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勺之戰的曹劌與柯之盟勇劫齊桓公的曹沫是同一人嗎?

時間 2021-05-12 01:39:47

1樓:杜若致遠

是乙個人。其實異文等證據很多,過去讓我一直存疑的是音理。後讀孫玉文《試論跟明母諧聲的曉母字的語音演變》,知道這有系統的對應,也就不成問題了。

《上古音叢論》,孫玉文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1月第1版

《叢論》

2樓:韜韜梅林

據我的了解應該是兩個人,曹劌論戰中處劣勢,關於士氣還有時機的運用真是精確到了極致。戰場動向都在其掌握之中,且曹劌是平民出身,因為毛遂自薦得到重用

曹沫從刺客列傳中得知,曹沫以勇力得到賞識,三戰皆敗,但還是被認命為將可以相信曹劌即便是因為時勢,導致失敗但也不至於這麼慘三戰皆敗,這不是乙個兵法運用到極致的人

從這看兩個人完全沒有可比性啊。

3樓:

《管子·大匡》:

公不聽,果伐魯,魯不敢戰,去國五十里而為之關。魯請比於關內,以從於齊,齊亦毋復侵魯,桓公許諾。

魯人請盟曰:「魯,小國也,固不帶劍,今而帶劍,是交兵聞於諸侯,君不如已,請去兵。

桓公曰:「諾。」乃令從者毋以兵。

管仲曰:「不可,諸侯加忌於君,君如是以退可,君果弱魯君,諸侯又加貪於君,後有事,小國彌堅,大國裝置,非齊國之利也。」

桓公不聽,管仲又諫曰:「君必不去魯,胡不用兵,曹劌之為人也,堅強以忌,不可以約取也。

桓公不聽,果與之遇,莊公自懷劍,曹劌亦懷劍踐壇,莊公抽劍其懷曰:「魯之境去國五十里,亦無不死而已。」左揕桓公,右自承,曰:「均之死也,戮死於君前。」

管仲走君,曹劌抽劍當兩階之間曰:「二君將改圖,無有進者。」

管仲曰:「君與地,以汶為竟。」桓公許諾,以汶為竟而歸。

4樓:周爵爺

從歷史背景及人物性格來看,應該是兩個人。曹劌在<左傳>記載中出現兩次,分別是莊公十年知名的"曹劌論戰",以及莊公二十三年"諫莊公如齊觀社"。曹沬在<史記>魯周公世家、齊太公世家、管晏列傳、刺客列傳都有記載,但都是同一事件,即魯莊公十三年(齊桓公五年)齊魯柯地之盟劫持齊桓公退地的事件。

<左傳>對柯地之盟只有一句"冬,盟於柯,始及齊平也"沒有提到曹沬。

<史記>中沒有提到長勺之戰。

沒有任何證據說明兩人是同乙個人。

<東周列國志>也依此塑造了兩個人物。

關於對《曹劌論戰》的疑問?

軒轅裔 我這裡只分析最後乙個問題。曹劌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的理論是否破壞了當時的規則,這種做法是否真的影響了長勺之戰的勝負?答案是存在的。首先的,必須明確一點,我們不能因為曹劌一句 夫大國,難測也 而斷定魯國是小國 弱國,就說破壞了規則之類的,魯國也是強國 大國,為什麼曹劌卻主張反其道而行之...

長勺之戰為什麼沒有被史記記載?這一戰的真實情況是怎麼樣的?和三年後的齊魯會盟有直接或者間接的關聯嗎?

懷劍聽雨 魯國作為元侯,有兩個軍相當於公爵還多乙個邑,之後周夷王又把費伯四個邑給了魯國,達到了三個軍 魯國插手齊國內戰,所以被齊軍報復,慘敗,國君也差一點被俘虜,已經無力和齊國作戰了 曹沫只是欺負齊軍主帥是鮑叔牙這樣的君子,才能使出一鼓作氣三鼓而衰的戰術,但是從郕地 寧陽市 以北的魯國的灌 鄆和龜陰...

《曹劌》中,「必以信」的「信」字翻譯為「實情」是否有誤?是否因為教材編寫者不熟悉春秋時期禮樂制度?

必以 實情 更像是什麼呢?我交多交少都隨我便,但我交了多少就說是多少,不虛報,沒有在報告的數字上造假。但實際情況是,交多交少我說了不算,制度說了算,我就必須交那麼多,我不造假,是我不在上繳的實物上造假。 heartise 1.故意騙鬼 課文把 信 譯為 實情 同時把 加 譯為 虛報 整句話的意思是 ...