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正面被撞時,壞的越多說明它的安全效能越好嗎?

時間 2021-05-07 21:02:43

1樓:Taormina

你和鄒市明單挑你一腳踹在他的鼻樑上,他同時一拳打在你彎曲的膝蓋上。他鼻樑出血,你捂著膝蓋跳了好幾圈。是不是證明你比他能打?

笑話日系車軟的請開上你的愛車受CROWN老廣本車頭試試。他倆能把磚牆撞個洞。

還有乙個高讚說日系車為了應付安全抽查把發動機後置進駕駛室。連汽車基本構造都搞不懂。我非常驚訝日黑能瞎編到這個程度。

駕駛室和發動機艙是隔開的。不隔開你制動液冷卻液各種線束你給我放哪?唯一乙個如日黑所說的發動機進駕駛室的我看只有銳志——大哥銳志是後驅的那個是變速箱不是發動機啊車盲!

2樓:

如果被撞的不是另一輛車,而是題主自己,就知道是不是車壞的越多越好了。

汽車的安全性,既要考慮與建築物碰撞後保護駕駛員,也要考慮碰撞行人之後行人的安全。

3樓:

我有過類似的 BMW追尾對方一輛前路虎後卡宴造型得中國產SUV 車頭直接卡在對方後保險槓下面了

結果就是我的大燈前保險水箱全爆了引擎蓋變形對方就保險槓擦了點漆

還是什麼都說明不了

4樓:

把火柴壓扁吸能變形潰縮,

把一堆小紙片壓扁也是吸能變形潰縮

但是這兩者能一樣嘛????

最後,我倒想問問,你是希望你硬它更硬,還是你軟它更軟?

5樓:Moxos Yuri

碰撞裡面說的剛性是指車廂剛性。

要看人安不安全,先看車廂有沒有變形,門還打不打得開。然後還要看發動機有沒有侵入座艙,和方向盤有沒有壓迫到駕駛員。

6樓:maomaobear

簡單說吧

從幾十年前,人們已經知道,汽車要設計的中間硬,兩頭軟,這樣發生碰撞的時候,前後通過形變增加碰撞時間,降低人體承受的G值,再配合安全帶,安全氣囊,達到安全的目的。

無論什麼汽車正面撞剛體,都是前面崩潰變形,駕駛艙盡量不變形。

但是這個是剛體碰撞

在車和車正面碰撞時,吸收動能的兩輛車的前方變形區,A車變形既是給自己的駕駛艙吸能,也是給對方的駕駛艙吸能。

對於先變形的車來說,它是雷鋒,承擔了給對方吸能的任務。

後變形的車實際,車車相撞,等於撞上了乙個有軟墊的剛體,損失比同樣速度撞剛體要小。

吸能區的軟硬取決於車自己的動能和安全級別。

為什麼越重的車,對撞越佔便宜,因為2噸的車60公里撞剛體,有更大的動能,要吸收這個動能,吸能區必須設計的強一點,要吸收的了2噸車60公里時速的動能。而1噸的車只要一半的結構強度就夠了。

所以,同樣都是碰撞五星,越重的車,對撞越佔便宜。

不過,車的承受能力是有極限的,太快的速度,太大的動能,車身自己的吸能和結構強度是扛不住的。所以高速上盡可能別出事故,和40噸大卡車比,2噸的賓士s和不到1噸的QQ,都是紙片。

7樓:JackyQ

崩潰吸能,是日本車TM最大的謊言。真正的賽車上的崩潰吸能是這樣的:

最早搞吸能,是因為上世紀八十年代碰撞試驗結果越來越成為客戶選擇汽車的依據,而日本車普遍過不了碰撞試驗,又沒有能力提高效能,改善車身結構和改進材料,怎麼辦?改軟,靠發動機艙的變形吸收。結果直接把發動機推往駕駛艙。

人家說草,你咋能這樣的?這不是作弊麼?然後加強膝部安全打分,然後增加多個角度碰撞動能等等。

但是日本人總能找到應對的方法。當然那這麼多年日本人也不是傻子,也在不斷的發展解決措施。

經常很多人說日本車的特色就是利用變形吸能或者崩潰吸能,你去翻翻本田豐田哪個車企會吹自己是這個方面的?CRV出來的時候宣傳的恰恰是先進的車身結構,能夠將碰撞動能傳遞到整個車身緩衝吸收。這個基本上就是打臉了ok?

車輛對撞,越會吸能的就一直吸下去。上世紀九十年的日本車,業內的代號就是「活雷鋒」。不多說了。

8樓:

並非是撞得越碎、變形越大越說明車越安全。

網上有種說法,即日系車對於汽車安全的設計理念就是盡可能的在碰撞時通過車身的變形來吸收撞擊動能。這種說法對也不對,因為安全並非僅僅是吸能。不僅僅是日系車,其他品牌也都有這種吸能設計,比如有些廠商會用鋁合金鑄造發動機蓋,好處之一就是相比於鋼板更輕,好處之二就是鋁合金的變形能力更強,在碰撞時通過發動機蓋來吸收動能。

比如在一些車型的前防撞橫樑與底盤的連線處,設計很多的褶皺,這種設計也是在碰撞時,褶皺會變形來吸能。而有些安全出名的車型除了使用褶皺,還會使用潰縮盒,也是一種吸能設計。

但是!吸能僅僅是安全的一種,吸能僅僅是為了保護車內的人員避免過多的受到動能衝擊造成意外損傷,且吸能一般只在車頭。對於安全,最重要的還是防撞梁、安全帶和安全氣囊。

看一輛車是否安全,簡單的方法就是可以去看它使用的硼鋼佔總車身框架的比例以及所使用硼鋼的屈服強度。硼鋼是一種高強度鋼,一般主要應用在車身主要框架上增強車身的安全效能,目前廠商都會使用硼鋼,但是屈服強度和使用面積都不同,拿安全著稱的沃爾沃舉例,沃爾沃硼鋼使用面積達20%-40%之間,屈服強度達1800mpa,而一些日系車型的硼鋼屈服強度僅僅為600-900mpa。

歸根結底,車身的安全並不是撞得變形越大越好,在一定範圍內變形是正常吸能設計,過度變形則是車身的強度不夠,這種情況會造成發動機擠壓駕駛艙,或者直接撞扁了,三廂變兩廂,對車內人員造成更大傷害。

如果你還不明白,拿乙個空易拉罐吧,在動能足夠大的情況下,你可以輕易地將它踩扁,但是如果你踩乙個玻璃瓶,你則很難讓它變形,如果這兩個器物裡都有人,你覺得哪個受傷更大?

如果一輛非機動車左轉時,被一輛直行的汽車撞了。但是汽車屬於超速行駛。那判非機動車違反借道行駛合理嗎?

于曉平 首先題主問題就不對,被帶坑了。非機動車行駛沒有 借道 的說法。其次非機動車左轉,說明這是個路口。那麼路口是否有指示燈或標誌就很關鍵了。第三交通事故定責的原則是過錯原則。假設非機動車沒有過錯,那麼機動車超速全責。因為機動車路口不僅不應該超速,還應減速。假設非機動車違章行駛,那麼雙方存在同等責任...

如何正確理性處理騎自行車被汽車撞的交通事故?

遠行 第一步 檢查傷勢 人和車,別動車 第二步 報警,不要嫌麻煩。人擦傷什麼的就算了,車子有損壞就有必要報警了 第三步 如實向交警反應情況。ps 一定不要激動,不要激動,不要激動。心平氣和的說話,不行就報警,等交警來。騎了有兩千公里吧,有一大半是在城區騎的,沒撞過人,也沒被撞過。有幾次比較險,差點被...

從瑪莎拉蒂撞寶馬看被追尾或者被撞最安全的藍牌車是什麼?

已重置 剛剛被追尾一次,感覺比較有發言權。事情是這樣子的,橋上有施工路段,所有車輛減速,我也減速,結果後方一輛suv撞上來了,速度肯定不快,大概30公里左右,車輛也都是傷了一點皮毛,但追尾那一下的衝擊力還是很強的,撞的那一下我感覺到頭皮發麻,有那麼一秒鐘左右的懵圈,才反應過來被追尾了,因此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