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為何不用朱桓之計?

時間 2021-05-06 11:35:44

1樓:

沒那麼多所以然,陸遜和孫權都一樣,都是典型的偏安思想,這點你從後來陸遜數次撓癢癢的北伐就看得出來。

所以陸遜不可能支援朱恆的

跟冒不冒險無關,陸遜也是典型的不見機的人物,說白了就是缺乏抓住機會孤注一擲的決心和意願

2樓:

很顯然,陸遜失策了,他本以為曹休身為在曹操時代就在曹操身邊打拼的宿將,現在又是曹魏的大司馬,就算再怎麼草包,也是有兩把刷子的,不會犯下如此愚蠢的錯誤,但是曹休醬好像辜負了陸遜醬的期待呢。。。

3樓:頗牧衛霍

陸遜不用朱桓之計,個人推測,兩個原因:

一、怕兵力不夠。

曹休仗著自己有十萬兵騎,明知道被周魴欺騙,來到了乙個不利的地形,卻硬要和吳軍鋼一仗。這種2B行為,讓朱桓完全不把他放在眼裡了。

時陸遜為元帥,全琮與桓為左右督,各督三萬人擊休。 休知見欺,當引軍還,自負眾盛,邀於一戰。桓進計曰:

"休本以親戚見任,非智勇名將也。今戰必敗,敗必定。」 《三國志.

吳書·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

在朱桓眼裡,曹休就是個智力<20的傻X啊,全憑自己皇親的身份當上大軍都督。這樣的人帶領的軍隊,戰鬥力能高嗎?我軍隨便放個屁就把他崩回去了啊!

因此,從正面戰場抽出一萬人來也不會有什麼關係的。埋伏在他的退路,直接關門打狗。

但這種想法沒有被陸遜接受,陸神還是很謹慎的。他和朱桓、全琮各督三萬人,一共九萬,比曹休少了一萬。按朱桓的計策,還要再分出來一萬,真的可以嗎?

是的,曹休「自負眾盛,邀於一戰」確實很2B,但敵人犯二不代表我們就可以划船不用槳,瞎浪啊!獅子搏兔,都得用盡全力,何況我們是九萬打十萬呢?

二、不想讓朱桓撿便宜。

吳國的軍隊,都是將領的私人部曲,而且可以世襲的,就和私人財產一樣。因此,吳軍在打大仗、硬仗時,各個將領總喜歡儘量減少自己的損失,讓別人當炮灰。

「……若以萬兵柴路,則彼眾可盡。而休可生虜,臣請將所部以斷之。」 《三國志. 吳書·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

與人一面,數十年不忘,部曲萬口,妻子盡識之。《三國志. 吳書·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

我們仔細看朱桓的建議,明顯就是讓其他人和曹休硬拼,自己的一萬部曲去補刀、收割啊!陸遜表示:

4樓:

不能以現代的國與國之間的區域性軍事戰略來指導封建割據勢力之間的武裝鬥爭!

三國的戰略形勢下, 消滅對手成建制的部隊並非是戰略目的。打殘一半,讓殘軍將領(士族,權力不受影響)心有忌憚,終身不敢犯禁是為上策。

所以諸葛七擒孟獲,不斬。武侯戰略,名不虛傳。當然他敗於司馬懿時,司馬懿也不進空城,是故也!

不敢打你,敢打第三方,是中策。夷陵之後,蜀漢北伐!但終究打破了戰略平衡,非長遠之道!

消滅對手一兩支軍隊,引來其他新的將領和軍隊,甚至激起其他兩國同盟,則是下策。 孫權合肥,曹操赤壁,關羽樊城。

割據之道,在於平衡。時代的進步,不是個人可以推動的。

5樓:袁本初

太激進了,而且有很大風險,收益卻不夠可觀。

這事還得從之前司馬懿與皇帝的對話說起

又問二虜宜討,何者為先?對曰:「吳以中國不習水戰,故敢散居東關。

凡攻敵,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東關,賊之心喉。若為陸軍以向皖城,引權東下,為水戰軍向夏口,乘其虛而擊之,此神兵從天而墜,破之必矣。

」天子並然之,覆命屯於宛。(《晉書·宣帝紀》)

這就是這場戰役的前奏,司馬懿的思路是讓陸軍向東吸引孫權的主力,水軍從後進攻夏口,「此神兵從天而墜」,皇帝對此贊成。曹休正是向皖進軍,可以認為計畫正在實施中,且有皇帝要求賈逵、司馬懿等進軍配合曹休作戰的記錄

太和二年,帝使逵督前將軍滿寵、東莞太守胡質等四軍,從西陽直向東關,曹休從皖,司馬宣王從江陵。逵至五將山,休更表賊有請降者,求深入應之。詔宣王駐軍,逵東與休合進。

(《三國志·魏書·劉司馬梁張溫賈傳》)

秋,使曹休從廬江南入合肥,令寵向夏口。寵上疏曰:「曹休雖明果而希用兵,今所從道,背湖旁江,易進難退,此兵之窪地也。

若入無強口,宜深為之備。」寵表未報,休遂深入。(《三國志·魏書·滿田牽郭傳》)

太和二年,帝為二道徵吳,遣司馬宣王從漢水下,休督諸軍向尋陽。(《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說明計畫並不是空談,從皇帝到各位將軍對此都有準備。魏軍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東線戰事膠著,孫權不斷向皖增兵,這個時候司馬懿如果突然率水軍突破夏口,東吳必然猝不及防。

而曹休率領十萬大軍恰好可以完成這個任務,只要持續對孫權施壓,孫權一定會將主力調往東線去對抗。東吳最怕的必然也是東線戰事膠著,哪怕保密良好,都督荊州掐住漢水水路的司馬懿終究是乙個隱患。孫權唯一的活路就是盡快痛揍曹休一把,解除東線的壓力才能加強荊州的防務。

為了迅速擊破曹休大軍孫權一方連詐降這樣的損招都想出來了

被命密求山中舊族名帥為北敵所聞知者,令譎挑魏大司馬揚州牧曹休。魴答,恐民帥小丑不足仗任,事或漏洩,不能致休,乞遣親人齎箋七條以誘休:(《三國志·吳書·賀全呂周鍾離傳》)

曹休果然受騙之後就率十萬大軍來受降,接下來發現被騙然後就開始交戰了。曹休即便沒想到對方是詐降,但顯然屬於有備而來,當時已有兩路並進的計畫,最多是準備不夠充分的問題。如果毫無準備發現對方有詐直接就逃跑了,不應該仗著人多就硬著頭皮去打。

說到這裡就可以看看朱桓的計策了,不得不說,大手筆,規劃是乾脆吃掉整個曹休的軍隊和地盤,符合其勇烈的特徵,但這個計策到處是漏洞。其一,朱桓假設包圍後可以順利全殲曹休大軍,但曹休軍首先人數就有優勢,同時很可能有備而來(也許準備倉促,但吳國將軍肯定不知道具體究竟如何),如果決戰時候因為兵力不足被曹休擊破怎麼辦?如果曹休見被包圍拼死一戰又怎麼辦?

哪怕不被擊敗,陸遜孫權等肯定擔心戰事膠著,希望以最保險的辦法速戰速決,就不說司馬懿從天而墜的事,賈逵滿寵等人如果持續地增兵也夠孫權受,好不容易包圍曹休還要擔心對方的反包圍,另外我十分懷疑孫權等人已經看出了魏國的殺招。其二,是殲滅曹休軍團後進擊淮南,這個從孫權前後若干次對淮南的用兵來看,還是別抱太大的希望。前有張遼樂進,後有滿寵孫禮,吳軍對外進攻戰的水平確實不敢恭維,當然已有解釋認為這是體制問題。

即便曹休軍團被全殲,魏在淮南並非沒有駐軍,接應曹休的賈逵滿寵王凌等人都可以繼續防守淮南。其三,就算攻占了淮南,這地方要布置大量駐軍,對魏來說收復淮南的難度也不大。當年呂蒙選擇先揍關羽全取長江,乙個重要原因就是怕進占淮南後無法與前來收復的曹操精銳軍隊抗衡,雖然他們對淮南的需求也很迫切。

所以朱桓的計策手筆很大,嘴皮上下一碰很輕鬆,但執行難度巨大,可行性不算很高。既沒有解決眼前急需解決的困境,也足夠沒有可觀的潛在利益,而且風險不低,陸遜孫權這些謹慎的統帥不採納也是正常的。

6樓:

1,曹休很強,無論統帥還是智謀,吳不敢輕視,也不敢輕易冒險曹休之前幾乎完爆孫權,呂範、徐盛、孫權都被他滅過,韓當的兒子韓綜都降了。可以這麼說,此時的曹休對吳的威懾類似於威震逍遙津的張遼。不同的是張遼是守合肥的將,而曹休是都督揚州的帥

2,當時的戰鬥力&&兵力,曹休這邊都是要更強一點「遜自為中部,令朱桓、全琮為左右翼,三道俱進,衝休伏兵」,看,就算曹休過來迎接中計了,依然不亂,搞「伏兵」,如果萬一有備而來,或者朱桓這一支部隊真的去埋伏去了,曹休是不是會敗還真說不定。

3,縱觀三國戰史,吳終不敢上岸太遠(猥瑣,賺點便宜就縮回去)

Kpl為何不用凱打野?

yangj城 職業選手會犯那種低階的失誤?凱的大招cd40秒,無位移,無爆發性技能傷害,設定完全是乙個戰士,等凱掃完一輪野再到戰場收割?隊友死光,敵人回水晶了 楞楞的二哈 kpl 怎麼可能用凱打野 晃蕩的半瓶子醋 首先,凱是吃裝備的英雄,基本上只能做野核而如果凱做野核,那麼他必須要有高機動性以及切C...

日本武士為何不用盾牌?

熱血江湖 只有乙個原因,就是戰爭烈度低,鐵浮屠也有盾,因為就算是人類史上防護最好的盔甲也不一定放得住神臂弩,日本如果有強弩,你看他用不用盾牌。 苗武 戰爭時期武士起碼是低階將領,盔甲比較全,不怎麼需要額外加盾。其他國家同時期將領也主要靠甲,用盾也不多,偶爾大規模遠端攻擊來勁的時候真要用盾也是親兵侍從...

為何陸遜打敗劉備後孫權要主動講和?

很簡單,夷陵之戰結束,同一年,曹丕三路伐吳,尤其是江陵快被曹真打崩了,看看江陵位置就明白了,情況由不得孫權想不想求和,是他必須求和,夷陵之戰之後,永安地區又集結了兩萬軍隊,劉備似乎也沒有回成都的打算,孫權一定會避免曹丕劉備聯手,這不是沒有可能性,220年,劉備派遣使臣韓冉入魏求和,這時的劉備已經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