實現了。

17樓:帶王

我不懂太深奧的東西,不過我覺得這個得有點偷換概念,交易一般來說是平等的,強買強賣另當別論。

但是交易的結果不單單體現在貧富差距上啊,不能全用錢來衡量嘛,貨幣也只是市場上的商品之一。

18樓:

這種說法只是基於比較優勢而言,從這個方面來說雙方的狀況確實是有改善。比如有兩個人,乙個人花一天可以做一台電腦 (過於誇張了,但我覺得應該更能說明問題),但如果他去做餅的話,一天能做100個餅。現在有另乙個人一天能做200個餅,但可能得乙個星期才能做出一台電腦,所以根據比較優勢理論,第乙個人做電腦更有優勢,而第二個人做餅更有優勢,那麼第乙個就應該專心做電腦,第二個人就專心做餅。

然後這兩個人進行交換,那麼他們的境況就都會的到改善,因為每個人都最大化了自己的輸出。但在現實經濟中這是不可能的,乙個人可能並不會選擇自己最擅長的工作,而是選擇收益會最高的工作,或許在乙個理想的經濟環境下這兩個概念應該是等價的,但在現實經濟並非這樣。這樣一來,比較優勢理論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交易的實質可能也發生了變化,有一些交易是不公平的,是一種被迫交易,這樣一來交易的雙方所得到的利益就發生了傾斜。

其實教科書上的很多理論都是很理想的狀態,為了便於分析把很多的現實因素都剝離了,所以得到的結論是符合邏輯但於現實還是有差距的,更甚的就是可能是相左的。

如果只是學習純粹的經濟學理論的,我覺得更多的應該學習裡面的分析問題的思想,因為那些理論的基石都太理想化了,照搬它來分析現實經濟問題,你會懷疑這門學科的科學性的。

我並不是經濟學科班出生的,所以說的可能也不太對,看了前面有幾位前輩都答個這個題了我也就來說說自己的觀點,有了他們的答案在前面就算我說的可能不對也應該不會誤導看官了。

19樓:梁春曉

這個問題與交易能力和定價權有關。一般而言,富裕方的交易能力和定價權較強,貧困方的交易能力和定價權較弱。

在自發自由的情況下,交易無疑「能使每個人的狀況更好」,但由於交易能力的不同,交易各方對交易的定價權也不同,對交易總收益的分配難免不均衡,因此,交易後「狀況更好」的程度也不同。長此以往,就會出現貧富分化的現象。

通常情況下,獲得更多交易收益的一方,會進一步強化其交易能力,進而取得更大的交易定價權,獲取更大的交易收益,這進一步加劇了貧富分化。

如何矯正?一是制度性的傾斜、救濟和糾偏,如扶貧和稅收政策;二是技術性的進步、賦能和賦權,如網際網路和電子商務。

既然每個人都有缺點,為什麼還有好人和壞人?

人道滄桑之悟語 人的好壞是相對的,沒有絕對。乙個角度來說在社會之中所謂的好和壞是指相對社會公共意識的。乙個國家的間諜是這個國家的功臣,可反之是另乙個國家的罪犯。警匪片裡的臥底更是。對於大眾來說,做事顧及別人感受的一般是好人的做法,不顧及別人的多半是壞人的行為。相對自己之外,傷害面越大,罪惡越大。因為...

每個人都有爸爸,反過來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有兒子呢?

設爸爸為A,兒子為B,女兒為C。則B存在的前提是A存在,即B是A的充分條件,也即,兒子存在則爸爸必然存在同每個人都有爸爸。另證,假設A存在的前提是必有B C。那麼若A存在,則可能存在B也可能存在C。即A不是B也不是C的充分條件,也即有爸爸不一定有兒子。綜上,A是B的必要不充分條件,即有兒子一定有爸爸...

既然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那為什麼許多人說移民「崇洋媚外」

海外百科 最近網路上充斥者一些比較狹隘的認知 移民人群幾近於背叛了祖國 這是一種多麼讓人恐懼的 莫須有的 定罪 移民人群的移民緣由各有不同,有的是喜歡他鄉的生活方式,有的是熱愛他鄉的自然風景,有的是為了工作和發展,有的是為了子女求學,還有的 特別是高淨值人群,會從財富的全球配置角度看待問題。伴隨著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