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生前有想過稱帝嗎?

時間 2021-05-30 03:27:27

1樓: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回答另乙個問題:曹操為什麼要稱帝?

最高統治者,封建王朝權利中心的帝王意味著什麼?

利益上意味著你獲得的所有資源都可以明正嚴順的世襲給子孫

名望上意味著你是天之驕子,民心所向,可以高立廟堂,萬世敬仰,身後亦享功名萬代。

權利上你主宰八荒六合,你萬人之上,比一人之下更有絕對的主控權和由此而來的安全感。

如天下不一統,今日稱帝,明日亦可為萬人戮。所有一切皆化浮雲

曹操想稱帝嗎?征戰一生,見過餓殍當道,見過英雄滾血,萬里長江外執一劍問天,擲於今日,稱無帝心?豈不欺天?

曹操該想嗎?文政武德,豪傑眾舉,民心所歸,若孟德不該想,何人該想?

曹操當想嗎?西蜀東吳,胡人遊民,暗流湧動,故時不當想。

操得地利,擁人和,然天時未至。故操不稱帝,實已近乎千古一帝。

水到自渠成,自己未竟的事業永遠不必冒進,一切就順從天意,讓後人來決斷。

2樓:M3小蘑菇

應該想過

在滅二袁到南征失敗這段時間裡曹操比較急功近利,事實上像對付公孫和二袁那樣,鞏固在荊州的統治,坐等孫劉內訌是更穩妥的做法,但此時的曹操似乎沒了耐心,急著打仗

曹操如此心急,可能就是因為覺得自己年紀大了,身體每況愈下,想在有生之年統一天下,然後稱帝就沒啥障礙了

另外曹操明知漢朝非劉姓不得為王的規矩仍然敢當魏王,也能說明問題

3樓:不會騎馬的牛

可以肯定他想過,而且也走在這條道路上了,只不過還沒做完就掛了而已。

其實也不需要分析太多,曹操晉位魏王,就已經發出明確訊號,這條路也沒得回頭了。

漢高祖劉邦在位時與群臣殺白馬為盟,「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異姓封王是漢朝最大的政治忌諱,連最終禪讓稱帝的王莽都沒有去觸及這個忌諱,曹操不會不知道。曹操封王,就是要挑戰劉姓王朝的政治體制,離直接推倒它自己當皇帝,只不過是一步之遙而已。

4樓:

(黃泉YY版)

魏武:孤要當周文王!丕兒,你怎麼看?

魏文:兒臣已經稱(篡)帝(位),怎耐壽命天定,社稷被司馬奸賊輕取!

魏武:周武王壽三年,周八百年!魏呢?

魏文:武王弟乃周公!吾之兄弟~~~

曹彰:嗯,皇兄之酒真乃人間極品!

曹植:嗯,皇兄照顧臣弟極為妥當!

魏武拔出大劍,砍向瑟瑟發抖的魏文,雞飛狗跳的片刻之後,魏文卒!

5樓:

必然是想的,如果誰說他不想,那只能是自欺欺人。

不稱帝,你加九錫幹什麼?你難道不知道上乙個這麼幹的是遺臭萬年的王莽嗎?

這是確鑿無疑的政治訊號

唯一的問題是,曹操之前,沒有人成功過,唯一接近成功的,最後還被劉氏子孫乾掉了,所以他很謹慎。

6樓:李響

曹操說過,若天命在我,我為周文王。

諸葛亮也說過,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公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為何曹操說這句話就是表明有稱帝的心思,而諸葛亮說這話就是毫無反心呢?

大概天命真的在曹操,而諸葛亮滅魏斬叡,帝還故居不過是奢望罷了。

7樓:故城

沒有曹阿瞞說過,假設天命若在孤,孤寧作周文王。

請問題主,可知周文王是誰?

他所做的一切,說穿了就是在為曹家子孫鋪路。人終有一天,百年之後,自家的骨血可還在啊。所以說,你看曹睿,曹阿瞞直接就往軍營裡帶的。

8樓:

中國歷史上做了權臣,卻沒有想過做皇帝的只有兩個人,乙個是慕容恪,乙個是宇文護,其他應該都想過做皇帝,曹操肯定想過,不過他對漢朝應該還有一些留戀,於是在加九錫、左了魏王后,仍然不肯完成最後一步,孫權勸說他稱帝時候,還認為孫權是吧自己放在火上烤,其實曹操應該也不害怕那些士族,他父親曹嵩作為宦官的養子,沒少受益袁紹為代表的那些世家子弟的嘲笑,他又殺了崔琰等河北名士,也是為了打擊士族,不做皇帝除了對漢朝還有一點留戀,或者真的想要學習周文王之外,還真沒有什麼其他解釋了吧。

9樓:阿爾托莉雅的呆毛

從他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的時候就說明他想過,並且想過不止一次。從進魏公加九錫,再到進魏王,最後到曹丕代漢,篡漢的步驟實際上是一步一步來的,而這套模式就是曹操開創的,而曹操能夠不因王莽舊事的影響而受九錫,也說明他對皇位是有想法的。

最後,曹操不是諸葛亮,面對著被自己拿捏在手的皇帝和朝廷,他沒有辦法不動心,但是同樣他知道尋找利益的最大化和規避對自己的損害,他經過不斷考量,求得自己稱帝弊大於利後,然後才說出:「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一切交給後世子孫。

10樓:尚陽

狗尾續貂幾點

5孫權等外敵內臣多次推崇曹操多疑必常考慮弊端後果6綜上考量他得到了能得的一切也不在乎這個名頭至於稱帝程式?古有堯舜前有王莽近有袁術稱帝只在他想與不想之間詳見曹丕

7結語上位流程說明他想上位結果說明他不著急

11樓:hu jeff

想肯定是想過

但是一方面是年輕時候的理想,多少還是有的

更重要的是曹操是無法接受向世家貴族妥協的,九品中正換皇帝的事情曹操是不會幹的。但是不這樣,他在世的時候也想不出別的方法了。

所以拉倒了,等下一代來解決吧,運氣好就是周文王,不是也無所謂了。

12樓:猴子

應該是想過,但也僅僅是想過罷了,他是不會篡位的。年輕時曹操想當一方郡守,或者征西將軍。突然有一天,曹操發現自己做大了,想讓自己回封地當富翁的人都是變著法坑自己,他就想做個周公。

曹操想做周公在《短歌行》和《讓縣自明本志令中》都有明確的表示。到最後天命歸了他,他也只當了周文王。

13樓:Crashock

曹操開創了後來歷朝歷代所有「禪讓」的標準流程。封王,加九錫,寫詔書。只是他在關羽威震華夏的兩個月後離世了,沒來得及完成這最後一步。曹操也許知道自己命不久已,所以才說了那句話吧。

曹操名義上是漢朝的丞相,劉備是漢帝的皇叔,他要拿下劉備多少會有些名不正言不順,他如果不稱帝,他的權力始終有可能被奪取。曹操未稱帝後世盡說他是奸臣,司馬炎、劉裕稱帝卻被稱作明主,曹操果真不懂其中的霸道嗎?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14樓:Dr.Teemo

肯定有過

但曹操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並不太在乎帝位,如果實際允許,就稱帝,實際不允許,也不圖這個虛名,沒有帝位,曹操還是曹操,他不會為了男人那一點慾望而做不理性的決策。

15樓:遺臭了

想過。曹操的名言:若天命在魏,吾願為周文王。

說這話是說給夏侯惇聽的。夏侯惇是曹操從小玩到老的小夥伴(親信中的親信),又是夏侯氏的扛把子(基本盤中的基本盤),官職為大將軍、大司馬(地位超然)。所以,在他面前,曹操不能也不需要說假話、套話。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不是不想當皇帝啊,可是,我活不到改朝換代而且利益損益能接受的那一天了。

16樓:東鳳

我覺得沒有,還有司馬懿臨死前還顫巍巍的和後人說輔帝平九州,這倆可能是心機城府太深戰績太輝煌讓一些人覺得慚愧了才抓緊黑的吧,被黑虛偽的劉備同理

17樓:六子孤伶

曹操是乙個注重實際的人,他已經有了足夠的實權,做皇帝僅僅是乙個名字罷了,他是不會在乎的。而且他畢竟是經過儒家正統教育的人,曹操早年做典軍校尉的時候,就勵志扶大廈之將傾。如果稱帝,背不起亂臣賊子的罵名。

曹操是個聰明的人,前面已經有血淋淋的教訓,私藏玉璽的孫堅,率先稱帝的袁術,都是例證,曹操心裡明白,一旦稱帝,必會造成各路諸侯群起而攻之的局面。

18樓:安國大將軍

很難說,畢竟曹操最後也沒有稱帝

但是曹操搞的這一套「封公+加九錫(相國)+封王→禪位」的模式(相國是司馬昭加進去的),被後世的篡位者們一再效仿,被歷史一再證明是行之有效的

比如說劉裕,前後花了三年不到,就走完了封公+相國+九錫→封王→稱帝的程式

六月,太尉裕始受相國、宋公、九錫之命。

——《資治通鑑·東晉安帝義熙十四年》

甲午,徵宋公裕入朝,進爵為王。裕辭……秋,七月,宋公裕始受進爵之命。

——《資治通鑑·東晉恭帝元熙元年》

六月……甲子,帝遜於琅邪第……丁卯,王為壇於南郊,即皇帝位。

——《資治通鑑·東晉恭帝元熙二年/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

比如說楊堅——他本來就是公(隨國公),省去了封公的步驟,但又多了個「都督中外諸軍事」——前後花了一年左右就上位了

……丁未,週以(左)丞相堅都督中外諸軍事……壬子,以左丞相堅為大丞相,罷左、右丞相之官……甲子,週以大丞相堅為相國,總百揆,去都督中外、大塚宰之號,進爵為王,以安陸等二十郡為隨國,贊拜不名,備九錫之禮;堅受王爵、十郡而已。

——《資治通鑑·南朝陳宣帝太建十二年》

……二月,甲寅,隋王始受相國、百揆、九錫之命,建台置官。丙辰,詔進王妃獨孤氏為王后,世子勇為太子……於是週主下詔,遜居別宮。甲子,命兼太傅()公椿奉冊,大宗伯趙煚奉皇帝璽紱,禪位於隋。

隋主冠遠遊冠;受冊、璽,改服紗帽、黃袍;入御臨光殿,服袞冕,如元會之儀。大赦,改元開皇。

——《資治通鑑·南朝陳宣帝太建十三年》

又比如蕭道成,這位非常「高效」,花了乙個月左右的時間就走完程式了~

三月……甲辰,以太傅為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為齊公,加九錫;丙戌,加齊王殊禮……辛卯,宋順帝下詔禪位於齊。

——《資治通鑑·南朝宋順帝昇明三年/南朝齊高帝建元元年》

因此我們也可以反推,曹操的野心絕不止步於稱王而已

但是對於曹操而言,他是「封公+加九錫(相國)+封王→禪位」這套模式的開創者,他沒有任何成功的先例可以借鑑,有的只是一堆反面教材

——王莽那一套「封公+加九錫+宰衡+攝政→禪位」,隨著王莽一世而亡,已經證明行不通了;董卓那一套「相國+太師尚父」的模式更是半途而廢

所以我們看曹操搞這一套模式時非常的小心翼翼

(建安)十七年春正月,公還鄴。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這只是權臣標配,還不一定就會篡位)

(建安十八年)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命公為魏公……以君經緯禮律,為民軌儀,使安職業,無或遷志,是用錫君大輅、戎輅各一,玄牡二駟。君勸分務本,穡人昏作,粟帛滯積,大業惟興,是用錫君袞冕之服,赤舄副焉。君敦尚謙讓,俾民興行,少長有禮,上下咸和,是用錫君軒縣之樂,六佾之舞。

君翼宣風化,爰發四方,遠人革面,華夏充實,是用錫君朱戶以居。君研其明哲,思帝所難,官才任賢,群善必舉,是用錫君納陛以登。君秉國之鈞,正色處中,纖毫之惡,靡不抑退,是用錫君虎賁之士三百人。

君糾虔天刑,章厥有罪,犯關幹紀,莫不誅殛,是用錫君鈇鉞各一。君龍驤虎視,旁眺八維,掩討逆節,折衝四海,是用錫君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君以溫恭為基,孝友為德,明允篤誠,感於朕思,是用錫君秬鬯一卣,珪瓚副焉……(後面這一大段就是加九賜)

(建安十九年)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

(建安二十一年)夏五月,天子進公爵為魏王

(建安二十二年)夏四月,天子命王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冬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以五官中郎將丕為魏太子。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我們看曹操很明顯的走一步看一步,前後磨蹭了五年多,期間還加入了「使()公位在諸侯王上」、「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冕十有二旒」這些被後世「省略」的步驟——最後到了建安二十二年之後,曹操事實上就止步於魏王了

當然很多人會認為,當時擁漢者反抗激烈(比如伏皇后,比如吉本、耿紀,比如魏諷),以及天下未定(建安二十年曹操還跑去打張魯),最終迫使曹操止步於魏王

但是後面的劉裕蕭道成楊堅,他們上位時也照樣有人強烈反抗,天下也沒有統一,但並不妨礙他們「高效」的走程式

所以個人以為

曹操是想稱帝的,但是他的「模式」沒有先例可循

所以他非常的謹慎小心——以至於熬到他的壽命都等不了的地步

如果漢獻帝不肯禪位給曹丕,三國結果會如何?

曹操到底有沒有想過稱帝?證據呢?

Gehrman 肯定有想過,銅雀台事件就看得出,後來發現荀彧都反對他們,所以他不稱,也覺得自己沒必要稱,因為他實際上已經是皇帝的權力了,但他更多為他死後自己後代著想,他把稱帝機會留給兒子,因為他兒子稱帝分封大臣就可以樹立威望 史遇春 既然要說曹操的名號,那就話說從頭,先從曹操的名字 籍貫開始。古人有...

張國榮生前有哪些好朋友?

井天 很奇怪,為什麼那麼多人覺得張生和梁朝偉關係很好,他們做鄰居的時候應該是和劉嘉玲關係比較親近吧。無論是梁朝偉還是張國榮都表示過二人是在拍春光 97 的時候才真正熟起來。 李元 男友 唐鶴德 男友 現在活著,好像是什麼銀行的領導經紀人 陳淑芳 親口承認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之一 現在貌似是張學友的經...

為什麼曹操不稱帝?他不稱帝對曹魏政局的後續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孔女神 曹操後期漢中大敗,內部又有耿記 韋晃叛亂。處理完這些又有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自己的外姓第一大將于禁居然都被生擒。而且曹操也不像自己所做 龜雖壽 裡所說了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他是實實在在被關羽威懾到了,有了遷都的念頭。當然曹操後期再是如何不堪,忽悠孫權捅自己盟友一刀還是啥問題的。關羽被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