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人類的歷史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那麼我們還要學歷史幹嘛?

時間 2021-05-30 00:49:44

1樓:汗否

先說一句,這句話本身就是學了歷史之後才能說出的話。

這句話的問題在於:把哲學命題上的歷史和實際的歷史相分離了。

哲學命題上的歷史看上去似乎很簡單,似乎搞明白了一切,但當哲學上的歷史貼合實際生活時,問題就大發了。

比如,歷史總是說末代昏君,似乎避免了末代昏君就能拯救歷史一樣。但是昏君只是末代的一種屬性表現(甚至是不是昏君都兩說),就像身高是乙個人的屬性表現一樣。決定歷史的不是昏君,是歷史必然性。

而所謂的「人們不能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本身就是扯淡。所謂的教訓,你可以理解為人類的各種屬性(比如CIVIC,愛好等等)在歷史上的不同表現。

這些表現你最後在哲學命題中一總結發展全部能歸結到人類的某種不好的屬性上,所以才有了這句話。

問題是,你這次做題馬虎,下定決心認真審題,能防住你下次做題馬虎嗎?

2樓:

讀史使人明智,歷史不只會讓人知道:歷史無法學到任何教訓。歷史還可以學到或了解到別的,諸如文化,政治,社情,經濟等等。

歷史沒有那麼淺薄,一讀就懂。當你想要釀酒時,這罈酒放的時間越長就越甘醇,歷史同理,只不過歷史和美酒不同的是,美酒需要等待才能散發香味,歷史不需要等待就可綻放光芒。

還有就是,你的觀點有問題,倘若按照你說的話,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那麼為什麼奴隸社會變為了封建社會,封建社會又變為了資本主義社會以及社會主義社會,為什麼西周之後,再無分封諸侯的舉動,為什麼會有推翻封建社會成立新中國一事,為什麼古人會說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這些難倒不是從歷史裡得來的教訓。而現在之所以說無法學到教訓,是因為我們所處的社情不一樣,我們的生活方式不一樣,在各種不同中找相同,本就是一件困難的事。並非學不到教訓,而是我們學到的那些歷史教訓對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來說,教訓經驗太少,這是資訊不對等的問題,而非歷史的問題。

歷史是一成不變的,這句話不錯,因為縱觀歷史,無論古今中外,你總是會發現驚人的相似;但歷史也是變化莫測的,這句話更不錯。歷史由人來推動,當人的思想被禁錮,沒有遠見隻時當下,那麼一切定然會一成不變,可每個時代,總是有一些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他們預見到了我們無法預見的事物,所以改革來臨,所以新事物出現。歷史的變與不變,是一種迴圈,這種迴圈裡有的事情是偶然發生,有的事情是必然發生,可無論是偶然還是必然,這都是一種不可抗力。

怎麼說呢,這不是關於歷史的問題,其中也包括了哲學問題、政治問題和國情問題,不是單一的概述就可以說清楚的。

3樓:撕書來下飯

為了不讓祖先從陰冷潮濕的墳墓中伸出手卡住我們的脖子。

很多時候,我們潛意識裡認為很多事是理所當然的,我們理所當然的要繁衍後代,我們理所當然的要去打工賺錢,我們理所當然的要努力上班……

但是這些理所當然是怎麼來的呢?你父母告訴你的,身邊人都是這麼做的,小到生活審美,大到人生抉擇,都有人按照前人的軌跡給我們劃定好了。

如果你是乙個盎格魯撒克遜的美國中產白人,你買房子後一定會留一塊草坪,你不知道為什麼?但是你爸媽這樣做,你身邊的鄰居也這麼做,所以你也這麼做。

但是草坪文化其實最初是中世紀的封建領主為了彰顯家族實力,畢竟對於中世紀能抽調出幾個要麼珍貴的勞動力來整理一塊沒什麼用的草坪可以充分說明你家實力雄厚,但是對於現代人則大可不必,為什麼要多花一筆錢去買除草機,為什麼要犧牲珍貴的週末時光去打理一堆無用的草地。

又比如在人際交往方面,中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是尊重上級領導尊長,在某些家教嚴格的地區甚至要求你無條件尊重,但這一觀念是自周禮開始的儒家觀念,這一觀念是否正確呢?在歷史的大多數時候是正確的。

對於古代人,流動性小,乙個家族群居在一起,保持長幼有序偶爾可能吃虧受氣,但大多數時候都更有利於個人的生存繁衍。但當遇到現在這樣乙個大變之世,人口流動性加大,在一二線這種千萬人口級別的城市,你和乙個人遇到第二次的概率都幾乎為零,強烈的集體主義再也沒有優勢了。

再往大里說,為什麼每個時代都有起高樓,宴賓客,樓塌了的過程,因為外部環境的變化使得最初的制度不再適合,二百年前的美利堅合眾國制度無疑是很適合國家發展擴張的,包括使用奴隸的法律,但是現在的美國制度已經漸漸的開始顯露出弊病,那我們的制度就是這麼完美適應每乙個時代嗎?

如果說家國時代毀於祖宗之法不變,學歷史就是讓我們明白祖宗之法為什麼這麼設立,祖宗面臨著什麼樣的環境才設立這樣的制度。

4樓:jiushiwo

這句話是黑格爾說的,他作為乙個哲學家有點黑歷史學捧哲學的意思,難免的。黑格爾自己的很多哲學思想比如辯證法就是從歷史裡總結出來的。所以呢,這句話本身可信度也就大打折扣了。

5樓:Tender

黑格爾這句話出處不明,而這個結論本就是矛盾的,因為這句結論本身,就是從歷史中得出的。

在談及歷史的時候,黑格爾也表達過「歷史總是驚人地重演」這樣的觀點。而馬克思則更有趣,他補充說:「歷史的重演,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喜劇。」

對於歷史的輪迴,看到人類一次又一次因為自身的慾望和弱點而重蹈覆轍,黑格爾的這句話不僅惋惜無奈,更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憤恨。

歷史本身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吸取教訓,以史為鑑,可知興衰,這是人類偉大的發現,但這絕不是閱讀歷史目的的全部。讀史不是單純的記憶史料,以什麼樣的方式閱讀,代入什麼樣的視角,閱讀的過程才是關鍵。

在這個過程中,見個人,見社會,見天下,本身就不乏為一種歷練。

6樓:噁魚鱷魚

這涉及到乙個問題:歷史有什麼用?

我不認為可以以史為鑑,用歷史作為未來的參考是不可行的。時代在變,歷史的經驗無法照搬,歷史的成功是在特定環境下達成的。相反,有些東西確實一點沒變。

比如,幾千年來一直在發生著戰爭。儘管所有人都知道戰爭不好,勞民又傷財。但還是在發生。

如果歷史不是拿來借鑑的,歷史有什麼用?

首先要明確,什麼是「有用」?如果生存所必須才是有用的,那歷史的確挺沒用的。但如果這樣界定,所有的科學都沒用。原始人類也正是在不懂科學知識的前提下生存的。只是質量嘛……

所以,科學是提公升生活質量的東西,科學的「有用」是從提公升生活質量的角度上來說的。歷史是屬於社會科學,同樣適用於這個道理。只是它無法實際創造出什麼。

但提公升生活質量的東西本來就不光是有形的,也包括無形的。

歷史是人類發展的過程。是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的過程。就算不拿來借鑑,但是從歷史裡面可以看出,「人類」作為乙個整體和個體人類之間的相同與區別。

歷史並不是用來規避錯誤的,而是用來研究人類自己的,研究人類是怎麼樣發展到現在的,研究「人類」作為乙個整體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它是人類的過去。

你說它沒用嗎?確實沒用。你說它有用嗎?還真的有用。

7樓:南陽耕夫

一部分人能從歷史學到教訓代表不了所有人類都能從歷史中學到教訓

同樣,一部分人不能從歷史學到教訓,自然也代表不了所有人類都不能從歷史學到教訓

8樓:林同學

1、中學階段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宣揚愛國主義強化中華民族認同2、對於學者和愛好者來說象牙塔裡自娛自樂不行嗎歷史對於一部分人來說有愉悅身心的功效

3、能不能學到經驗教訓已經不重要了資治通鑑通鑑本來就是給治國的人看的而且這種觀念早已過時了現在科學決策主要是依靠其他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

4、歷史能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聽百家講壇看文史類紀錄片玩p蛇遊戲它不香嗎

9樓:亞諾

單純從理論來說,這句話很容易反駁,但現實中,大多數情況下這句話都應驗了。

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學歷史呢?

歷史最大的貢獻並非是提供教訓經驗,最重要的是在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這些對乙個國家來說,極其重要,甚至可以說是民族國家的精神基石。

而學習研究歷史就是把這些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一代代地傳承下去,如果這個目的達不到,那真的沒必要研究歷史了。

10樓:

這句話本身就值得商榷,所得出的問題就不怎麼真。歷史的鏡鑑功能是不需要懷疑的,要關注的是讀史的人在面臨類似情況下有沒有足夠的智慧型、魄力與敏銳力去做教訓之外的事。

11樓:紙鹿

這句話是黑格爾說的,他雖然很厲害,但說的話也不能當真理聽。而且他這句話有一些諷刺的意味在,大概是對人類吸取教訓的能力,恨鐵不成鋼吧。

與之相對的,我認為另一句話更有道理一些: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唐太宗-李世民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別人的故事對我們來說當然是有一定啟發的。具體能吸取多少教訓,還得看人。

比如中國的發展道路,所謂摸著石頭過河,就可以摸著毛熊過河,也可以摸著鷹醬過河,還可以摸著我們自己的很多歷史過河。

歷史中的黨爭、外戚、宦官、科舉、買官賣官,集權過程、儒家、法家思想、經濟制度等等

甚至某一場戰役,某乙個計謀,某乙個成語典故。

這都是我們的先人為我們遺留下來的寶貴遺產。有的是歷史教訓,有的是文化精髓。

有那麼一些國家,就是因為沒有歷史,不會吸取教訓,所以走入了錯誤的,自以為是的黨爭制度,還自以為民主。

我們在旁邊看著,就能吸取他的教訓,這個坑就可以避一避。

歷史學大一生的苦惱?

bjgreentea 這位小兄弟是不是把評書和歷史給搞混了啊,歷史專業可跟岳飛大戰金兀朮不是一回事兒啊。如果你確信自己不喜歡上歷史,轉個專業吧。 小新 關於讀歷史學專業,我想到了前段時間看的一句話 誰汙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 進了歷史學的門,我還跟我關係蠻好的老師,也是我們院的院長聊過轉系的事兒...

歷史學的眼光是一種怎樣的眼光?

無名所以 把正在發生的事實,放入某一歷史的程序。注意歷史的程序,可以是社會的,可以是科學的,可以是倫理的,可以是哲學的,也可以是一種巨集大的整體觀。歷史的程序,本質上是時間。歷史的眼光,本質上可以說是對當下發生的事實賦予時間的變數。一切都在歷史程序之中,我們看到我們以為的眼前事實的同時,本身就發現了...

就歷史學學術水平而言,如何評價連雅堂先生的《台灣通史》?

sapereaude 不論史觀 這會牽涉到作史者,narrator,在史料的蒐集方向及呈現方式等等 也不論其文字 連雅堂先生在書中文字我覺得是頗為優雅,然卻可見有以文害意害實者 做為嚴謹的歷史,只能說,若要引用連雅堂先生的 台灣通史 實質內容,要很小心。其他學者或有的意見不提,就職志專研於台灣史的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