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每個國家的士兵都這麼多?

時間 2021-05-06 20:56:47

1樓:之乎者也

可以先看下戰國時各國的人數:

1、秦國:約為700萬左右。

2、趙國:人口約為600萬左右。

3、楚國:人口約為600萬左右。

4、齊國:人口約為400萬左右。

5、魏國:人口約為200萬左右。

6、燕國:人口約為150萬左右。

7、南韓:人口約為100萬左右。

按照6人出一人,秦國可募兵116萬,趙國和楚國為100萬,齊國66萬,魏國為33萬,燕國為25萬,南韓為14萬。

後勤就要靠老人和婦女了。

如果募兵到這個程度,就是所有家底都拿出來了,打輸就是亡國了。

2樓:潘潘

首先要說一下,長平之戰、包括白起都發生在戰國後期,那時候因為國家與國家之間兼併戰很頻繁,才全民皆兵,每次戰爭的參與人數會超級多的。

而且戰國最後的勝利方——秦國,實行軍功公升遷制度:斬首計功受爵,一共20級爵位,至少比較底層的幾級爵位是完全可以靠砍下的人頭來獲得的,砍下一定數量的人頭就是一級爵位,爵位對應的就是獎賞和土地,以及乙個服役的奴隸。而且人頭還可以用於免除自己或者是家人的奴隸身份。

總之,就是除了可以獲得收益,還可以避免一些損失。而且,就戰國後期那種戰爭的頻繁程度,可以說,給了任何人乙個無數次可以改變自己的機會,以及階層上公升通道。

正是這種變革,讓秦國從諸侯中的邊緣國家,一躍成為強國和大國。

自然,這種強有力的變革方式,在戰國亂世,一定會被其他國家學去的。大家都進行軍備競賽的時候,戰國末年,這種超大規模的戰爭就沒那麼奇怪了。

回過頭來,我為什麼要說這是戰國時期的事情。當然是因為春秋時期並不是這樣的。

春秋時期的戰爭規模都比較小,而且那會兒諸侯的數量是大大超乎我們想象的,況且每個諸侯領導都是親戚,不是周天子的本家,就是周天子的舅家。親戚嘛,哪有過不去的檻兒。

你看不起我,那我當然要打你。

你認輸了,我的場子就找回來了。

那親戚還是親戚的。

大家還是很講究貴族禮儀的。

只是後來,幾百年過去了,大家親戚之間的情分也基本沒了。「禮開始崩了,樂也開始壞了」,自然殲滅戰就開始來了。你看春秋都是各種諸侯,到了戰國,一頓混戰,最後就戰國七雄了,最後就歸於一家了。以上。

3樓:三石峻

統計方法不同:春秋戰國打仗兵力是連民夫車伕也一起算的(沒有正規軍,作戰民夫也能充數),而且流行誇張(多報),比如出兵五十萬,大概實際只有不到三十萬,能同時出現在戰場作戰的就十幾萬。

後世記錄打仗,比如兵力四萬,可能會征伐40萬民夫運輸。

4樓:啦啦立華

首先,是統計口徑不同,戰國時期,兵役制度尚不成熟,往往兵民不分,只要參與軍事行動的,都被統計做軍人,有一丁三夫的說法,也就是說,其實真正的主力部隊最多四分之一,比如,長平之戰,被坑的四十萬人很多都是上黨民眾,隨軍避禍的。其次,有軍功制的刺激,殺敵越多,賞賜越高,從上到下,都有殺良冒功,虛報增功的動機,因為環境技術的限制,核實很難,往往留諸記載的只能是領兵大將的一面之詞。其三,策士的誇大宣傳,戰國史料因焚書坑儒被銷毀殆盡,只有秦記可依,但秦記記事簡略太過,故司馬遷只能博採戰國縱橫家言論及民間傳言,其中多誇大失實之處,但司馬遷也不可能一一核實,故只能暫存其說,後世人往往淺嘗輒止,開卷不疑,所以謬種流傳,真假難辨了。

5樓:毨頑童

從三方面來看吧。

第一,從後勤來看,春秋戰國時期實際是打內戰。內戰和外戰有很大的不同,補給距離短,補給線路成熟。漢武帝打匈奴,要陸地運糧上千公里,十石糧草運到前線能剩下一石就不錯了。

而戰國後期,各國既可以依託河流水運,也可以依靠官道馳道直道,後勤成本低得多。秦朝修築的夯土直道,今天還能發現,簡直就是古代版的高速公路。

第二,從組織來看,戰國後期實際上已經打成了總體戰。那時候也就是沒發明「總體戰」「大縱深防禦」和「閃電戰」這些詞彙,所用的無非是類似「發全國之兵」什麼營壘什麼輕兵一類的表述,但實際上已經有了這些作戰的具體實踐。

第三,從考古情況來看,山西高平發現了長平之戰遺址和屍骨坑,雖然沒能具體數出多少屍體,但歷史記載也得到專家的認可。

6樓:克小蘇

首先,誇張是確實存在的。其次,春秋戰國時脫產職業士兵很少,比如魏武卒。更多的是像秦國的士卒,全民皆兵,閒時農耕有戰亂時就入伍。

普通人也要服徭役,當兵也是一種義務。所以發動一場戰爭需要大量的物力人力,勞民傷財。很可能你沒有打敗就沒糧食了,更可怕的是地里的莊稼也荒廢了。

7樓:唐小兵

很多都是古人誇大的,古代那種後勤條件根本不可能負擔那種規模的軍隊。

現在史學界有個觀點,古代的軍隊很可能把後勤人員也計入軍隊人數,這樣實際的戰鬥人員最多只有20%。

8樓:楊焱

你可以看看歷史,基本上越是亂世兵源越多,

基本上都是盛世攢人口,亂世爆兵力

為什麼?

能安穩種地,誰想當兵啊?

自古以來,當兵吃糧啊

所以春秋不義戰,兵源多,人均短命,也可以理解啊然後,就是後勤問題,地盤越大兵力越多後勤壓力越大但是,本身糧食不夠的情況下,打仗也是一種辦法啊二女爭桑,引發兩國死戰

這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為了爭奪生存資源,全民皆兵很正常啊至於長平之戰為什麼要殺掉?

因為白起兵力不夠,糧食也不夠啊!

白起已經再打太原和皮牢要火速滅趙了,這時候帶不動四十萬拖油瓶啊而且等四十萬趙軍回過神來,發現白起不在,秦軍遠遠少於他們,最大的debuff趙括也沒了,翻船的就是秦國了啊

9樓:phpwc

春秋和戰國要分開說,春秋時期上戰場是貴族的權利和義務(榮耀),奴隸和平民沒資格上戰場,所以春秋時乙個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並不多,晉國稱霸時戰爭動員後總兵力也才5萬人,可見常備武裝也就2萬人左右,這還是乙個超級大國的情況。

城濮之戰中,晉國以戰車七百乘、五萬多兵力擊敗楚、陳、蔡、鄭、許五國聯軍十餘萬眾;

而到了戰國時期,秦國徹底背棄周禮大量擴軍,各國為防範秦國,通過變法均解除了平民和奴隸兵役的限制,亦大量擴軍,到長平之戰時,除了秦趙兩國,其他諸國基本已經廢了,壓根沒多少有生力量可用了,而秦趙兩國也是掏空了家底,11歲以上,50歲以下男性基本都在戰場。

10樓:liu

後世兵力少,最最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後勤,而這些問題在中原內戰時影響都小的多,從河北給乙個在蒙古打仗的士兵送糧食,可比從陝西給乙個在山西打仗的士兵送糧食輕鬆多了,更不要說在中原打仗的時候,水網密布,土地肥沃可以就地取材,因此可以動員更多的兵馬戰鬥

再者此時的士兵大多是徵召兵,裝備簡陋,甚至很多都是自帶裝備,動員成本無疑比徵召兵低了很多,就好比乙個村子只養的起幾個警察,但是械鬥的時候全村都可以抄著鋤頭上

另外的原因可能和記載有關,烏壓壓的一大片人,你哪知道有多少人,何況為了壯聲勢大家都往大了說,對面偵察兵一看我靠這麼多人,看來對面真有幾十萬,回去報告了就成了糊塗賬

其實這幾個套在王朝末年的農民起義都有效,漢武帝打匈奴都是幾萬人,還把國庫打空了,但是劉備乙個四川都能拉十萬,都是乙個道理

11樓:徐少峰

民兵。春秋的意思是春耕秋戰,也就是說春秋戰國的國民春天下地耕種,秋天需要打仗的時候拿起兵器上戰場,也就是說當兵打仗是副業兼職。直到春秋末期吳起建立魏武卒才出現了以打仗、殺人也主業的職業軍人。

所以吳起名聲不好這是主因,哈哈。

但是,戰國時期的正規職業軍人數量很少,滿打滿算,加起來去掉水份也就一二十萬。五萬魏武卒就可以打的老秦人滿地找牙,這是僅有的在秦主戰場把老秦人狠揍的例子,彪悍的老秦屁都不敢放乙個,這就是正規軍與民兵的區別。

所謂動不動就發動發兵幾十萬,絕大部分都是民兵,比如長平之戰後期,秦發動15歲以上男丁參戰,才湊出來包圍趙軍的60萬秦軍,這些基本上都是耕農。

12樓:西伯利亞

徵兵制。

以秦國為例,秦國500萬人口,其中男子大約250萬,除去未成年和老人,還大約150萬青壯可用於徵調。各邊郡留有一部分青壯戍守南郡、南陽、巴郡、蜀郡、隴西、北地、代郡。關中留下一部分預備役,戰敗時能夠堵住函谷關,保證關中不被六國占領。

剩下的可徵調50萬青壯參戰。

趙國的士兵不能拉去做壯丁,因為秦國和趙國相持三年,秦國糧食也不夠吃。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國家意識強麼?

泰啟十七年 首先,國家這個概念你問的是哪個。是現在的國家概念的話,春秋那會還沒有這個概念。古代自秦代開始,直到清,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家天下理念,主流理念中,他們理論上認為天下都是一家一姓的。而先秦時期,自西周開始,由部落聯盟發展到周的分封制,那個時候國和家是分開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性情剛烈?

英倫 這個問題讓我聯想到 為什麼高畫素手機普及之後,就沒人拍到野人和水怪了 你看看跟春秋戰國差不多同時期的 希臘羅馬名人傳 羅馬史 羅馬國史大綱 等書,西方世界這一時期重義輕利 捨生取義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到了帝國時代,驕奢淫逸 禮壞樂崩。到了中世紀,除了幾個道德模範,基本都是男盜女娼了。其實變的不是...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實力排行?

昼間鳴 戰國各國勢力的巔峰時期 驟減名的文章 知乎https zhuanlan p 40668787 月明如昔 其他國家沒有研究過,基本一直比較喜歡楚國,對於楚國研究很多,楚武王率先稱王,稱雄江南,楚成王破宋儼然霸主之姿 齊恆已死,晉文未出之際,楚成王其實也算霸主 其後到了莊王,雄才偉略,霸主當之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