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評價為啥那麼高?

時間 2021-12-20 08:24:40

1樓:董休昭

第一、蜀漢一直以來「荊州派」都是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早在劉備剛入蜀就已經「豫州入蜀,荊楚人貴」,更本不存在擺不平派別的問題。而且諸葛亮能讓不同派別聽他話是因為他「依法治國」。陳壽曾在《三國志諸葛亮傳》裡評價諸葛亮治蜀「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因此「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

如果諸葛亮是靠兵權來壓制反對者,那蜀地就不會在西晉還有許多諸讚揚諸葛亮的聲音。

《三國志諸葛亮傳》:至今梁、益之民,諮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孟軻有云:

「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信矣!

《袁子》:亮死至今數十年,中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諸葛亮有焉。

我認為只要看過《三國志》都不會有這個問題,所以求求史盲多看看歷史。

第二,諸葛亮對劉禪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諸葛亮時期貫通內外的行政原則,而「宮中府中,俱為一體」,意在以宮、府的協調保證蜀政的暢通。宮、府之分,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武帝時候。漢武帝常以內朝凌駕於外朝之上,丞相如同僕從。

對漢武帝這樣的雄猜之主來說,此制可滿足其集權的需要,且武帝亦能駕馭這種體制。但到東漢後期,尤其是桓、靈之世,則表現為宮中諸中常侍操弄權柄,逾越正常的行政程式,干預政事,致使朝政混亂。桓靈二帝「親小人,遠賢臣」,加上宮府關係錯亂,導致了劉備和諸葛亮「未嘗不嘆息痛恨」的漢末亂政。

宮、府一體,要點在於「不宜異同」、「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意謂在陟罰臧否、論刑論賞這類事情上,後主不能因宮中而同,因府中而異,從而造成內外有別,宮府對立。

宮中府中,各守份際,各司其事,又保持協調暢通,這才是政通人和的關鍵。諸葛亮行政,涉及宮、府關係時,程式上是非常清晰的。蜀漢後期,宮府關係發生變化。

延熙七年(344年)尚書令費禕北赴漢中御敵後,董允以侍中守尚書令,至延熙九年卒。此為權宜,但有此先例,後遂有陳祇以侍中守尚書令,時間長達八年之久,後又有樊建以侍中守尚書令。這已近乎宮、府不分了。

當然這是後話。

第三、費禕董允郭攸之掣肘

除了郭攸之膽小怕事(但非常博學,是荊州名儒),費禕和董允在蜀漢風評很好。沒有這些掣肘,蜀漢國祚還要縮短。

《三國志董允傳》:(郭)攸之性素和順,備員而已。獻納之任,允皆專之矣。

後主漸長大,愛宦人黃皓。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允常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責於皓。皓畏允,不敢為非。終允之世,皓位不過黃門丞。

《華陽國志》:允立朝,正色處中,上則匡主,下帥群司,於時蜀人以諸葛亮、蔣、費及允為「四相」,一號「四英」。

2樓:真三三無

諸葛武侯有經天緯地之才

道德完美無以復加

君臣際遇不可複製

他的一生

未來的皇帝凡三往乃見

皇帝臨死

以全國全權委託

作為臣子

一心為國

不但無私到極致,盡忠為國至死方休

而且君能盡臣之才,不負一身本領

君得此人為臣而無憂,高枕而臥

臣有此人之際遇而無憾,足慰平生

中華文明自商朝有文字以來

2023年信史

能同時成為君臣共同偶像的

唯此一人而已

如何評價諸葛亮?

胖子 我個人覺得,丞相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之一,是構成這個民族的脊梁的重要一塊。中國的歷史上正是因為丞相,岳飛,文天祥,于謙等等這些先賢的言行,不斷促成了這個民族的價值觀的完善,而這些價值觀所指導的行為讓這個民族一直屹立於世界到今天依然欣欣向榮。 藜杖吹火讀三國演義 打...

怎樣評價諸葛亮?

人間至味是清歡 劉備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孫權 丞相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於四表,無以遠過。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重複結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鹹共聞知。傅幹 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孟獲 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賈詡 諸葛...

易中天為啥要詆毀諸葛亮?

誰解其中味 三國神化了兩個人,乙個是關羽,另乙個就是諸葛亮了,導致整個民間也把他們當成了武聖和智慧型的化身。那麼他們真的擔當得起嗎?相比於漢初的張良韓信 也是一文一武 他們都是輔佐姓劉的,結果大家都非常清楚。諸葛亮只有小聰明,認為別人都不行,什麼事情都要自己作決定,即使死了也要留下所謂的錦囊妙計,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