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戰國時期各個國家的國家意識這麼強烈?

時間 2021-05-14 13:37:07

1樓:桃之夭夭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商鞅的留爺處,就是秦

《易中天中華史》第五卷《從春秋到戰國》:

商鞅是在公叔痤病故之後離開魏國的。走的時候,他沒有依戀,也沒有糾結。實際上從春秋晚期開始,士,即當時的知識階層和白領階層,便都是天下主義者。

對於他們來說,天下比邦國重要得多。就連最有道德感如孔子,也不過是離開魯國的時候走得慢點,離開別國的時候走得快些。

至於公孫鞅,就更不必有什麼過意不去。是啊,魏惠王既然不肯用我,那我就跳槽。

對!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商鞅的留爺處,就是秦。

……戰國,是趨利的時代。

這樣的時代是沒什麼道德感可言的。蘇秦甚至公開對燕易王說,臣下我不講誠信,正是王上您的福分。那些講誠信的都死守道德,誰會為王上的利益而奔走呢?

蘇秦這樣說,還真不是強詞奪理,反倒應該看作透徹通曉。事實上戰國的王侯,不少就是賭棍出身,他們在國際關係中的作為,都難免賭徒心態,正所謂「篡盜之人,列為侯王;詐譎之國,興立為強」,這其實是時代所使然。

2樓:落葉

這個問題你可以看魯西奇老師的一篇文章。

《楚秦漢之際的「楚人」》。

魯西奇老師同一系列還有個《越與越人:歷史敘述中的中國南方「古族」》

3樓:宇文

有多強烈,各國能人異士紛紛入秦嗎?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邳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併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

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眾,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

說好的國家意識呢?

強秦壓頂,六國公族抱團取暖而已

4樓:禁與千尋

怎麼會呢?

戰國的國家概念不是今天的國家概念,也不可能是今天的國家概念,戰國時期成天打仗,打完了就要割地,今天這個城市你秦國的,明天就是魏國的,過不了多久可能又是趙國的,可能沒多久又是秦國的了。

你說這種國家疆域老是變動的,怎麼可能有強烈的國家意識呢?

就拿長平之戰來說,一開始上黨是南韓的,然後秦國打贏了南韓,這邊就屬秦國的,結果上黨的人自己跑去趙國,做了趙國的子民,後來長平秦國贏了,上黨又歸了秦國。這個時候這些人自然就成了秦國人了。

如此動盪,怎麼反而比後世更有國家意識呢?

真要有強烈的國家意識,怎麼戰國有那麼多去人材是別國的呢?

別的不說,光是秦國就有很多人不是別的國家的人。

而亡國復國那是亡國貴族推動的,而不是百姓,百姓復國是因為別的,才不是為了誰復國呢。

5樓:王靖海

因為你看的是文學作品。

戰國時期士無定主,且列國國土變化巨大,民眾對所屬諸侯國並無國家的認同感。

另外,時人也十分清楚列國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現代漢語中的「國家」在時人意識裡對應的是周朝而非諸侯國。

至於題主誤認為的國家意識,估計是受到以下型別的文學作品的影響:

1,某些文學作品以列國割據戰爭對映國際戰爭,使諸侯國看上去很像「國家」而非割據,於是在劇情上出現了列國民眾的」國家意識」;

2,某些文學作品把秦末各地士人叛亂後的就地割據片面理解為「故國情節」下的「復國」行動,由此創造出「國家意識」;

3,某個文學作品把地方文化上公升為「文明」,如所謂的「原生」的」秦文明」,於是把列國間的割據戰爭轉化為「國家意識」下的國家戰爭。

需要說明,該文學作品中列國民眾國民化的手法很有特點,秦國民眾的「國民形象」直接取材於新中國「前三十年」的國民性。

總之,先秦時期民眾已雖出現了樸素的國家意識,但認同的目標是王朝而非割據政權。

6樓:ZWPSH

所謂戰國,始於趙韓魏三家分晉,戰國七雄都是東周的諸侯,所以還不太能算是國家意識。

這種「國家意識」,主要是有人身依附關係的利益集團之間的利益競爭意識。當時社會自上而下的層級,基本是周王、諸侯、大夫、士人、庶民,秦國比較特別一些,秦王大權獨攬,王室貴族沒什麼公共權力,其他國民都是按照軍功爵制或者公職不同來確定權利義務。

秦一統六國以後,除了實行大家常說的車同軌、書同文,還搞了行同倫,也就是說將秦國的社會制度立即全面鋪開了。秦孝公支援商鞅變法,孝公一死貴族們就報復了商鞅,可見這套制度對秦國貴族們的傷害之大,六國覆滅後的舊貴族們該有多恨,也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六國對秦的集體牴觸,是由於貴族對於制度變化而失去利益的恐懼,滅秦時舊貴族的參與是為了重奪原有的社會地位和權力,這些動機和國家意識沒多少關係。

當然,漢承秦制,劉邦也沒對這些六國舊貴族手軟。除了張良沒什麼大災難,其他人都得到沒什麼好結局,布衣天子、布衣卿相的格局就此出現。

周王、諸侯、大夫、士人、庶人這種逐層人身依附關係的破滅,才是國家意識萌芽並得以形成的條件。

戰國時期各個國家的君主是如何相互稱呼和自稱的?

飄雪之夜 君主也是人啊 國家領導說的也是普通話啊。君王怒斥 威王勃然怒曰 叱嗟,而母婢也。談笑風生 齊威王 魏惠王會田於郊,惠王曰 齊亦有寶乎?威王曰 無有。惠王曰 寡人國雖小,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各十二乘者十枚。豈以齊大國而無寶乎?威王曰 寡人之所以為寶者與王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則楚人不...

為什麼戰國時期的人會幫別國滅自己的國家?

燈火闌珊 春秋戰國名義上有乙個周天子,各國名分上是一家人,且各國的文化認同基本一致。戰國時期的士是沒落貴族,和後來的不一樣,國主也只是最大的貴族,還沒後來的那種君權至上。 秋風淒然 戰國時期是沒有國家的概念的,有的是士族的概念,士族的利益高於一切。楚悼王死後,貴族們為了殺吳起連楚王遺體一起射,就是很...

為什麼各個國家不合體成為乙個國家?

別說世界,就拿現在的歐盟來說,哪個不是各懷鬼胎。否者就歐盟的實力能前怕俄羅斯後懼美帝?除非出乙個民族,是乙個民族不是乙個人,能力近似神,誰不按他們既定的政策走直接瞬移去滅了他。那世界就可以統一了。否者就算現在中美俄聯合統一了世界,世界也是不會安靜和平發展的。 已登出 錢,歷史恩怨。主要是錢。比如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