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帝劉邦立國之初有眾多能臣良將,為何不用他們消滅匈奴以雪白登之恥?

時間 2021-05-08 19:42:17

1樓:

實際上是有用的,其實也不是雪恥,準確的說是因為劉邦水平太爛,其他諸將表示帶不動。

漢剛剛建立的時候,其軍隊是經歷過楚漢及秦末戰爭洗禮的,戰鬥力非常強悍。此外,匈奴科技制度遠遠比不上漢,後世更是一漢當五胡。

實際上白登之圍除了劉邦,其他武將(比如周勃、夏侯嬰等人)的戰績都相當不錯,除了武將,文臣也不可小覷,比如非常有名的婁敬,他直接可以判斷出對方的意圖,識破對方的計謀。

換而言之,無論武將、文臣,還是士兵在平城之戰中都是有非常傑出的表現的除了作為主將的劉邦,平城之戰某種意義上可以稱得上「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在現實中的一次教科書式的體現。

此外,把白登之圍歸結於漢初時漢實力問題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漢初國力弱,匈奴實力更弱,更別說漢初除劉邦外其他諸將對匈奴的戰績是相當不錯的,文臣也沒有掉鍊子。

2樓:Being

劉邦時期,白登之圍後確實沒敢再動匈奴。當時立國未穩,南方尚未降伏,出兵匈奴哪有那麼容易?不談武帝宣帝強盛時期,就拿西漢末年的國力來對比,也是勝過劉邦在世時的,恰巧當時也有一次對匈奴的軍事行動。

劉邦當時兵力三十二萬,王莽兵力三十萬,權做對比。

新(王莽)朝期間,在王莽的幣制改革之後,匈奴問題在「換璽為印」事件之後又變得敏感起來。一方面匈奴認為王莽失信於他,且並不是漢室後裔,所以不服王莽管轄。另一方面王莽分化匈奴不成,又遭匈奴入侵報復,遂計畫揮軍三十萬北伐匈奴。

這是漢宣帝以後將近百年未出現過的軍事大動作,出兵計畫如下:

募天下囚徒、丁男、甲卒三十萬人,轉輸衣裘、兵器、糧食,自負海江、淮至北邊,使者馳傳督趣,以軍興法從事。先至者屯邊郡,須畢具乃同時出;窮追匈奴,內之丁令。分其國土人民以為十五,立呼韓邪子孫十五人皆為單于。

然而剛剛開始部署兵力,討穢將軍嚴尤諫就提出了難題:

發三十萬眾,具三百日糧,東援海、代,南取江、淮,然後乃備。計其道裡,一年尚未集合,兵先至者聚居暴露,師老械弊,勢不可用,此一難也。邊既空虛,不能奉軍糧,內調郡國,不相及屬,此二難也。

計一人三百日食,用十八斛,非牛力不能勝;牛又自當齎食,加二十斛,重矣;胡地沙滷,多乏水草,以往事揆之,軍出未滿百日,牛必物故且盡,餘糧尚多,人不能負,此三難也。胡地秋冬甚寒,春夏甚風,多齎釜、薪炭,重不可勝,食飲水,以曆四時,師有疾疫之憂,是故前世伐胡不過百日,非不欲久,勢力不能,此四難也。輜重自隨,則輕銳者少,不得疾行,虜徐遁逃,勢不能及。

幸而逢虜,又累輜重;如遇險阻,銜尾相隨,虜要遮前後,危殆不測,此五難也。

理由已經清清楚楚擺在眼前,打仗絕不僅僅是有幾個懂得指揮的良將就能夠實施的簡單任務,人員調配效率夠不夠高,糧食草料供給夠不夠多,戰士的戰鬥力能不能保持,交通運輸能力夠不夠強大,對敵方地形夠不夠熟悉?

這還不算,更致命的就是最後一條,大軍深入,在攜帶輜重與輕裝快速出擊兩種狀態之間,怎麼平衡協調?

這樣的動態平衡如果拿捏不好,後果大家都想得到……「僅以身免」這四個字,在史書裡出現的頻率有多高,自己看看就知道了。

這就是為什麼四百年大漢朝,李廣很常見,衛青只有乙個。而劉邦時期,名將再多,有衛青麼?

3樓:王吃蔥

耗不起。

根本原因是中國是農耕,依附於土地,匈奴是游牧,不依附於土地。打匈奴是個系統工程,要麼不打,要麼斬草除根,重創對手。不然只要你不把蒙古草原給踏遍嘍,只要你耐不住冷還回來,對中國是勞民傷財,對匈奴都是毛毛雨。

所以要等到漢武帝時,攢了一百年的家業,養了無數的馬,真正把蒙古草原給踏遍了,並且趕上匈奴自己內亂,才算重創對手,一雪前恥,從此匈奴基本上就沒再翻身。武帝也把中國本身也折騰得不清,可以說是大病一場,雖然後來在漢宣帝治下算是痊癒了,但到死再沒恢復元氣。

漢高祖本來是想在白登幹一場,打出個三十年的和平來,就是打贏了,也免不了要和親,要給錢,只不過更有面子些罷了。沒想到把自己差點搭進去,面子也就顧不上了。

後來劉邦死了,單于跟呂后說你看我孤男你寡女,咱們一塊過得了。漢朝群臣們一合計,現在還是幹不過啊,就沒有發作。所以如果你不能收拾對手,就不要發怒。

所以後來陳湯有資格說「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是多少先輩化屈辱為力量,艱苦奮鬥的結果啊!

這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啊。

不要迷信能臣良將

打仗就是打錢,巧婦難為無公尺之炊。只有在雙方實力相當的時候,能臣良將才體現出他們的價值。但大多數時候的情況,是實力不相當的。

此外決定事情成敗的因素還有很多很多,良將,爪牙耳,可能是最不重要的一環。

如何看待漢高帝十年,遷周昌為趙相國的這一次人事調動?

史記 寫的很清楚啊 劉邦知人啊.知道呂家勢力大,對戚姬趙王恨之入骨,自己死後這母女肯定保不住。周的所做所為說明他 剛直不阿.既然不會為了附和高祖的意願,廢長立幼去讓如意當太子,呂后那邊也有人情.做了趙相國,也不會附和皇上死後,呂后的意願去讓主君如意冒險.劉邦是想讓他保住喜愛的小兒子啊.因為只有他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