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有些自主品牌,要把設計中心放在國外?

時間 2021-05-30 07:46:07

1樓:路迪

我想應該是因為氛圍和環境,因為汽車設計不是英雄主義很難由乙個人去完成,他是乙個團隊合作集思廣益才能完成的事,因此原來那花大價錢挖乙個兩個高階這個設計師回國帶團隊的做法基本上都不成功,而能把整個外國團隊挖到中國的公司不多而且這個做法難度太大,而且就算把整個團隊發到國內去都會有乙個文化,語言,對整個研發系統水土不服的階段,因此在境外設立乙個衛星設計部是相對最可行也最有效的做法,這也是各大國際品牌一直在做的事情,這樣子可以以當地的氛圍系統和文化讓隊伍執行專案,最後把專案輸出的結果與國內本部去對接優化,這樣效率最高而且結果最好。

2樓:散步

設計師做為乙個創意群體,他們需要乙個環境。

這個環境不僅僅是好的待遇和辦公條件,同時也需要同行之間交流、感受文化氛圍、及時跟進流行趨勢等等。我認識乙個在上海工作的資深的德國工程師,連理髮都回國理髮,從來不在上海理髮。

他認為頭型是乙個人內心想法的表達,不能馬虎,國內的理髮師沒有辦法按照他的要求設計髮型。

儘管我們大多數人認為上海已經是非常國際化的大都市,儘管我沒有看出來他從德國理的發有什麼不同,但是他數年如一日地堅持回國理髮。當然,這只是乙個極端挑剔的個例了。

國內的汽車設計文化還沒有成熟到自成一派和足夠大的圈子。

這個道理跟很多藝術家跑到北京的798周邊或宋莊安營紮寨是類似的。

另外,即便是這些設計師在中國工作,通常來說跟總部所在的地方要分開辦公的。

一方面是為了便於老外們的生活起居,另外一方面是為了避免文化衝突。

文化衝突不僅僅是中外文化衝突,而且是製造業文化和設計文化的衝突。

中國的企業普遍缺少設計和研發基因,所以企業文化更多是商人或製造文化。

車企的製造文化非常強調紀律性——嚴格的考勤制度、苛刻的工序、統一的工服、服從安排、集體行動等等,而很多設計師是比較感性的、散漫的,所以你按照工廠管理模式要求他們的時候會很容易引起雙方的不適。

3樓:惡魔蛻變體

我來答一下國外設計中心百分之九十負責前瞻設計,主要負責品牌定義和家族特徵,需要的設計師也是負責到CAS結束階段.

再來說一下為什麼要成立外國造型中心,原因很簡單就是國內設計師水平和國際上大的主機廠相差太多.一般的戰略是先成了國外造型中心,招幾個設計大牛成立後把本土的設計工作人員外派學習交流.國內相對來說設計氛圍很差.

並且怎麼說老外玩設計也玩這麼多年總是需要學習和借鑑的.這樣可以在設計方面少走很多彎路.

順道吐槽下行業水平.國內水平真的是差很多.由於汽車開發流程基本都需要兩到三年所以對設計師的考驗不是想象中那麼輕鬆的.

想象一下最近逆襲的本田第十代CIVIC是三年前就已經造型凍結了.你可以再回頭看看13年上市的車都是什麼樣子的.由此可見汽車行業對設計師和決策者的考驗有多大.

本司的車現在在做的僅僅是剛剛跟上比較流行的設計語言而2年後再上市造型看上去就會很low......

一不小心寫這麼多,個人一點愚見.入行時間尚淺胡言亂語請多包涵.

4樓:青橙

很多企業,國外的創意設計比國內強,而且執行力更強。國內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執行力不夠,存在明顯的混天蹭飯的情緒,所以就這樣了。。。總起來說,素質。

5樓:林雨

因為他們自己也知道,賓夕法尼亞、喬治亞羅等外國名字能騙點錢。設計再好,成本預算太低,實現度能高到哪兒去?豪華車好看,設計好是一方面,成本足夠實現還原設計才是基礎。

5萬的車,耶和華和釋迦摩尼聯合設計也上不了天

6樓:泥巴巴

國內不是沒有好的設計。

比如換殼長城的設計就是國內搞的,效果還算不錯吧。

而這些設計中心在國外的有乙個共同點,

他們是國企。

請看下面兩句話:

2023年6月,XX汽車推出了全新設計的XX車。

2023年6月,XX汽車推出一款由XX汽車在歐洲成立的國際設計中心全新設計的XX車。

這兩句話裡面的政績差遠了。

自主品牌汽車哪個最好?

冰可樂 安全性方面,A級車毫無疑問是觀致3,可惜觀致3那個定價,決定了這款車的銷量就是3位數。B級車的話,估計應該是吉利GC9。SUV的話,長城H6 H8 H9,BYD S6 S7都很好。 安全性的話,有測試標準比較好評價和宣傳,比如觀致3拿了五星冠軍後就宣傳了好一陣。但是我想說其實老百姓最關注的,...

如何評價自主品牌汽車?

其心悠揚 沒有合資品牌情節自主品牌車企已經在25萬之內的汽車市場做的非常好了。現在的自主車企已經從價效比為賣點的道路裡走了出來,專注與品牌的經營與鞏固。未來不斷的對標合資車企,並與其不斷競爭。我覺的不出10年肯定會發生巨大變化。 一線的中國產自主品牌從16年開始就突然發力了,效能,質量提公升很快,相...

自主品牌車 好 到什麼程度了?

鍵盤說車 有一定程度進步,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我始終覺得,能把東西賣出溢價,是種本事。就像我最佩服手機裡邊的oppo跟vivo,人家當年可以把成功產品打入3000 的價位,賣5000也有人買賬,其他一幫子還在跟小公尺胡攪蠻纏。自主品牌也要有能站出來的 風一樣的男子 大家到了網上對中國產都是黑,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