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沒有登基稱帝,為何還有「魏武帝」的名號?

時間 2021-06-03 14:26:37

1樓:聽雪樓

追尊,追尊。

一般的開國皇帝,都會追尊自己的祖先的。

比如你說的曹魏政權,曹丕稱帝後,就追尊自己的三代先祖: 曹騰為高皇帝、 曹嵩為太皇帝、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皇帝的祖先可以追尊,大臣也可以追封。就像狄仁傑,生前是沒有爵位的。後來在睿宗李旦就追封他為梁國公,世稱狄梁公。

2樓:史遇春

既然要說曹操的名號,那就話說從頭,先從曹操的名字、籍貫開始。

古人有名有字,或許還有號,這是大家所熟知的。曹操的字是孟德。據說,他還有乙個名字叫吉利,小名叫阿瞞。

吉利這個名,很少有人叫。因為正統的讀書人、士大夫對曹操的行事是有意見的,對曹操的為人是不認同的,所以,這其中的一些人為了表達對曹操的不滿和輕視,他們會直呼曹操的小名。「曹阿瞞」這個稱呼,在提到曹操的資料中,還算是比較常見的。

曹操的籍貫,是安徽亳州。這裡之所以說「籍貫」,而不說「家鄉」,是因為:按照我的理解,曹操的祖父、父親都在朝廷為官,曹操很有可能是在他父親為官時所生,故而,曹操不一定在籍貫地出生、成長。

另外,在我的印象中,家鄉是溫熱的詞,飽含了鄉土鄉情的氣息;而籍貫,就比較生硬,是官方化、程式化的詞彙。正因為有前面所述曹操生長地不確定的因素在,所以我最後決定用程式化的語彙,把安徽亳州說成是曹操的籍貫,如此,自覺會稍微妥當些。

既然在這裡說曹操,那就在此篇先把「魏武帝」的名號說清楚。

我們在提到曹操時,大多都會用到「魏武帝」這一稱號。

記得在我少年時期,有位和我的父親交好的老人家來家裡閒坐。據我的父親說,老人家曾經有本市「三大才子」之號,滿腹經綸、出口成章,能寫錦繡一般的文章。那次,老人家問到我的學習,正好我考試失利,成績很差。

老人家談笑風生,對我說到:

「魏武子當年大敗,依舊可以東山再起,一次考試不好,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老人家作古已經多年了,每回鄉,和父親閒聊,父親偶爾還會說到老人家。提及老人家的學識才氣,父親總是敬佩不已。我能記得老人家的,最突出的,就是「魏武子」這三個字。

老人家口中的「魏武子」,便是曹操。不知老人對曹操的這一稱呼出於何典,我也沒有細細查詢過。「魏武」這兩個字,沒有爭議,也沒有疑惑,後文會詳細陳述。

這裡只說說「子」字。據我猜想,這裡的「子」,大約和孔子的「子」是乙個意思。首先,「子」是尊稱;其次,「子」含「先生」之意吧。

以上是個小插曲,因為和曹操的名號有關,並且記憶清晰,所以在此拉雜說說。

關於「魏武帝」的名號,再繼續說下去。

曹操在世的時候,他根本就沒稱帝,這是必須說清楚,講明白的!

曹操一生,最大封號是「魏王」。這個封號,是漢朝廷給他的封賞和肯定,也是他政治實力的象徵和體現。

曹操從世家子弟到魏王,也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我們可以從下文看一看曹操爵位變遷的痕跡。

公元196年,曹操42歲時,在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序列中,他就已經位居最高的「公」爵位。

公元213年,曹操59歲時,被漢天子封為「魏公」,曹操正式有了自己的封國。封國,一般情況下,是皇帝同姓的至親骨肉才會有的,比如兒子、弟弟、叔伯父等。非有赫赫戰功,異姓是很難享有封國的。

公元216年,曹操62歲時,被漢帝封為「魏王」。「王」是乙個怎樣的稱號呢?看看大漢王朝的建立者——劉邦當年說的話:

「如果不姓劉,還被封為王,天下人要一起消滅他!」

劉邦吃過他姓「王」的虧,為了劉家的江山永固,不讓他姓坐大,所以,他在世的時候,就立下了這個規矩。

公元220年,66歲(古人的演算法,曹操的生卒年為公元155-220年,算66歲)的曹操在做了4年的魏王之後,壽終正寢。至曹操死,他都沒有稱過皇,沒有做過帝。

所以說,曹操做過魏公,做過魏王,從來就沒有做過魏帝,這是必須重墨點出的。

「魏」是曹操的封國,至此,算是說完了。

那麼,「武」字又是怎麼來的呢?

諡號不是漢朝庭的發明與首創,也不是從曹操開始的,在此以前,至此以後,帝國統治下的華夏,帝王將相、先聖大賢都有諡。既然在此以前就有諡號,那麼,在此以前就已經有了諡號用字的標準。

既然諡號用字有規範和標準,那麼,什麼樣的品行和功業才可以當得起「武」這個字呢?

這裡,我就不一一白話了。關於乙個人死後,是否可以諡「武」,古人已有精確簡練的解釋,現列舉如下:

剛強直理曰武;威強敵德曰武;

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

誇志多窮曰武;威強睿德曰武;

除偽寧真曰武;威強恢遠曰武;

帥眾以順曰武;保大定功曰武;

剛強以順曰武;闢土斥境曰武;

折衝禦侮曰武;除奸靖難曰武;

拓地開封曰武;肅將天威曰武;

安民和眾曰武;克有天下曰武;

睿智不殺曰武;恤民除害曰武;

赴敵無避曰武;德威遐暢曰武。

看看以上的解釋,曹操的確符合很多條。

「武」字也說清楚了,那麼,最重要的「帝」字,又作何解釋呢?

公元220年春,曹操在農曆的正月去逝。

這一年冬,農曆十月,曹操的兒子曹丕取漢帝而代之,成為魏王朝的第一位皇帝。

這一年十一月,曹丕追尊自己的父親曹操為武皇帝。

從此,「魏武帝」的名號才正式成型。

其實,關於「魏武帝」的稱號,還可以從以下角度來解釋:

中中國人說「夫榮妻貴」,其實,也有「子榮親貴」。

這兒子當了皇帝,不但父母雙親要跟著尊貴,而且,上溯四代,自父、祖、曾祖、高祖都要享受尊祀。

嚴格來說,則有所謂天子七廟、九廟之制。

七廟,本指四親(高祖、曾祖、祖、父)廟、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廟和始祖廟。

《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

後王莽增為祖廟五﹑親廟四,共九廟,歷朝遂沿用。

(本篇結束)

3樓:狼2639

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漢丞相、魏王曹操薨。王世子曹丕(字子桓)繼位,繼續擔任丞相並襲爵。他給他父親的諡號就是「武」,故稱「魏武王」。

同年他脅迫獻帝改元「延康」並受禪登基,國號「大魏」。

至此,曹氏宗族徹底篡了劉漢江山。既然曹丕取代獻帝做了北方政權的最高領袖,自然不能虧待父親。故而追尊曹操為皇帝,因而有「魏武帝」這一說。

4樓:熱友輿共

因為當時在曹操時候已經三分天下,只不過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如果稱帝,勢必會引起天下的諸侯以及黎民百姓的討伐

而曹丕就不一樣了,先是篡位當皇帝,曹操一生功勳卓著,勢必會立曹操為帝

5樓:布衣術士

正常來說,當乙個新的王朝的皇帝登基的時候,都會追封他的前三代乃至五代的祖先為皇帝(如果我記得沒錯,朱元璋好像就是追封的五代)。曹操就是曹丕追封,而且武的諡號是對曹操的肯定,諡法曰:開疆拓土曰武,克定刑亂曰武,安邦定國曰武,武的諡號一般來說會認定為高於文的諡號,所以實際上曹丕在給曹操「武」的諡號時,就已經向世人宣稱自己不如自己的父親(雖然曹丕不知道會給他魏文帝的諡號,但是能超過武一字諡號的幾乎沒有)。

6樓:aiyoudd

魏武帝是諡號,也就是人死了以後別人對他的稱呼。

這個諡號是曹丕稱帝之後追封的,他還同時追諡了曹操的爸爸曹嵩為太皇帝,曹操的爺爺曹騰(他爸的養父,乙個太監)為高皇帝。

曹操自始至終從來沒有自稱過皇帝,或者魏武帝。

朱元璋稱帝前爵位是吳王,為何登基後定國號為明?

Cronus 明太祖朱元璋可能最初想擬定的國號為 大中 所以明朝差點就成了中朝。見王士禛 池北偶談 明太祖初定天下,建國號,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故當時錢文中有大中通寶。是祈天得到的 明 吳聽上去就太屌絲了,只是春秋一霸,你看楊堅取國號為隋,讓後世僅因這點記住了隋字 當然,宋是個例外,大家很...

曹操到底有沒有想過稱帝?證據呢?

Gehrman 肯定有想過,銅雀台事件就看得出,後來發現荀彧都反對他們,所以他不稱,也覺得自己沒必要稱,因為他實際上已經是皇帝的權力了,但他更多為他死後自己後代著想,他把稱帝機會留給兒子,因為他兒子稱帝分封大臣就可以樹立威望 史遇春 既然要說曹操的名號,那就話說從頭,先從曹操的名字 籍貫開始。古人有...

曹操不稱帝和荀彧有沒有關係?

建安元年,曹操迎獻帝之後,變為了漢朝之臣,南征北討,意氣風發,權勢加重,一改當年有志青年的形象,儼然打起了漢朝的主意,這時的荀彧怎麼想的,我們不知道,他有沒有做過什麼,由於漢朝都許之後資料很少,只知道他阻止復九州和曹操稱公,其他我們也不知道。不過一邊曹操是故君,一邊獻帝是皇帝,他夾在中間,既不能違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