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為是由慾望,目的驅動的,還是由理性驅動的?

時間 2021-05-12 04:04:23

1樓:徐世寒

因人而異,因事制宜。

就我個人來說是感性帶戰略,理性做策略。所以可以說是感性驅動。

但是也有人是理性帶戰略,感性做策略,或者說是理性和感性並存做策略。畢竟指望感性做策略有些不靠譜。除非乙個人能放飛自我。別人不好說,反正我做不到。

就我自己來說,嘗試過去放飛自我(這裡的放飛自我不是指放縱)。但是每次結束之後都會想死身邊的一些雜七雜八的事情,不得不回歸現實。

從歷史上來說,不同環境的人被不同的因素主導。比如說大唐盛世,一派祥和,很多詩人飲酒作樂仗劍天涯。事實無從考證,但是從史料看來是這樣。

而在戰亂年間,人們的目標只有生存。所以此時的主導因素必是理性。反觀大唐盛世,即便「詩人」比其他時代多,但是總體上還是以生存為主。

再看看現在的社會,可能周圍的生活都很正常,很平凡。但是平凡的背後必有不平凡的過往,每個人都有他的目標。

所以我認為就整個社會來說,多數人以理性驅動。但是就整個人類來說,總體發展的方向是相同的,可以說整個人類以感性驅動。

這個問題很複雜,我只是把個人理解寫下來。達不到解決樓主困惑的高度。

驅使行為的是原因還是目的?

小黑不惡 所有的行為都有其目的,而驅使行為的從來就是慾望!大部分人上班是為了活著這一慾望,一部分為了興趣,然而無論為了什麼,通過一層一層解剖過後,呈現出來的根源在於慾望!人根本很難做到絕對無欲無求,因為每乙份追求都是欲,連追求無欲無求本身都是一種慾望。人因慾望而活著,又因慾望而死。原因,往往都是在行...

行為是幫助人們實現目的的,目的實現後行為就意味著沒價值了,就得必須停止嗎?

迷茫的人 行為是幫助人們實現目的的。也就意味著行為的幫助性是在目的實現之前,目的實現之後就沒有了這一幫助性,所以目的實現後行為就可以終止。 古月寒 不是必須要停止的,停止與否的決定權在你手上,即便這件事情沒有價值,你仍可以繼續做。當然,人一般不會做沒有價值的事,如果堅持做,說明它對你還是有某種意義上...

人的慾望是由多巴胺分泌引起的,如果將分泌多巴胺的器官破壞掉,是不是接近佛教的終極目標「涅槃」?

好傻好天真,其實你的問題回答了你的問題。赫胥黎有本書叫 知覺之門 描述了他吸毒後達到所謂宗教境界的異樣視角。邏輯是這樣的,成癮物質或成癮行為的本質是生成多巴胺神經遞質獲得愉悅感,而這種愉悅感最大化就是不分你我,沒有評價判斷 判斷評價是社會性教育結果 也即所謂的空性境界。也許就是你說的涅槃。所以是多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