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勸曹操稱帝的政治目的是什麼?

時間 2021-05-29 22:56:35

1樓:楚君狂

當初袁術稱帝眾叛親離。

現在曹操一旦稱帝。劉備就必須把主要精力拿去對付他,這樣就可以減輕孫孫權叛盟襲殺關羽奪取荊州帶來的後果。

第二則是可以激起曹操內部保皇派最後的反抗,第三則是曹魏對青徐雍涼地區的實控力度並不強,也許可以引起動盪。

所以這是非常精妙的一次勸進。當然,被曹操識破了意圖。

2樓:琅邪楊文理

孫權勸進並非孤立存在的行為,而是一系列政治姿態的組成部分:

(建安二十四年)冬十月,軍還洛陽。孫權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王軍摩陂。魏略曰: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王以權書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

十二月……權遣校尉梁寓奉貢於漢,及令王惇市馬,又遣朱光等歸。

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陽。權擊斬(關)羽,傳其首。

一目了然,是一連串針對曹操的示好行為,甚至為此不惜斬送關羽,徹底斷絕與劉備緩和可能。在此大前提下,勸進的主要目的自然也無外乎進一步放低姿態,試圖取得曹操信任。

至於為何如此一再跪舔自辱,瞅瞅孫權準備下的大棋便清楚了:

后權破關羽,欲進圖蜀,拜泰漢中太守、奮威將軍,封陵陽侯。

此時孫權心心念念的便是得荊望蜀,一舉吞滅劉備,當此大計,穩住曹操自然是第一要義。

當然,不排除孫權勸進在示好中也包藏了一點禍心,譬如曹操當真篡了位,激化與擁漢派的矛盾,導致國中動亂,如此也便無力干涉孫權的西征,這叫萬變不離其宗。

可惜,曹操何許人也,孫仲謀不過是計畫中借刀殺人之刀,現下人殺了,留刀何用?送熱臉蛋也好,拋媚眼也罷,一概涼拌:

(孫權)為箋魏王曰:「昔討關羽,獲於將軍,即白先王,當發遣之。此乃奉款之心,不言而發。先王未深留意,而謂權中間復有異圖,愚情慺慺,用未果決。……

孫權和劉備徹底撕破臉,一點後路都沒留,真是妙不可言,他老曹搬來凳子,就等著看孫劉火併的大戲。

正因為孫權取蜀圖謀落空,才顯得斬送關羽乃至勸進篡漢這一系列自斷後路的行為難以理解。易言之,孫權之所以舞得奇怪,僅僅因為提線操縱在老曹手中罷了。

3樓:嬴政

漢朝在那時候早就名存實亡了,曹操一開始有匡扶漢室的理想,但在經過衣帶詔事件和伏完事件後早就寒心了。後來隨著自己的地位的提公升和地盤擴大,也沒了匡扶漢室的想法了。劉備、孫權就更不用說了,都是為了一己私慾,早就不拿漢室當回事了。

所以是不是漢賊對於這些野心家們實在是無所謂了。那年頭都是靠實力說話的,曹丕廢掉劉協一樣被說成正統,除了西蜀和東吳說他是漢賊?魏國也一樣把西蜀和東吳定義為寇、賊。

孫權勸曹操稱帝跟後來他向曹丕稱臣,諸葛亮遣使恭賀孫權稱帝一樣都是一時的權宜之計,目的是為了穩住對方,讓自己不雙線作戰的策略。

4樓:討厭改變的番茄味

我覺得大概有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是外交博弈。

呂蒙白衣渡江偷襲了荊州,關羽被殺,劉備集團損失慘重,勢必會對孫權懷恨在心。雖然劉備威脅不大,但很難保證劉備和曹操會不會形成短暫共識,如果曹劉兩路進攻,孫權十條命都不夠死的。即便曹劉未能達成共識,兩家都與自己敵對,在三角關係中,這絕不是安全的處境。

在與一方敵對的情況下,至少應與另一方保持中立。

此時,孫權向曹操勸進就多了一些意味。劉備是你曹操的心頭大患,劉備剛剛在西線挫了你的銳氣,我這就幫你偷了他的雞。現在我來向你勸進稱臣,這是用實際行動表忠心啊。

你曹操總不能恩將仇報、伸手打了笑臉人吧?

於是曹操也沒有動怒,只說了句「這小子是把我放在火上烤啊」。因為孫權這種稱臣的行為其實是一種低姿態的短期同盟,孫權也知道,曹操如果冒天下之大不韙直接篡位,那麼劉備的矛頭就又不得不指向曹操,而孫權自己也可以耍賴,說自己仍念漢皇舊恩,曹操得位之後殘暴不仁,總之有很多藉口可以讓他脫離這個同盟,這樣孫權就又能坐收漁利了。曹操是不希望看到這種情況的,連年征戰已經導致後方叛亂了,再加上西線和東線都傷了元氣,最好的局面就是休養生息,等待孫劉之間的恩怨再次爆發。

而孫權選擇了用勸進稱臣這種示弱的方式來討好曹操,曹操既不能接受,也不能斥責,只能謝絕「好意」然後接受同盟,即便不接受,日後劉備討伐孫權,曹操也不能趁機威脅孫權。

其次是為自己稱帝鋪路。

曹操如果稱帝,那麼漢祚就可以看作斷了,畢竟合法權這東西,只要有強權,自然合法。就如同上文所說,孫權有很多藉口可以用來與曹操撇清關係,就算孫權隨後也稱帝了,這個罵名也是由曹操來背。

曹操如果不稱帝,至少能暗示一下人心向背。日後稱帝也可以說,當年就覺得漢室氣數已盡、人心不附,當時曹操最有威望,但我尊曹操為帝他又不受,然後各種吉兆或者什麼星象暗示該我當皇帝,那我就稱帝吧。

這一手孫權其實就是給自己留後路,無論曹操稱帝與否,孫權都可以強行和曹操站在同一邊,而且都能給日後自己稱帝找到不錯的理由。我覺得這應該是孫權一生最高明的政治操作之一,他讓曹劉兩方都吃了癟,還都不能隨便發火,自己攫取了荊州卻承擔了相當小的風險。就這種政治水平,如果大帝能用來謀取天下,而不是在犄角旮旯苟活,說不定真不會落到最後晚節不保的地步。

5樓:七海

以下個人觀點

背刺盟友,奪取荊州,殺害關羽。可能十萬是覺得自己這一波操作太秀了,會招來劉備的復仇,所以轉移主要矛盾。劉備口號是匡扶漢室,如果曹操篡漢稱帝,在大義上劉備也應該先曹操後孫權。

這和把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應該是基於相同的考慮。

所以十萬是想好處我來撈,黑鍋你來背???

6樓:曲塵絲

孫權殺關羽奪取荊州後,他明白自己會遭到劉備強烈地報復,有亡國的危險。

男子漢大丈夫能屈能伸,孫權勸曹操稱帝,自己為臣,顯然是為了度過難關,等待時機,再發展自己。

7樓:開天闢海

《魏略》: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王以權書示外曰:

「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侍中陳群、尚書桓階奏曰:「漢自安帝已來,政去公室,國統數絕,至於今者,唯有名號,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期運久已盡,歷數久已終,非適今日也。

是以桓、靈之間,諸明圖緯者,皆言『漢行氣盡,黃家當興』。殿下應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漢,群生注望,,遐邇怨嘆,是故孫權在遠稱臣,此天人之應,異氣齊聲。臣愚以為虞、夏不以謙辭,殷、周不吝誅放,畏天知命,無所與讓也。

」按照史料所說,孫權先勸進,曹操表示拒絕,然後魏國的重臣繼續勸進。

這一點仔細想想,很有意思。我們知道,勸進這種事是不能亂說的,在曹操否決了孫權的提案後,魏國重臣敢於繼續勸進,說明魏國高層並不認為孫權的勸進是一種包藏禍心的行為,而且曹操也沒有因為孫權勸進而生氣。不然,誰敢順著孫權的話去勸曹操呢?

甚至於,曹操自己似乎也沒覺得有什麼太大問題,雖然他拒絕了重臣的提案,但是並未針鋒相對的駁斥,而是丟擲了「吾為周文王」這樣的說法,也就是預設了未來會讓繼任者稱帝。

至於「火上烤」的說法,不過就是曹操拒絕勸進的一句託詞罷了。在那個講究正統的時代,外人不論以什麼樣的方式稱帝,都有人會反對,都會遭遇「火上考」呀。

至於孫權勸進的動機,我認為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惡意在裡面。要知道,在219年,乾掉關羽後,曹操封孫權為驃騎將軍,孫權勸曹操稱帝;在222年,面對劉備的威脅,孫權擁護曹丕稱帝,而曹丕封孫權為吳王。

可見,孫權「跪舔」魏國的行為並不是單方面的。第一次是用「勸進」交換「驃騎將軍」,第二次是用「稱臣」交換「吳王」,簡單理解為魏吳雙方互相增進「友誼」的外交表態就行了。

數年後,孫權稱帝,諸葛亮也來表示祝賀,動機自然是鞏固吳蜀聯盟。諸葛亮對於孫權稱帝的祝詞中,難道會包藏禍心嗎?我認為,並沒有。

劉備稱帝後,採取北和曹操,東攻孫權的策略,會是什麼結果,孫十萬能不能抗住諸葛亮?

lvjjing 北和曹操,那時曹操已經死了,應該是北和曹魏吧,東攻孫權吧。蜀漢和東吳可以生存下來,就是因為弱弱聯合以抗強敵。如果和聯強攻弱,戰國時期的齊國,大概就是最好的寫照了。眼看著強秦滅五國,到最後秦國滅齊的時候,一點能幫忙的外力都沒有了,只能坐以待斃。如果劉備真這麼幹,他就不會稱帝,而是上表稱...

為什麼曹操不稱帝?他不稱帝對曹魏政局的後續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孔女神 曹操後期漢中大敗,內部又有耿記 韋晃叛亂。處理完這些又有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自己的外姓第一大將于禁居然都被生擒。而且曹操也不像自己所做 龜雖壽 裡所說了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他是實實在在被關羽威懾到了,有了遷都的念頭。當然曹操後期再是如何不堪,忽悠孫權捅自己盟友一刀還是啥問題的。關羽被呂...

武則天稱帝的契機是什麼?

肥豬 當年那個年代東亞本來就有許多女王。武則天 690 705年 新羅就有 善德 632 647 真德 647 654 日本推古 592 628 皇極 642 645 655 661 持統 690 697 元明 707 715 元正 715 724 孝謙 749 758 764 770 同時也是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