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尊儒術」究竟有沒有必然性?

時間 2021-06-20 19:20:22

1樓:梨花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是東周部落領主分封制度解體,新制度呼之欲出,所以諸子百家各顯其能,都在嘗試建立符合自己理念的全新社會制度。但經過五六百年的嘗試,總要產生個結果,於是董仲舒借用儒家的名義,建立了封建帝王集權制度。

所以說百家歸一的歷史潮流具有必然性,但「獨尊儒術」的結局不一定具有必然性,也可能是「獨尊法術」「獨尊墨術」的結局。

2樓:怕怕

看什麼時代。

史前,儒就是巫。

古儒,明確行為規範。

漢儒,重儀軌,在大一統世俗大國,探索出建立認同感的一條道路(另一條是宗教)。

宋儒,重內省。

明(清)儒,僵化封閉,固化階級。

獨尊儒術,講的是董仲舒的話,非常非常必要!而且其影響力,一直延續至今。

3樓:平平淡淡

有,這個是統治階級的需要,它更符合當時國情需要,只是他的對與錯,經歷了這麼多朝代更替,我想我不需要再在實際事列上去說什麼,海納百川,有融乃大個人觀點更加傾向於百家爭鳴,求同存異的大同世界

4樓:方琢月

這個問題推過好幾次,也回答過好幾次了。再答一次:首先要明白一點就是古時候根本沒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八個字。

它的出處是2023年易白沙在新青年上寫的一篇叫《孔子平議》的文章裡第一次提出的。第二是漢武帝根本就沒有罷黜百家,而是各家學說都予以保護。漢武帝用人不拘一格,對儒家是尊而不用,儒生真正得到重用要到漢元帝時期。

第三是獨尊儒術這個詞很含糊,要看你怎麼定義它。如果說是指儒學成為官方學說,那可以肯定地說,它是有必然性的。其中的原因很複雜,三言兩語講不清楚。

這裡只簡單列幾條:其它各家學說根本不考慮皇帝會死,皇位需要繼承這個問題,儒家能很好的解決,這個看起來簡單其實很厲害了,對比一下古代帝國從波斯帝國到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帝國的皇帝繼位各種混亂就知道。第二,漢武帝漢宣帝尊儒,是為了削弱軍功貴族或外戚的勢力,填補權力真空,儒生對皇權的威脅也最小,遠遠小於法家造成的軍功貴族和黃老道家造成的大商人。

第三,儒學取士有利於削弱世襲貴族,加上皇權。財產和封號都能世襲,但是知識是不行的,得從頭學起。當然學知識也需要資本,所以還是會形成東漢的豪族和後來的門閥都是經學世家。

但唐宋以後,科舉和印刷術的發展,打破了經學世家的知識壟斷。所以再也沒有強大的世襲貴族出現。這是中國傳統社會儒學取士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打通平民上公升的社會通道,遏制宗族世襲勢力,確保皇權的穩固。

類似的文官考試制度,英國要到19世紀才出現。

5樓:西伯利亞

沒有必然性。

在春秋戰國的大爭之世,百家爭鳴,儒家學派一直都是失敗者,從未勝出過。

宋、魯、衛、陳、蔡、鄭、鄒、滕、邾、薛、曹等國,這都是信儒家的。

儒家之所以成為顯學,只因失敗者太多,他們都聚集在儒家「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的大旗之下,期待復辟的那麼一天。

直到漢武帝的出現,把其他各家的道統全滅了,只剩下儒家一家,沒有了競爭者,這些專吃死人飯的一批人,搖身一變,登堂入室。

自此以後,皇權從一桿子到底,轉變為不下裡,不下鄉,不下縣一直到不出宮殿。

6樓:黑色的兔子

所謂政治,其實最後會歸結為人與人,人與物的關係。而最終的落腳點,是人與人的關係。

不論是「天下不歸楊即歸墨」的楊子,墨子。以及幫助秦從戰國七雄勝出的法家。其學說的落腳點,都是人與人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同!

其中,法家強調人人面對規則一樣;楊子強調人人一樣,莫佔他人物,即便皇帝也一樣;墨子強調,人人一樣,且物歸所有人共用,對誰都一樣!無怪呼孟子說「楊無君,莫無父」。

而儒家,我們必須知道的是,他的邏輯落腳點,最初是周禮,是禮制!所謂禮制,就是一套強調人人個就其位的邏輯!並且這「位」是不同的,人不同,位不同。

隨之人物關係也會不同。所以之後有刑不上大夫,祭祀因人規格不同,人與人相處又以其位不同面對的規則也不同。

而這一切,在紛亂的時代,可以自由流動的時代,顯然不會被作為大多數的普通人選擇。在「儒國」我得點頭哈腰,努力會因人不同。還不如去更平等的「法國」、「楊國」、「墨國」。

但秦一統六國後就不一樣了!畢竟可以選擇的地方只剩下,北狄,南蠻,西羌,東海。「人人都在鍋裡了」。皇權的統治,天然不在強調,如何吸引更多人了,而是強調如何穩定皇權了。

也是教科書中常有的那句噬待解決的「君權合理性」問題。不論「法、楊、墨」在邏輯上都會導致普選,導致民主,進而實現社會活力,進入另一種階級固化!這裡就暫時不展開了。

而在皇權以武力鞏固之後,必須找到一種思想邏輯來加以明確,解決邏輯自洽和長治久安的問題。這時候,強調人與人是不同的儒家就天然成為一種選擇,尤其是強調人與人的位子不同,話語權,豁免權,分配權也應該不同,可以說正和「聖意」。董仲舒不過是輕推一把,上合「聖意」而已。

即滿滿的必然性!

到這裡很多人,很多人會反問,為何西方國家沒有表現這種必然性!

我個人認為有兩個原因!

一是,語言體系的不同,這裡展開也會很長,主要點在於:對比我們和德語的長句習慣,我們的語言是強調形象感受而非客觀邏輯的;

二是,我們宗教勢力被掐死在萌芽之中了,從殷商開始,強調平等的宗教就被弄死了(宗教的邏輯就是神之下,人都一樣,即平等)。

所以即便再給三千年, 沒有外部衝擊,我們也很難從封建社會走進資本主義社會!

反過來思考下當下!

我們可以理解強調周禮的儒家,是奴隸制時期思想在封建時期的殘留!我們當下社會,也很明顯的保留著封建時期某些儒家思想的印記!

其實,這裡有乙個問題!為何我們中中國人很難在思想認識上突破或躍進!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和為何我們中中國人的文化傳統能夠保留五千年,其實兩個問題是乙個答案!

因為頑固不化,所以代代長傳!當下社會問題更呈現出封建思想與資本邏輯的雙重影響!

在文脈上,我們真的需要打破桎梏,再次超車!

7樓:James

諸子百家,最著名的是道家、儒家、法家、兵家治世不可能只用一家,需天時地利人和「審時度勢」

打天下用法家

剛打下天下用道家無為而治,休養生息,藏富於民,盛世用儒家,天下為公,大同社會

末世,有人會用宗教如佛教、道教慰籍無處安放的心身

8樓:小島主

首先很多事都可以說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相結合產生的。很難說哪些事是只有必然不存在偶然的。誰能像證明數學題那樣計算出沒有董仲舒或沒有漢武帝甚至沒有叔孫通,儒家學說會不會被後來統治階級立為統治思想?

道教會不會早些發明,甚至出現宗教領袖?但事實沒有,我們文化的基礎也不太容易出現那種情況。儒家思想成為統治千百年的工具也有很大必然性。

9樓:璠璠

勝利者是沒有史論的,

史書是勝利者給失敗者寫的墓誌銘。

中國所有史書都不是給勝利者唱讚歌,而是給失敗者做總結。

所以儒家存在是必然的,同時也在影響題主,題主這些問題,就是遵循孔子「君子不器「的思想

當然如果進入「思而不學則殆」那就很可惜了。

所以儒家思想也不是歷史,他是現代,也是未來。

如今的人不斷學習儒家思想,來鞏固對於世界認識。不斷顛覆認知,同時也不斷地學習有利的知識。

而中中國人所有努力都是為了達成儒家思想中社會目標而努力。

10樓:YLSHD

是這樣,我們常把一切實際發生過的事件稱為「歷史的必然」,但這或者只因為促使它發生的充分條件已經具備——若倒逆回去,將其前置必要要件稍事改動,它很可能只是某一長河中的小小微瀾。比方說漢武帝也許是如楊廣一般的好大喜功、且聽不進人言的君王,也許他可能會重用法家,好刑名?那麼漢帝國的國祚或許短一些,而輝煌的頂點會更高一些……總之,所謂的「必然性」,誕生於令它前置條件生效的偶然堆積中。

一般來說,歷史的大勢中魚龍混雜,考慮某一孤立事件的「必然性」通常會不可避免地導致迷信。

11樓:人民13乎

如果從唯物史觀來看,獨尊儒術沒有必然性,但所謂「儒家」的發展變化卻有必然性,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一切哲學都是那個時代精神的精華。禮崩樂壞,周室的衰弱只是提供了乙個可能性,而考察本質原因,周禮維護奴隸制的經濟制度,隨著鐵質農具和牛耕的出現,這一套經濟制度已經不符合生產力的發展,於是出現了鼓吹變法圖強,搞土地私有的法家,幫助秦統一中國(除了秦國以外,齊、魏、楚等國都進行變法,結果不一,搞下去的國力都得到發展)。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生產力的狀況下,作為乙個私有制替代另一種私有制,法家的改革產生的封建制不會比奴隸制對底層人民更溫和,嚴刑峻法最終導致人民反抗,二世而亡。

到董仲舒那個時代,奴隸制早已崩壞,於是董仲舒必然要對其加以改造,打造出「兩千年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兩千年之學,荀學也,皆鄉愿也;惟大盜利用鄉愿,惟鄉愿工媚於大盜,二者交相資,而罔不託之於孔」的外儒內法的儒學。後來朱熹對儒學的加工改造,也是為了回答時代的問題。當時的宗教靠宗教教義破壞了封建統治賴以維持的倫理制度,除了擁有信眾的供養之外,還占有了大量土地,而這些土地也往往具有法外特權,不用交稅,而封建統治就靠人們交糧稅,這也從經濟上影響了封建制。

所以當時的儒學要與當時的佛教、道教爭取信眾,維護封建制不受宗教的影響。於是有意無意地利用他們在當時具有有說服力的一些觀點,形成了理學。而理學培養的人才空談心性命理等概念,不符合時代的需要,於是清朝初期也出現了一股反理學的思潮。

後來鼓吹變法的維新派,認為儒家與資本主義民主相通的新儒學都是如此。由此可見,面對當時的環境、條件和社會主要問題的變化,當時的人會對儒學加以改造,符合自己時代的需要。而環境、條件和社會主要問題的變化,都是有歷史必然性的,那就是唯物史觀。

自然創造人類是為了什麼? 有沒有什麼必然性?

初三就有這等思維,後生可畏。你的老師的這些觀點是謬論,我來逐條批駁。1.大自然創造了人類 從猿進化到人,這並不是什麼大自然的創造,而是人類在勞動中產生了意識,為了表達意識產生了語言。從而勞動實踐讓人類和自然界分化開來又有機統一。所以人類在猿這樣的動物到現代人類,並非大自然的創造,而是人類自己創造了自...

考研政治,為啥偶然性為必然性開闢道路沒有體現在「先試點後推廣」中?

考研政治吳坤宇 這道題我的學生也經常這樣理解,其實很簡單,你被自己的一種思維怪圈給繞進去了。只要你再深入一步,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其實你的想法只是聽起來很有道理,實則邏輯錯誤的。偶然和必然其實是指的發生的確定性。先來看定義 必然 事物聯絡與發展中一定要發生 確定不移的趨勢。偶然 事物聯絡和發展過程中...

漢語究竟有沒有語法?

黃政 用語法來翻譯文言文。真是爽 語法這東西,有人說是漢語沒有。當我還是乙個中學生的時候,不知道從哪兒聽來這種高論,就在作文裡發揮一通,居然博得老師許多濃圈密點,現在想起來十分可笑。一種語言怎麼能夠沒有語法呢?要是沒有語法,就剩下幾千個字,可以隨便湊合,那就像幾千個人住在乙個地方,生活 工作都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