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為什麼避戰求和?

時間 2021-05-06 14:03:02

1樓:kong leo

主和派被逼著去打仗,主戰派在後面扯後腿,也是甲午戰爭的一大怪狀。就像鬥地主,日本手裡雙王四個2四個A,李鴻章手裡一把散牌,你敢叫地主嗎?

2樓:羅惘笙

北洋艦隊乃李大人一手創辦,幾斤幾兩自己還不清楚,友邦來侵最多也就陪陪款割割地,反正又不讓他李鴻章賠錢,沒必要給自己找不痛快,只要尼堪們不造反他依舊是他的中堂大人,伊藤博文也是看的明白,所以談判他只認秦鴻章,不是,是李鴻章

3樓:烽煙

完全從李鴻章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其時李的地位是什麼?疆臣領袖,北洋魁首。他面對的內部局面是什麼呢?朝野有謗,君上有疑。

甲午一戰如果選擇打,不外乎三個結果:

中勝日敗,則李賞無可賞,功高震主,外患又除,朝中無人可製,馬上面臨和老師曾國藩當年一樣的棘手局面,要麼鋌而走險更進一步,要麼只有解散淮軍自保名節,無論哪個選擇都很艱難。

中敗日勝,則李成為眾矢之的,市井街坊皆曰可殺,手中節制兵馬重權被解除,從此離開政治舞台中心,後來證明確實如此。

中日不勝不敗,北洋軍受挫,元氣受損,勞而無功可能受到朝野攻訐,老家底不復當年。當然,這個結果相比另外兩個已經很不錯了。

但如果中日言和呢?不受損就可以達到之前最好的結果了,何況當時李的北洋已經稱霸亞洲,成為國家支柱,還需要證明什麼呢?有恃無恐不是更好嗎?何必多此一舉。

避戰言和無疑是從結果上看的最優選擇,更何況,北洋軍能不能打,恐怕沒人比李鴻章心裡更清楚了……

4樓:

一人之力如何敵一國!

李鴻章早在開戰之前就認識到日本是中國的最大威脅,以自家多方掣肘下的北洋艦隊與日本全國協力的聯合艦隊相比,勝機很小。能最大限度保留自身的實力,那自然是最好,否則就會喪失「資本」去抗衡朝野內外的爭權奪利!

5樓:小莉

有個紙糊的東西最少能唬著一些人,沒了這層遮羞的大家都發現了,帝國更是風雨飄搖,其實對比一下這一百年其他國家的發展程序,改革程序是需要時間的,不管怎麼罵李,他的政治敏感度還是比當時的很多人來得好。

陸遜小兒避戰不出,為什麼劉備不強攻營寨而要坐等被燒?

原來別人諷刺東吳武力上限是張遼的時候我寫過乙個曹魏武力上限朱然,蜀漢武力上限郝昭。劉備人數本身也沒有孫權,曹真,諸葛亮這種壓倒性優勢,然後你讓他去強攻營寨。老實交代,你是不是劉禪派來的,想讓劉備連白帝都去不了直接嗝屁好直接親政 換你一世迷離 那也得有攻下來的實力啊,劉備兵馬雖多,然而大半都是近年強徵...

李鴻章為什麼沒能諡號文正?

蒙特內哥羅老師 有清一代,諡號文正的有湯斌 劉統勳 朱珪 曹振鏞 杜受田 曾國藩 李鴻藻 孫家鼐八個人。湯斌作為歸順大清的大儒,康熙二十六年去世,到了乾隆朝才追諡文正,政治意味比較濃 劉統勳是能臣廉吏,死後直接諡號文正,也是體現了乾隆皇帝對於官場的政治導向 朱珪是嘉慶帝的老師,也是和珅的對頭,乾隆帝...

為什麼儒家避談生死?

信州徐子明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56個回答,都沒有乙個正面闡述儒學對人死後的描述 我很奇怪,就沒有乙個人讀過點禮學的書嗎?哪怕讀過 朱子語類 也行。以儒學觀之,人死後便是清明之氣,日久則散,若子孫以誠事之,以禮祭之,這魂氣復聚,故祭文曰來歆來格。這一點從先秦到宋明,儒生一直在講,但只是把生死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