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為什麼諸葛亮不予支援?

時間 2021-05-05 23:30:18

1樓:night

個人認為

第一:跋山涉水後勤消耗極大,諸葛亮北伐用的都是速戰速決的戰法,且子午谷戰線並不利於行軍

第二:到了也不一定能摸下長安

第三:即使魏延摸下了長安也守不到諸葛亮來支援,魏軍的騎兵支援非常快,如果魏延死了,蜀軍相當於損失一員大將。

第四:魏延提出子午谷計的時候諸葛亮心裡已經盤算好第一次北伐的計畫了,諸葛亮肯定不會因為魏延的奇謀險計打亂自己兩邊進攻的計畫。

2樓:kID

因為諸葛亮求穩,不敢賭。而且對面是司馬懿。

至於說這麼做沒有成功可能和送死的,請自己去看三國演義(三國志怎麼寫不知道),司馬懿啟用後直接奔到子午谷和長安中一座城下(那座城我忘了),司馬懿很明確的表示諸葛亮不是想不到奇襲,但是求穩不敢,要是他領兵一定奇襲長安。

3樓:dean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目的不是長安,是涼州。這從他進軍路線和布置的趙雲鄧芝的疑兵就可以看出來。甚至後面的每一次北伐他都惦記著涼州。

涼州是最能替代失去荊州的損失。涼州盛產戰馬,有資源。丞相要得是穩。

魏延還是不懂丞相啊。你一上來就子午谷打長安。就算你打下來等丞相會師然後跟曹魏決戰。

然後被收割?

4樓:樓劼

這麼說吧,蜀國建國不易,仗打多了也容易出毛病。簡單來說就是順風浪逆風苟,自從關二哥威震荊楚以來,視天下英雄於無物,結果被曹魏砍,孫吳賣,隊友坑,兵敗麥城。接下來先主在夷陵被燒,傷了國柞。

現在好容易穩定了局勢,又開始北伐。

自從馬謖大優勢作死開局,立馬被打出了翔來,魏延一言不合就要來個子午谷梭哈,上手賭身家,幸虧丞相拉了他一把,就算萬分之一的可能會偷襲成功,大概率也守不住。

要說只是搶一波就走,那這出兵也太隨性了點……

5樓:Peter Tang

拋開軍事方面的推演,我認為諸葛亮不採納子午谷奇謀的最主要原因是在政治上的考量。當時的蜀漢在劉備死後,內部矛盾極其突出,缺少了劉備個人魅力的震懾,朝中各種勢力(荊州集團,益州集團,東州集團)互不買賬。作為繼承人的諸葛亮只有通過對外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維持政治上的平衡。

所以攻魏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諸葛亮深知蜀國無力與魏國抗衡,再加上諸葛亮謹慎的性格,六出祁山其實只是「作秀」,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交戰。然而,作為將領的魏延並沒有理解到諸葛亮的心思,提出子午谷奇謀靠的僅僅是純軍事考量和興復漢室的一腔熱血,而作為資深政治家的諸葛亮考慮全域性當然不會採納這條計策去冒這麼大的風險,他明白一旦失敗面對的不僅僅是曹魏的瘋狂反撲,更糟糕的是蜀漢自身統治根基的動搖。

6樓:躺著中槍小白兔

西安事變的時候,王耀武帶兵駐紮在漢中,聽說常凱申被捉了,就帶兵走子午谷。後來他對好友唐縱說,進谷之後無食無宿,才知道諸葛亮高明。

明末農民大起義,高闖王也走了一回子午谷,結果被明軍打到差點全軍覆沒。

如果諸葛亮手上有個三五十萬兵力,倒也不妨一試,萬一呢。。。。不過對於蜀國來說,那十幾萬戰兵是國之柱石,輸不起的老本。如果再有兩到三萬折損在子午谷或者長安城下。

曹魏反撲過來。萬一孫權聞著味再咬一口。這劇情就太刺激了。

7樓:冢垣

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天底下打仗就想怎麼能實現戰略目標即可。又想著佔便宜,又想著少死人,天底下哪有這些好事兒都給一邊佔了呢?

8樓:煙火

長安有我就夠了,你來了我也不抵抗,我讓你不廢吹灰之力拿下長安,我也就把百姓牽走,糧食燒盡,空城給你,你吃什麼喝什麼?你蜀漢支援快還是我曹魏支援快?我支援來了也不打,圍而不攻,斷糧了你自然會投降或者狗急跳牆。

另一邊的孔明除非打通與你匯合,不然你必死好吧,孔明何人?我讓你急行軍暢通無阻,你來長安需要多少天?你來之前魏延就早餓死了。

9樓:白水州

隴右沒有拿到手之前打長安屬於找死……

蜀國國力弱,蛇吞象是不切實際的,諸葛亮穩紮穩打先拿下隴右,經營一段時間再下關中,其實屬於比較可行的戰略了。

10樓:建鄴雷東多

魏延這個策略是個軍人的策略,但是諸葛亮是丞相看問題肯定得從政治角度看。要是孫十萬能讓蜀國拿了長安還守住。那他當年偷襲二爺幹啥。他能偷江陵就不能偷你永安?

11樓:等下我來了

諸葛亮生性謹慎怕損失魏延和他的精銳部曲。

我認為魏延作為乙個底層爬上來的高階大將,他做出的軍事計畫肯定是有一定把握的,子午谷就是魏延覺得行,諸葛亮覺得不行,就這。

軍事上以弱勝強本就是要出奇制勝,諸葛亮太謹慎了。

12樓:柳柳

魏延是提出來給諸葛亮參考而已,因為魏延受諸葛亮的信任,在諸葛亮身邊說得上話,他提的意見就被記錄下來了。諸葛亮作為丞相肯定是要聽各種不同的意見然後再一起做決定的,魏延的意見就是其中之一。

13樓:pro大頭叔叔

看到大家一本正經地分析就覺得有趣,魏延戰爭素養根本不可能提出這麼乙個可笑的戰略。

乙個建立在夏侯楙必定跑掉前提下的戰略...

但凡是個有頭腦的人都不敢這麼判斷,

只要在三國志裡找出乙個假節的將領不投降直接棄城逃走的案例,我就刪文道歉!

再說子午谷計其中一段:

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

魏延自己都說夏侯楙跑掉,長安中還有京兆太守!

魏略曰:顏斐字文林。 有才學。

丞相召為太子洗馬,黃初初轉為黃門侍郎,後為京兆太守。 始,京兆從馬超破後,民人多不專於農殖,又歷數四二千石,取解目前,亦不為民作久遠計。 斐到官,乃令屬縣整阡陌,樹桑果。

是時民多無車牛。 斐又課民以閒月取車材,使轉相教匠作車。 又課民無牛者,令畜豬狗,賣以買牛。

始者民以為煩,一二年閒,家家有丁車、大牛。 又起文學,聽吏民欲讀書者,復其小複製川。 又於府下起菜園,使吏役閒鉏治。

又課民當輸租時,車牛各因便致薪兩束,為冬寒冰炙筆硯。 於是風化大行,吏不煩民,民不求吏。 京兆與馮翊、扶風接界,二郡道路既穢塞,田疇又荒萊,人民飢凍,而京兆皆整頓開明,豐富常為雍州十郡最。

斐又清己,仰奉而已,於是吏民恐其遷轉也。 至青龍中,司馬宣王在長安立軍市,而軍中吏士多侵侮縣民,斐以白宣王。 宣王乃發怒召軍市候,便於斐前杖一百。

時長安典農與斐共坐,以為斐宜謝,乃私推築斐。 斐不肯謝,良久乃曰:「斐意觀明公受分陝之任,乃欲一齊眾庶,必非有所左右也。

而典農竊見推築,欲令斐謝;假令斐謝,是更為不得明公意也。 」宣王遂嚴持吏士。 自是之後,軍營、郡縣各得其分。

這個京兆太守在,你說長安可以不戰而取?魏延他是傻的嗎?

別因為魏略乙個幫曹真跟曹叡洗地,抹黑夏侯楙的虛構未發生故事,來汙辱魏延大人的智商好嗎?

14樓:kcoca

人總有這樣的想法,一件事情失敗了,而事情之前否定了乙個決定,大家就認為這個決定一定是對的,一定可以扭轉乾坤的。

特別是越讀過書的人,越喜歡裝這種牛角尖,以特立獨行來顯示自己看事情的智慧型。

15樓:餘人靜觀

按《魏延傳》「延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延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但諸葛亮並非每次目的都是長安。

所以,這裡面有就會有三種情況。

一:諸葛亮並未將戰略方向告知魏延,或魏延未知戰略意圖;

二:「每」字用得不對;

三:魏延偏要強求。

我們來看該句在《魏延傳》的位置,時間是在建興八年到十二年之間。裴注引《魏略》記載,此時夏侯楙仍主長安,在《夏侯惇傳》引《魏略》中記載,「至太和二年,......,遂召還為尚書」,而魏「太和二年」對應蜀「建興六年」。

第一種,以本傳所記在建興八年至十二年間。

第二種,自然就是建興五年第一次北伐了。

第一種情況:

建興八年至十二年間,有九年第四次、十二年第五次出兵。

建興九年第四次北伐,《三國志》寥寥兩句,「亮復出祁山」,而子午谷在漢中東邊,祁山在北,一東一北。如果魏延在這次提出分兵子午谷,就算不上奇謀,諸葛亮答應才怪。而且,此次北伐「糧盡退軍」,後勤缺成這樣,怎麼有可能「異道會於潼關」。

再來就是十二年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出兵,此次「由斜谷出,據武功五丈原」,可以說是離「異道潼關」最近的一次了。然而「亮每患糧不繼」,「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此次是為了「久駐」,況且,「亮疾病」。這個「疾」是不知道是型別還是指狀態,但據諸葛亮總攬各事的情況來看,可能是平時小病積壓導致病症惡化。

如果說是在此次提出分兵,可能性只有五成。

在魏延的角度來看待此事的話,就是丞相身體逐漸不行了,而戰鬥方向也是靠近長安,如能繞道一舉攻陷長安,那麼諸葛亮這邊的壓力就不大了,此時南北夾擊,長安可定。據《晉書》司馬懿傳中提及此時諸葛亮有十萬兵,分出一萬還是可行的。

那麼在諸葛亮角度來看就未必了。又據《晉書.司馬懿傳》太和四年(《蜀書.

諸葛亮傳》建興九年),司馬懿是連勝諸葛亮的,此次渭水對岸便是司馬懿。《晉書》司馬懿認為諸葛亮「慮多決少」,陳壽認為「器能政理,...,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對手不是普通人、軍隊又比別人少,以寡攻眾。

諸葛亮縱覽大局的人,要瞻前顧後,他自己未必有必勝的把握。

所以,魏延也許能攻下長安,而諸葛亮這路卻未必能取勝,因此如果發生在此次,諸葛亮是根本不敢支援的。

二種情況:

這種情況是建興六年的第一次北伐,此次北伐目的很明確,天水隴西一向。

那麼魏延此次提出的分兵可能性有多大呢?我認為七到八成。

因為建興五年時,諸葛亮提前來到了漢中做北伐前的準備,此時魏延的頭銜多了幾個,其中有「涼州刺史」,而涼州是卻曹魏的地盤。從後來的事件看出,諸葛亮的計畫應該是先圖涼州,然後蠶食雍州進取長安。

基於充足的準備,魏延提出此行動是合理的也是最大的可能,但有冒險傾向,畢竟此時蜀國的軍將是北伐時最多的。

此行動如果執行,那麼魏延取長安可能會從子午谷走,此時曹真後方不穩,蜀大軍出斜谷往陳倉、郿方向正面襲來,那麼蜀軍勝算更大了。如果一切順利,最後將是會師長安東出潼關定天下。

最壞情況是,魏延全軍覆沒,次之,可退回谷內。還能不能退?下面再說。

然而諸葛亮為人持重不願冒險,想先從涼州邊緣地區開始蠶食,步步逼近,事實上也是效果卓絕,「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但後來的事大家都清楚,「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

南安、天水、安定郡反應亮,郃皆破平之。」「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

此時,回過頭看三國志裡面的這句話,「延隨亮出,...延謂亮為怯...」以及開頭提及的三種情況,【如果認同上述提出分兵最大可能在第一次北伐的結論】,那麼《三國志》裡的這的「每」字用的不對。

除了第一次和最後一次可能性高,剩餘的3次可能性都不高,即便魏延腦子再不好使。

第一次北伐,因馬謖個人錯誤,導致整個北伐幾近白費,此時魏延的「常」的意味就出來了,特別是經過了幾次出兵都無實質的進展。

回說魏延如果真出兵子午谷後,舉兵不利,是否有退回谷內的可能。

據劉備委任魏延為漢中太守時,從魏延的話「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可以看出,魏延很狂傲。許多人故意舉例「一軍盡驚」表示大家對魏延不看重什麼之類的,卻有意忽視「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

子午谷出兵不利,以魏延乙個狂傲性格的人,估計時不會退回谷內的,直接戰死的可能性更大。

子午谷可不可以走?

此時會有人告訴你,曹真,八月遇大雨,退軍;高迎祥,七月大敗。拿出以後的例子來說明,所以此路不通。那麼我們來看這句話,"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誰說的?

鄧士載鄧艾。什麼時候說的?偷渡陰平前說的。

鄧艾從陰平到江油,一路更是艱辛困苦,最後一路打到成都滅蜀,為什麼這一路沒人說不可能?因為鄧艾贏了,僅此而已。

2023年,朱元璋參軍了。

99年6月零7天前,本朝太祖作為湖南代表在上海參加了一大。

如果諸葛亮採納魏延子午谷奇謀,能成功嗎?

忽悠 因為歷史上諸葛亮沒有實行子午谷奇謀 所以這個問題就是薛丁格的貓一樣 成功失敗都是一半一半 同樣買彩票 中和不中,就只有兩個結果 所以依舊是一半一半 王俊 我認為可行。這要是韓信曹操絕對就幹了。諸葛亮的計畫看似非常有把握,是安全 十拿九穩的計畫。但是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從歷史的實際看,諸葛亮所謂十...

如果當時諸葛亮同意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那他能在中原援兵趕來之前占領潼關,關門打狗嗎?

宋鵬飛 1947年8月7日,劉鄧過隴海路命令下達以後,他們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幾個縱隊全體建制都到達大別山區嗎?所以這道命令下了嗎? 段辰光 半道餓死了,三國時期打仗。人數多少不取決於動員能力,取決於有多少糧食,也就是能帶10個人,最終只能帶三個,因為糧食只夠三個人吃。諸葛亮帶兵打仗,糧食就沒富裕過 a...

如果諸葛亮出祁山讓魏延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會怎麼樣?

冬人肖恩 樓上都拿三國志11說事兒,那我也嘮嘮。這個策略唯一可行的方式,是大軍在長安附近紮營托住曹魏主力,或者把主力全部吸引出長安以西。然後子午谷的奇襲兵團要滿足以下條件 糧足,因為這段路要走很久很久,比主力出發至少早乙個月以上 人少,太多易暴露,而且一旦魏軍用小股部隊攔截,哪怕1000人,後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