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有什麼行為是不帶目的性的?

時間 2021-05-12 02:43:50

1樓:

無法自我覺察的身體行為,(不是生理行為),是沒有思維活動的無意識動作。思緒不可控的條件反射居多。比如:

膝跳反應,抽筋,噴嚏。 (這些雷同動作其實滿足了無意識,生理層面上的目的性)只要不是植物人... 每個人的日常多數行為都是帶有多重層面目的性的,差別只在於是否有知覺,其不同層面需求的意識。

這個定義還遠遠不夠準確。本人知識面與表達力有限,所言僅供參考。簡單理解的話,舉個不恰當例子,如果人是機器,有目的性的行為(不論是否涉及潛意識)是與人共存共滅的存在,是維持其生命體運作的能源動力,即有目的性的行為支撐起人生存。

具體化例子,生活行為裡,自完成不論有無夢境的睡眠,從睜眼這個動作開啟新的一天,大到意識流選擇包括審美(都是涉及潛或主觀意識行為的假客觀選擇),小到刷牙及每天本能的想吃什麼。人的心理,思維,生理行為都帶極強的目的性,下意識選擇,意識的衝突,差別只在於這個人是否客觀與主觀知覺again lol,人不同行為的劃分,區別也許只在於更傾向於滿足什麼需求,精神or生理,有意識or潛意識,僅供參考again

想要得到更全面及中肯的答案,此題的解答範圍牽連甚多,並且細談需從聯合起各方面科學下手。個人認為,排除掉哲學與其他對人類生存狀態有所影響的直接生態環境之類的科目,也起碼要從腦科學,生理學,社會學,與尤其心理學各大方向(社會,應用,教育,及兒童心理學,尤其要從潛意識,行為,人格與動機下手。)mark表示等有力概括補充細論的一天。

不過,似乎思考這問題也沒啥實際意義,長期保持反思,自我與環境覺察,認真活著當下於人本身比較有意義叭hhh

2樓:廣宇

審美。當人在對某物進行審美判斷的時候,這一行為既是無目的的,又是合目的的。

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闡釋了審美判斷的四個契機,其中第三個就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

所謂的無目的,就是人的審美活動不摻雜任何利害關係,無關功利,沒有實用層面或道德層面的現實約束。比如我們欣賞一幅畫,並不是為了實現它的某種現實目的,它沒有物質上的實用性,也沒有道德上的義務要求,不屬於理性分析也不屬於邏輯推斷。我們只是在感受這幅畫傳遞的美感,這只是一種直覺感受。

所謂的合目的性,是指審美活動引起了想象力和知性、理性的自由遊戲,這又實現了一種情感上的愉悅,美的形式使人在審美活動中獲得了超脫和自由。欣賞一幅畫本來並不是出於功利目的,但這幅畫形式上的和諧美卻滿足了我們的一種內在需要,它的構圖、比例、線條、色彩和光影,都可能讓我們聯想到更多的東西,觸發各種各樣的情感波動,可能是回憶或暢想,感動或驚懼,喜感或崇高感,等等。審美活動讓我們從閉鎖的、現實的生存方式中得到片刻抽離,躍入了更開放的、更自由的、更有創造力的生存方式。

這是合目的的,又是合規律的。

所以,審美判斷這項活動雖然是不帶目的的,但它又是可遇不可求,具有顛覆性的效果和魔力,可以震撼人,喚醒人,改變人,審美經驗甚至可以成為一種生命經驗或者說生命事件。

3樓:三金

發呆叭。。。

只有什麼都不想做,什麼都不想想的時候才會發呆。當然,也可以說發呆的目的是讓自己放鬆。不過,像無意識的發呆或者因為無聊發的呆應該都是沒有目的性的了。

4樓:萊牧

先貼一段黑客帝國2的經典台詞:

'There's no escaping reason, no denying purpose - because as we both know, without purpose, we would not exist.'

'It is purpose that created us, '

'Purpose that connects us, '

'Purpose that pulls us, '

'That guides us, '

'That drives us, '

'It is purpose that defines, '

'Purpose that binds us.'

Smith認為他自己的和Neo都是被目的創造、聯絡、推動、引導、驅動、定義並鏈結在一起的。

沒有了目的,他們根本不會存在。

電影中的虛擬人物,道出了真實世界的規則。

回到問題上來。問題問的其實是有沒有例外。

有,很多。

首先要明確區分有意識的行為和無意識的行為。

有意識的行為都是有目的性的,比如讀書工作吃飯睡覺。

我們絕大多數時間都會無意識自主呼吸,但跑步時我們會有意識地調整呼吸,這時候呼吸從無意識行為變成了有意識行為,其目的性很強。無意識的呼吸當然也是有明確目的的:維持生命麼。

我們的身體正常執行過程中,有大量的無意識行為,都是為了有機體正常運作而存在的。但也有大量的條件反射行為是沒有目的性的,可能以前有目的性,現在已經沒有了。

典型的例如膝跳反射導致的踢腿行為:它可以用來檢測你的身體的健康狀況,但這個行為本身是毫無目的性的。

5樓:「已登出」

忍俊不禁,不由自主,情非得已。

便是相思。

附一首很喜歡的詞:

元代徐再思的《折桂令·春情》

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雲,心如飛絮,氣若游絲。

空一縷余香在此,盼千金遊子何之。

證候來時,正是何時?

燈半昏時,月半明時。

6樓:zhuc

活著?我們是被動選擇地出現在這個世界,接著融入社會的大波浪裡,我們時常談生命的意義,卻又卑微到塵埃。

所以我覺得我們對自己的出現是不帶目的性的。

7樓:

吃飯的目的因為「餓了」,喝水的目的是因為「渴了」,穿衣的目的是因為「冷了」,根本目的是想要活著....世間萬物都是帶著目的性的...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

8樓:Lyonald

沒有吧不管有意無意,一切都是目的驅動的。

生命的行為模式很有意思,往往是先建立乙個目標,然後朝著這個目標行動。這個目標可以是物理性的(目的地),也可以是精神性的(心理滿足)。

一些看起來毫無目的的行為,可能是為了滿足內心深處(或者印刻在基因裡)自己都未發現的目的

9樓:

如果把目的性理解為對物質世界進行合利益地改造的話,那麼不帶目的性的行為可能發生,那是在人們對待乙個審美物件的時候。

康德這樣的理論家認為審美物件的特性是「無目的的的合目的性」。

一方面它們的建構有目的性:藝術作品的各個部分協力對整體產生意義,引發觀者的愉悅、驚訝和沉思。

這種美學性的目的反而使得它超脫於外在目的(說明什麼,勸誡什麼,反映或加固了什麼意識形態、流行觀點),變得只為人們的精神昇華服務。這不是說藝術作品就不能進行說明和勸誡,而是指它們的功能不止於此,而且不願讓觀者得到明確的答案。

(參考喬納森·卡勒的文學理論入門第二章)

做事目的性很強有什麼問題?

怎如初 你有些麻痺了吧 找不到日子的趣味了,莫非你是被什麼思維禁閉了?至於怎麼做我也說不出所以然,我只能從你的字裡去幻想你所說的情景,或許你很久曾經的成長環境讓你變得這樣了吧,人久了,會蒼茫,麻痺,渾渾噩噩,假如不想堅持現狀,那就斗膽些,去做曾經感觸卻沒敢做的,不以犯罪為條件確切點說野心強勢並不是什...

旅行,究竟是有目的性的好還是漫無目的好

珊瑚礁小藍 旅遊和旅行還是有差別的。旅遊重點在 遊 更多指遊覽 觀光,也就是說,有目的性的去吃吃玩玩 快樂就完事了!旅行重點在 行 更多指行路 修行,也就是說,在於我們是否收穫了什麼在吃喝玩樂以外的東西,領悟 感受 體驗到了什麼。舉個栗子,如果我去某地旅遊,我會做好路線規劃,吃什麼,去什麼景點都規劃...

為什麼生活的目的性太強,反而更容易迷失

暖暖 生活目的性太強?做事目的性強理解,生活目的性強表象行為就是,事事圖利,項項利己,你要是這麼活著,沒被人打死真的蠻奇蹟的,而如果你在這個邊緣反覆大跳,做人做事不如上邊自私了,可是一樣會收穫他人的不解,不合作,冷暴力,惡意揣測,曲意逢迎,基於人是群體動物,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你黯然失意,甚至低靡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